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淑玲 呂明義 龍曉鳳
AMI 是因血栓等原因造成冠狀動脈持續性缺氧從而導致的心肌壞死,其發生率在我國逐漸增高,且患者出現年輕化趨勢[1]。引起血栓的原因多數由動脈粥樣硬化引起,與體內脂質代謝異常密切相關。近年研究表明,血清膽紅素和C 反應蛋白水平與冠心病有一定的關系[2-4]。膽紅素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溶解體內的膽固醇,因此具有抗動脈粥樣硬化作用,從而降低冠心病的發生。C 反應蛋白可以結合體內的脂蛋白,激活補體,從而產生動脈內膜反應。C 反應蛋白濃度升高即提示發生了炎癥反應,導致體內脂質代謝發生異常,與膽紅素的作用效果完全相反。AMI 患者多表現為心功能不全、心律失常、心源性休克、反復心絞痛等癥狀,起病急,硝酸脂類藥物對其無作用效果[5,6],嚴重者具有生命危險,目前臨床上對于發病12 h 內AMI 患者采用PCI 手術治療,但是在手術后部分患者出現AMI 復發等不良事件情況。本文探討AMI 患者血清膽紅素、血清C 反應蛋白水平與其PCI 術后長期預后的關系。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9 年4~10 月本院收治的80 例AMI 患者為研究組,其中男48 例,女32 例,平均年齡(56.37±9.87)歲。納入標準:①患者符合AMI診斷標準,并且在發病12 h 內進行PCI 手術;②所有患者均為第1 次接受PCI 治療;③無PCI 手術禁忌證。排除標準:①伴有嚴重腎病、肝病、免疫系統疾病、全身感染以及腫瘤疾病;②患者有精神疾病或認知功能障礙。選取同期體檢中心的80 例同齡健康體檢者為對照組,男43 例,女37 例,平均年齡(57.13±9.53)歲。兩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所有研究對象均自愿簽署知情同意書,且本次研究方案經醫學倫理學委員會批準。
1.2 方法 記錄兩組研究對象個人資料,包括年齡、性別、現住址以及聯系電話。研究組患者經過PCI 治療后在次日采集空腹肘靜脈血;對照組健康體檢者在體檢的當天采集空腹肘靜脈血。血清膽紅素采用全自動生化分析儀西門子ADVIA2400 進行檢測,檢測項目包括TBIL、DBIL、IBIL;血清C 反應蛋白采用雅培C8000 型全自動生化分析儀進行檢測。所有操作過程需嚴格按照說明書標準進行。
在患者出院后的6 個月內通過電話或登門對患者進行隨訪調查,根據隨訪結果,若患者在PCI 手術后出現AMI 復發、心功能不全、心絞痛、心律失常、心源性休克等不良情況均可納入為事件組(23 例),其余患者作為非事件組(57 例)。將事件組患者與非事件組患者的血清TBIL、DBIL、IBIL 及血清C 反應蛋白濃度進行比較分析。
1.3 觀察指標 分別比較對照組與研究組、事件組與非事件組患者TBIL、DBIL、IBIL 和血清C 反應蛋白水平。
1.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22.0 統計學軟件處理數據。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 表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對照組與研究組TBIL、DBIL、IBIL 和血清C 反應蛋白水平比較 研究組患者血清TBIL(14.13±1.54)μmol/L、DBIL(2.96±1.38)μmol/L 和IBIL(10.67±1.61)μmol/L 均低于對照組的(17.03±1.87)、(4.08±0.27)、(13.89±1.92)μmol/L,血 清C 反應蛋白(13.21±2.55)mg/L 高于對照組的(1.99±1.32)mg/L,差異均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2.2 事件組與非事件組患者TBIL、DBIL、IBIL 和血清C 反應蛋白水平比較 事件組患者血清TBIL(13.58±1.57)μmol/L、DBIL(2.01±1.98)μmol/L 和IBIL(9.36±2.65)μmol/L 均低于非事件組的(14.61±2.15)、(2.99±1.84)、(10.81±2.57)μmol/L,血清C 反應蛋白(14.42±2.97)mg/L 高于非事件組的(11.33±2.83)mg/L,差異均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1 對照組與研究組TBIL、DBIL、IBIL 和血清C 反應蛋白水平比較()

表1 對照組與研究組TBIL、DBIL、IBIL 和血清C 反應蛋白水平比較()
注:與對照組比較,aP<0.05
表2 事件組與非事件組患者TBIL、DBIL、IBIL 和血清C 反應蛋白水平比較()

表2 事件組與非事件組患者TBIL、DBIL、IBIL 和血清C 反應蛋白水平比較()
注:與事件組比較,aP<0.05
AMI 時患者多表現為心功能不全、心律失常、心源性休克、反復心絞痛等癥狀,起病急,并且硝酸脂類藥物對其無作用效果,嚴重時甚至危及患者的生命。AMI 是因血栓等原因造成冠狀動脈發生持續性缺氧從而導致的心肌壞死,血栓多數是因為冠狀動脈粥樣硬化而產生的,與機體內脂質代謝的異常具有密切的聯系[7-10]。目前臨床上對于發病12 h 內AMI 患者采用PCI 手術治療,但是在手術后部分患者出現AMI 復發、心律不齊等不良事件的情況。有研究指出,血清膽紅素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溶解體內的膽固醇,因此具有抗動脈粥樣硬化的作用,從而降低冠心病的發生率[11,12]。C 反應蛋白可以與體內脂蛋白結合,激活補體,繼而產生了動脈內膜反應。C 反應蛋白濃度升高即提示發生了炎癥反應,導致體內脂質代謝發生異常[13],因此C反應蛋白濃度升高可以促進動脈粥樣硬化的產生,從而導致AMI 的發生,與膽紅素的作用效果完全相反[14,5]。
本研究結果顯示,研究組患者血清TBIL(14.13±1.54)μmol/L、DBIL(2.96±1.38)μmol/L 和IBIL(10.67±1.61)μmol/L 均低于對照組的(17.03±1.87)、(4.08±0.27)、(13.89±1.92)μmol/L,血 清C 反應蛋白(13.21±2.55)mg/L 高于對照組的(1.99±1.32)mg/L,差異均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說明血清膽紅素濃度降低和C 反應蛋白濃度升高時,可增加AMI 的患病率。對這80 例AMI 患者在進行PCI 手術后的6 個月內進行隨訪,事件組患者血清TBIL(13.58±1.57)μmol/L、DBIL(2.01±1.98)μmol/L 和IBIL(9.36±2.65)μmol/L 均低于非事件組的(14.61±2.15)、(2.99±1.84)、(10.81±2.57)μmol/L,血 清C 反應蛋白(14.42±2.97)mg/L 高 于非事件組的(11.33±2.83)mg/L,差異均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說明血清膽紅素和C 反應蛋白的濃度可以作為PCI 術后指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不良事件的發生。因此在臨床上對于PCI 術后血清膽紅素水平低和(或)C 反應蛋白水平高的AMI 患者給予高度重視,會有不良事件發生的可能,應該加強對患者的隨訪,隨時了解患者的情況,建議患者及時復診,避免不良事件的發生從而導致嚴重后果。
綜上所述,血清膽紅素濃度降低和C 反應蛋白濃度升高時,可增加AMI 的患病率。AMI 患者在進行PCI 手術后不良事件發生與患者血清膽紅素和血清C反應蛋白水平相關,血清膽紅素濃度的降低和C 反應蛋白濃度的升高可以增加PCI 術后的AMI 患者不良事件的發生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