余耿華
(廣東省教育研究院,廣東 廣州 510375)
《普通高中物理課程標準(2017年版)》指出:學科核心素養是學科育人價值的集中體現,物理學科核心素養主要包含物理觀念、科學思維、科學探究、科學態度與責任四個方面。實驗是物理學的基礎,也是物理教學的基礎,筆者以“力的分解”教學為例,繼承傳統實驗教學中簡單、方便、直擊物理概念規律理解的優點,通過改進、創新實驗教學的細節,以達到提高學生的物理學科核心素養之目標。
“科學態度與責任”主要包括科學本質、科學態度、社會責任等要素,筆者結合教學案例展開探討。
2.1.1 以鄭和下西洋的壯舉引入逆風行舟課題,滲透愛國主義教育
案例:課堂引入1
傳統教學:一般以拖拉機對耙的拉力的分解引入新課,或直接從力的平行四邊形定則出發引入新課。
優點:以生活生產事例引入新課,體現了從生活走向物理的理念。
缺點:缺乏學生的現場具身體驗,很多學生沒有見過拖拉機拉耙,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求知欲不能被充分調動起來。
改進措施:以鄭和下西洋的圖片引入,以問題引導學生學習:在大海中航行,難免會遇到逆風,當時船的動力往往不足,怎么辦?
改進意圖:傳統教學中一般將逆風行舟作為力的分解應用拓展,我們將這個實驗前置作為課堂引入,展現鄭和下西洋的壯舉,提升學生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激發其愛國主義情感。
2.1.2 調整實驗演示順序,激發學生好奇心和求知欲
案例:課堂引入2
改進措施:引入逆風行舟實驗,以問題引導學生猜想、觀察、解釋。實驗教學過程如下:(1) 如圖1所示,實驗器材有:光滑導軌、小車(模擬船)、帆(用一次性筷子和PVC板制作)、大功率吹風機。請學生觀察、思考、討論,提出問題:在圖1中4個不同位置吹風,帆船將如何運動?(2) 學生分組探究,每組確定一個風向,然后每組選一個代表,上臺演示并驗證猜想。

圖1
改進意圖:傳統教學往往采用演示實驗的方式,先用電腦展示逆風行舟動畫,然后觀察,再解釋,演示只是起驗證的作用,強調教師的教。筆者的演示策略為:學生先猜想,再觀察,最后作出解釋,強調學生的自主學習。實驗時從不同角度吹風,實驗結果是不同的,更容易激發學生的求知欲。
2.1.3 改例題為理論探究,增加定量實驗探究,培養學生良好的科學態度和與人交往的能力
案例:從理論和實驗兩方面探究重力分解
在傳統教學中,一般通過例題應用力的分解知識,質量為m的物體放在固定的斜面上,根據力的作用效果,求解物體所受重力的兩個分力大小和方向,沒有實驗探究環節。
優點:教學簡潔,利于學生自學,利于培養學生的計算能力。
缺點:未能很好地培養學生的科學態度和交流合作能力、促進學生探究能力的提升。
改進措施:將例題改為理論探究,探究斜面上物體所受重力的兩個分力大小和方向,在此基礎上增加如圖2所示的實驗,師生一起利用力傳感器定量探究重力的兩個分力。

圖2
改進意圖:(1) 保留例題并改為理論探究重力的兩個分力,繼承教材中重視學生理論分析和計算能力培養的傳統;(2) 定量研究斜面上物體所受重力的分解,在探究實驗中有些實驗數據可能不是很完美,可以多次實驗,分析其中原因,培養學生實事求是、不畏艱難、勇于挑戰的科學態度;(3) 在定量探究實驗中,通過小組討論等環節,培養學生基于證據發表自己見解、尊重他人、主動與人合作交流的能力。
“科學探究”主要包括問題、證據、解釋、交流等要素,筆者仍應用2.1.3中的案例予以說明。
傳統教學過程如下:(1) 用實驗演示放在斜面上的物體所受重力產生的兩個效果,將小車用橡皮筋拉著放到傾斜的、較軟的塑料板上,根據觀察,得到重力的兩個效果。(2) 解析例題:定量計算放在斜面上的物體所受重力的兩個分力。(3) 利用演示實驗展示斜面上物體所受重力的兩個分力。
優點:利于學生自學和知識傳授。
缺點:未能充分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在培養學生探究能力方面存在不足。
改進措施:利用進階問題鏈引導學生研究,教學流程如下:(1) 用實驗演示裝滿水的桶放在手推車上,教師提出問題:該桶所受的重力產生了什么效果?學生猜想:可能壓緊斜面和擋板。設計實驗方案:在手推車的斜面和擋板上分別放置海綿。獲取證據:兩海綿均被壓扁,得出結論和解釋:重力在沿斜面方向和垂直斜面方向均產生了效果,重力的分力方向分別沿斜面向下和垂直斜面向下。(2) 理論探究該重力的兩個分力大小,可得Gx=mgsinθ,Gy=mgcosθ。(3) 利用演示實驗定量探究重力的兩個分力。教師提出問題:剛才理論探究得到的重力的兩個分力是否可靠?可否用定量實驗予以證明?如何測量兩個分力大小?學生回答:可用力傳感器或彈簧測力計等進行測量,師生一起進行實驗,獲取數據,形成結論。
改進意圖:(1) 演示斜面上物體所受重力產生的效果時,改用水桶放到手推車上,觀察沿斜面和垂直斜面方向上海綿的形變,確定重力的作用效果,改進后的模型與后面定量研究的模型相同,避免學生在不同模型間轉換時產生混淆。(2) 改進后的實驗教學符合學生的認知規律,即先定性再定量、先感性再抽象、先理論探究再實驗探究。(3) 使學生經歷完整的實驗探究過程,提升其科學探究能力。
“科學思維”主要包括模型建構、科學推理、科學論證、質疑創新等要素,筆者結合教學案例進行探討。
2.3.1 運用思維導圖顯化思維過程,提升思維品質
案例:揭秘“逆風行舟”的物理原理
改進措施:利用環環相扣的問題鏈,引導學生運用思維導圖顯化思維過程(圖3)。

圖3
改進意圖:運用任務驅動,教師設計思維進階問題鏈,學生在問題鏈的引導下揭示逆風行舟的物理原理(圖4),學生思維的廣闊性、深刻性、邏輯性不斷得到了提升。

圖4
2.3.2 增加體驗式實驗,促進學生遷移能力和創新思維能力的發展
案例:體驗“逆風行舟”模擬實驗
改進措施:增加如圖5所示的學生分組實驗,利用直角三角板、直尺、紙、筆等,模擬逆風行舟。

圖5
改進意圖:體現杜威的“做中學”思想,學生通過具身體驗,先做后思或邊做邊思或先思后做,學生運用“力的分解”原理,研究自然界中的力學問題,做中“悟”理,促進遷移能力和創新思維能力的發展。
2.3.3 改課后練習為體驗式實驗,促進學生建模能力的發展
案例:體驗塔吊模型實驗
改進措施:(1) 先展示塔吊圖片或視頻;(2) 引導學生建模;(3) 學生分組進行塔吊實驗(圖6),讓橡皮筋掛在手指的不同位置,感受掌心和手指所受力的不同;(4) 通過理論分析,解釋實驗現象。

圖6
改進意圖:(1) 本案例若只是作為課后練習,學生缺少從情境到建模的訓練,我們改為讓學生經歷從實際情境到建模的全過程;(2) 學生根據構建的模型,計算兩個分力大小,再根據計算結果,分析夾角變化時,理論計算結果與實際體驗到的分力效果是否相符,經歷模型驗證、修正的過程。
“物理觀念”主要包括物質觀、運動與相互作用觀、能量觀等要素,依靠言傳的方式進行教學,很難使學生形成物理觀念,需要學生具身體驗,凝練物理觀念。
2.4.1 通過拓展實驗,促進物理觀念的形成
案例:“一兩撥千斤”實驗
改進措施:(1) 以武俠電影中的“一兩撥千斤”視頻引起學生質疑:是真的嗎?能否用實驗驗證?(2) 創設真實情境:女孩直接用繩拉汽車,很難拉動它,而將拉汽車的繩的另一端綁在大樹上,在繩中間就可輕易地拉動汽車;(3) 安排體驗性實驗:三人拔河,學生具身體驗“一兩撥千斤”;(4) 用“力的分解”知識解釋物理現象。
改進意圖:(1) 實驗中“千斤”是指汽車,“一兩”是指女孩在中間用小力拉繩,有利于學生領悟“一兩撥千斤”中的力,促進學生形成相互作用觀念;(2) 案例采用質疑方式展開,更易引發學生的認知沖突和深度思考。
2.4.2 增加對比實驗游戲,促進物理觀念的形成
案例:關于“磨刀不誤砍柴工”的對比實驗
改進措施:(1) 古語道:“磨刀不誤砍柴工”,能否用實驗驗證?(2) 開展“磨刀不誤砍柴功”游戲比賽,利用3D打印出很鈍的和鋒利的小刀,分別用來切蘿卜,看誰切得快、切得多,體驗和觀察兩把小刀切蘿卜的過程,用“力的分解”知識予以解釋。
改進意圖:(1) 采用3D打印制作小刀,主要考慮了安全問題;(2) 通過實驗,展示效果對比反差大的物理現象,可促進學生形成物理觀念。
筆者從改進創新實驗教學的細節入手,落實物理學科核心素養的培養目標,取得了一定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