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巖松
(山東省泰安第十九中學,山東 泰安 271000)
在人教版高中物理必修第一冊中,第四章第二節是“實驗:探究加速度與力、質量的關系”,要求學生提出猜想,進而設計實驗,進行數據采集與處理,得出結論,該實驗中蘊含著豐富的科學方法。
該實驗利用了控制變量的科學方法,在物體質量一定時,探究其加速度與所受合外力的關系;在物體所受合外力一定時,探究其加速度與質量的關系,從而得出牛頓第二定律:F=Ma。
實驗裝置如圖1所示,用墊塊把木板的一側墊高,以補償打點計時器對小車的阻力及其他阻力。具體做法是:通過移動墊塊來調節木板的傾斜度,使小車在不受牽引時能拖動紙帶沿木板做勻速運動。補償的目的主要是平衡摩擦力,實驗中應注意:(1) 在定滑輪下不要掛砂桶。(2) 平衡好摩擦力之后,改變小車質量時,不需要再重新平衡摩擦力。

圖1

在平衡了摩擦力之后,小車受到的合外力等于細線的拉力F。由于M?m,小車受到的合外力可以用砂和砂桶的重力mg來代替,運用了等效替代法。
該實驗在利用所測得的數據進行探究加速度與力、質量的關系時,利用了圖像法,圖像法具有形象直觀的特點,可以方便學生自主得出結論。

圖2


圖3


圖4
任何實驗都存在誤差,誤差是不可避免的,下面就本實驗中存在的誤差進行分析。
(1) 系統誤差

(2) 偶然誤差
偶然誤差是人為因素造成的,能夠設法減小。本實驗的偶然誤差存在于以下三個方面:
① 摩擦力平衡不準確。偶然誤差減小措施為:調節木板的傾斜度,使打點計時器打出的紙帶點跡間隔盡量均勻。
② 質量、計數點間距離的測量不準確,偶然誤差減小措施為多次測量,取平均值。
③ 作圖不準確。偶然誤差減小措施為:在描點作圖時,使盡量多的點落在直線上,不在直線上的點盡量均勻分布在直線的兩側,舍去離直線較遠的點。
另外,求加速度時需要利用逐差法,即利用公式xn+3-xn=3aT2計算加速度,可以減少偶然誤差。
對于探究實驗,探究的手段和方法很多,但是原理是不會變化的,正所謂“萬變不離其宗”。因此,無論哪個實驗,無論采用何種科學方法,都要首先弄懂實驗原理,實驗原理是實驗的靈魂。
挖掘實驗中蘊含的科學思想和方法,它的意義超越了實驗本身。這些思想和方法是人類在認識自然規律的過程中形成的,它閃爍著人類智慧的光芒,能夠把遮住真理的黑暗照亮,是一代代科學家集體智慧的結晶。學生在理解和掌握這些科學思想和方法后,將會遷移、運用在學習、生活的方方面面,無論將來從事什么職業,都會有所幫助和啟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