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歡歡 溫克寒 郝自寶
牙周炎是有口腔局部炎癥所致的臨床常見口腔疾病,患者的臨床表現為牙齦口腔紅腫、出血、疼痛等,近年來發病率持續遞增,若未對患者進行及時治療,不僅影響到病情的治療效果,還會影響到患者的咀嚼功能與語言功能,危害性較大[1]。目前,臨床常采用牙周組織再生術的治療方式幫助患者控制病情發展,改善臨床癥狀,但術后易引發感染與較多的并發癥。因此,亟需更為有效的輔助治療手段幫助患者降低并發癥發生率,提高手術效果,基于此,本文對比和分析了牙周組織再生術聯合口腔正畸治療牙周炎患者的效果,現將研究結果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9 年1 月~2020 年4 月本院診治的60 例牙周炎患者作為研究對象,采用隨機數字表法分為研究組與對比組,每組30 例。研究組男16 例、女14 例,平均年齡(41.25±4.74)歲;對比組男17 例、女13 例,平均年齡(41.22±4.33)歲,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納入標準:符合牙周炎的臨床診斷標準;簽署知情同意書,自愿參加研究。排除標準:精神障礙患者;電話聯系不到的患者;溝通障礙的患者;某些特殊原因不能規律休息的患者[2]。
1.2 方法 對比組施以牙周組織再生術治療:術前清根據無菌操作準則全面清潔患者的口腔與牙齦,觀察并定位患者的牙齦化膿組織,然后將其全部刮治處理。平整處理患者的牙根位置,將菌斑進行全面的清除。對患者損傷的牙骨與牙周采用牙周翻瓣術進行修復治療,并于患者牙周骨的缺陷區域與牙槽嵴的周圍置入人工骨,縫合患者的粘骨膜瓣,清除并處理患者牙齦組織受損部位。牙周炎患者進行牙周組織再生手術治療之后,醫生需要給予患者0.2%的氯己定進行漱口,并叮囑患者使用該溶液進行漱口,1 次/d,連續漱口6 周。研究組施以牙周組織再生術聯合口腔正畸治療,即在對比組的基礎上予以患者口腔正畸治療:固定患者口腔(使用磨牙粘結頰面),于患者發生移位的牙齒段內置入直絲弓矯正器,根據鎳鈦絲0.25 mm 的排齊標準對患者牙齒進行排齊處理,牙齒排齊后將鎳鈦絲移動直到牙齒間無空隙,可利于后期的修復操作。正畸治療的過程中需要輔以患者全面的健康宣教,讓患者掌握正畸治療的注意事項,并定期進行牙周情況檢查與清潔,指導患者日常的口腔清潔與維護,避免發生炎癥。
1.3 觀察指標及判定標準 ①對比兩組患者的相關臨床指標,包括菌斑指數、牙周袋深度與出血指數。②對比兩組患者的臨床療效,療效判定標準:顯效:患者牙周炎臨床癥狀消失,牙周功能恢復正常,無并發癥發生;有效:患者牙周炎臨床癥狀有所改善,牙周功能基本恢復,并發癥發生率較低;無效:患者牙周功能臨床癥狀無變化或病情加重,牙周功能異常,并發癥發生率較高。總有效率=顯效率+有效率[3]。③對比兩組患者的并發癥發生率,包括人工骨松動、牙周水腫、牙齦炎等。
1.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20.0 統計學軟件處理數據。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 表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患者臨床療效對比 研究組治療總有效率高于對比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2.2 兩組患者并發癥發生率對比 研究組并發癥發生率低于對比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1 兩組患者臨床療效對比[n(%)]

表2 兩組患者并發癥發生率對比[n(%)]
2.3 兩組患者相關臨床指標對比 治療前,研究組菌斑指數為(1.87±0.75),牙周袋深度為(4.15±0.54)mm,出血指數為(4.85±0.25);對比組菌斑指數為(1.84±0.68),牙周袋深度為(4.65±0.25)mm,出血指數為(4.45±0.77)。治療后,研究組菌斑指數為(0.65±0.04),牙周袋深度為(2.25±0.36)mm,出血指數為(0.92±0.06);對比組菌斑指數為(0.88±0.07),牙周袋深度為(3.85±0.11)mm,出血指數為(1.98±0.24)。治療前,兩組菌斑指數、牙周袋深度、出血指數對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研究組菌斑指數、牙周袋深度、出血指數均優于對比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牙周炎是口腔科常見疾病,近年來隨著飲食結構多元化發展,牙周炎的發病率呈持續遞增的趨勢,患者若未得到及時的治療,不僅會影響牙質骨與牙周膜等周圍組織,還會影響患者的咀嚼功能,降低患者的生活質量。現階段,牙周炎疾病逐漸成為我國成年人喪失牙齒的主要因素,所以大部分患者在臨床治療牙周炎時都會追求牙齒的功能以及美觀性[4]。牙周炎疾病患者的臨床治療方法也比較多,如牙周組織再生術、口腔畸形治療。牙周組織再生手術主要是一種修復牙周炎患者牙周組織缺損的方法,并不能對牙周炎患者存在的炎癥起到治療作用。這是由于牙周組織再生術主要是通過生物膜組織牙齦溝上的根面生長,從而誘導人體牙周組織內具有潛力的細胞膜進行移動、生長、分化,促使患者逐漸形成更多的牙周組織,最終起到修復患者牙周缺損的效果。目前,臨床常采用牙周組織再生術對患者予以針對性的治療,能夠有效控制病情的發展,但該種治療方式存在術后恢復較慢的弊端,易引發多種并發癥,影響到后續的治療效果。這是由于傳統臨床醫學治療牙周炎患者進行的牙周組織再生手術,醫生常需要在影像學儀器的輔助下,對牙周炎患者發生損傷的牙齒以及整體牙齒進行詳細的觀察,并根據患者的實際情況給予患者針對性的治療措施,從而改善牙周炎患者的疾病情況。但是,由于牙周炎患者進行牙周組織再生手術治療之后,需要較長的康復時間,而在牙周炎患者治療后的康復期間內,患者的口腔極易受到細菌等病原微生物的侵襲,致使患者的口腔發生感染,并誘發一系列不良并發癥,嚴重影響患者疾病治療后的預后情況[5]。口腔正畸治療方法可以對患者發生破損的牙周組織進行修復,并對患者存在的牙齒畸形以及錯位進行糾正,顯著改善患者存在的頜骨狀況以及咬合結構,并保證患者的牙齒美觀、整潔,有效減少患者出現口腔疾病的可能,有助于提高牙周炎患者的疾病治療效果。因此,通常輔以口腔正畸治療幫助患者修復受損牙組織,糾正牙齒畸形與錯位,改善頜骨情況及咬合結構,不僅能夠滿足患者對牙齒美觀、整潔的需求,還能夠降低口腔疾病的發生率,提高手術治療效果[6,7]。通過本文研究可知,研究組治療總有效率高于對比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研究組并發癥發生率低于對比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研究組菌斑指數、牙周袋深度、出血指數均優于對比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綜上所述,牙周炎患者應用牙周組織再生術聯合口腔正畸治療效果顯著,能夠改善患者的牙周功能,提高患者的生活質量,值得臨床推廣和運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