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克寒 郭歡歡 郝自寶
近年來,口腔頜面部腫瘤的發病率呈不斷遞增的趨勢,屬于臨床常見的惡性腫瘤之一。人體口腔頜面部發生的腫瘤,常以唾液腺、口底部頸部轉移瘤以及口腔腫瘤比較常見[1]。當前患有口腔頜面部腫瘤的人數不斷增多,而人體發生口腔頜面部腫瘤的主要因素大多為生活習慣不良,比如抽煙、酗酒等。當人體發生口腔頜面部腫瘤后,會對人體的正常生活以及語言、咀嚼功能產生不良影響,嚴重威脅患者的生理健康,影響生活質量[2]。目前,臨床常采取手術治療、藥物保守治療、放射治療的方式幫助患者控制病情發展,但藥物治療與放射治療的療效欠佳,且復發率較高。基于此,本文對比、分析了氣管切開術在口腔頜面部腫瘤治療中的應用效果,現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本院2019 年1 月~2020 年4 月收治的80 例口腔頜面部腫瘤患者作為研究對象,采用隨機數字表法分為實驗組和對照組,每組40 例。實驗組男26 例,女14 例;平均年齡(46.25±3.74)歲。對照組男22 例,女18 例;平均年齡(46.22±3.33)歲。兩組患者性別、年齡等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對照組行藥物保守治療,即予以患者放射性藥物持續治療1 個療程,并定期到醫院進行復檢。實驗組行氣管切開術治療:術前做好無菌操作消毒,術中取仰臥位。醫生選擇帶有藍色溶液的細小針頭,對患者進行手術治療的位置以及切口位置進行定位、標記,并在患者發生癌變組織附近1 cm 左右的位置做一切線,將患者的皮層以及皮下組織逐層切開。標記穿刺點為患者氣管軟骨的2~4 節間隙,固定氣管后進行局部麻醉,于穿刺標記點橫向切口,垂直穿刺氣管,采用套針注射器回抽確認是否進入氣管內,確認后取出注射器與針芯,在氣管內置入導絲后取出外套管,擴張氣管,緩慢張開擴張鉗鉗臂,將氣管導管置于其中,固定完成后撤出擴張鉗。針對患有口底癌的患者,醫生需要同時對患者進行頸部淋巴結清掃術治療,而對于牙齦癌以及食管癌患者,醫生常需進行根治手術治療,并根據患者的實際情況進行針對性手術治療措施。在患者手術后,醫生需要對患者的手術切口部位進行消毒、縫合,減少患者發生感染的可能。
1.3 觀察指標及判定標準 對比兩組患者治療效果、不良事件發生情況及生活質量評分。①療效判定標準:顯效:患者腫瘤病灶完全清除,無不良事件發生;有效:患者腫瘤病灶有所減小,面部痛感減輕,且不良事件發生率較低;無效:患者腫瘤病灶無任何變化或病情加重,面部痛感嚴重,不良事件發生率較高。總有效率=顯效率+有效率。②不良事件包括惡心嘔吐、癲癇、顱內壓升高。③生活質量評分:采用自制量表進行評價,10 分滿分,分數越高則代表患者的生活質量越高。
1.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20.0 統計學軟件對研究數據進行統計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表示,采用t 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 表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患者治療效果對比 實驗組患者治療總有效率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2.2 兩組患者不良事件發生情況對比 實驗組患者不良事件發生率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1 兩組患者治療效果對比[n(%)]

表2 兩組患者不良事件發生情況對比[n(%)]
2.3 兩組患者生活質量評分對比 治療后,實驗組患者生活質量評分為(6.35±1.46)分,高于對照組的(4.01±1.21)分,差異有統計學意義(t=7.8047,P=0.0000<0.05)。
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越來越多的人逐漸重視起身體的健康,并追求更加健康的生活狀態。在這一社會發展狀況下,大家逐漸重視起自身的口腔問題。口腔頜面部腫瘤作為威脅人體口腔健康以及人身安全的疾病,需要充分重視這一疾病。目前,我國患有口腔頜面部腫瘤的人數逐漸增多,并且該病的檢出率也有所提高。發生口腔頜面部腫瘤的位置常為人體的頸上以及頜下,口腔頜面部腫瘤的好發人群大多為40~60 歲左右的中老年人,而且男性患者要比女性患者多[3,4]。對于患有口腔頜面部腫瘤的患者而言,由于患者存在的腫瘤性質為惡性,即使不存在其他的肉瘤組織,也會顯著降低患者的生活質量,影響身體健康。并且,口腔頜面部腫瘤隨著疾病進展,會逐漸向周圍的深層組織進行侵襲,從而加重患者的疾病疼痛感。大量的數據充分顯示,口腔頜面部腫瘤癌變之前的征兆比較顯著,腫瘤病灶的發展過程,其實就是疾病一系列的病理變化,大家需要充分重視這一情況。口腔頜面部腫瘤發生的過程中,人體口腔內出現白斑、慢性潰瘍以及白素斑的狀況[5],需要及時找到病因并將其消除,以免對患者的身體健康造成不良的影響。此外,對于慢性致病因素也需要進行積極干預,從而減少疾病因素產生的影響。口腔頜面部腫瘤患者的致病因素包括吸煙以及飲酒。因此,對于長吸煙、飲酒的患者,需要密切觀察患者的病理變化,并對患者進行早期診斷和治療,從而提高患者的生活質量,有效降低口腔頜面部腫瘤發生癌變的幾率。在實際臨床治療過程中,醫生需要根據口腔頜面部腫瘤患者的病灶發展狀況、組織來源、分化程度等選擇合理的治療方法。雖然放療以及化療的治療方法可以在短時間內對病灶進行有效的控制,但對于患者身體的安全性較低,增加患者發生不良事件的幾率。并且,化療不能將患者存在的腫瘤病灶完全消除,經過化療的患者還極易反復發作,嚴重影響患者的生活以及身體健康[6]。
口腔頜面部腫瘤屬于臨床常見的面部惡性腫瘤,治療難度大,且預后欠佳,易發生面部形態及功能損傷,因此,對于口腔頜面部腫瘤的治療重點應考慮如何保護患者的面部形態,不影響面部的美觀。隨著醫療水平的發展,氣管切開術逐漸的應用到了口腔頜面部腫瘤的臨床治療中,且取得了一定的治療成效,與傳統手術相比,氣管切開術降低了對患者面部外觀的影響,能夠充分保留患者的面部功能,滿足患者的治療需求,改善患者的心理狀態,提高生活質量[7,8]。但是,對于口腔頜面部腫瘤患者來說,氣管切開術也存在一定的使用限制,并不適用于每一例患者,若患者未能滿足氣管切開術的手術指征,強行進行手術,不僅達不到預期的治療效果,還增加了手術難度,危險性較高。因此,在對患者予以氣管切開術前,需要全面綜合考慮患者的病情狀態與各類影響因素,保障患者的身心健康與生命安全。本研究結果顯示:實驗組患者治療總有效率為95.00%,高于對照組的75.00%,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實驗組患者不良事件發生率為2.50%,低于對照組的17.50%,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實驗組患者生活質量評分為(6.35±1.46)分,高于對照組的(4.01±1.21)分,差異有統計學意義(t=7.8047,P=0.0000<0.05)。
綜上所述,口腔頜面部腫瘤患者應用氣管切開術治療的效果優于藥物保守治療,能夠改善患者的生活質量,降低不良事件發生率,值得臨床應用與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