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向薇
宮頸病變是宮頸區域發生的各種病變,包括良性病變,如宮頸慢性炎癥、宮頸肥大、宮頸息肉、宮頸腺囊腫等,另外,宮頸上皮內瘤病變最嚴重的是宮頸癌。宮頸病變嚴重影響女性患者的生活和健康,患者主要表現為白帶增多、下腹部酸痛墜脹、腰骶部酸痛墜脹、痛經和接觸性出血。由于各種臨床表現和癥狀,宮頸病變嚴重影響患者的工作和生活,降低患者生活質量的同時危害患者的健康。宮頸病變有一定的幾率會轉化為宮頸癌,而宮頸癌對于女性的危害是巨大的,若發現不及時或延誤了治療時機,將會危及到患者的生命安全。相關的研究資料證明[1-4],高危型HPV 感染是宮頸癌發生的必要條件,同時,陰道的微生態狀況也是影響宮頸病變的一大因素,本研究就以上觀點展開論述,現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8 年1 月~2019 年1 月在本院治療的60 例宮頸病變患者作為觀察組,另隨機選取在本院體檢中心體檢的健康女性60 例作為對照組。120 例研究對象的年齡為28~49 歲,平均年齡30.24 歲,均無其他對本次研究產生影響的疾病;在進行本次研究之前,已經遞交相關的資料給倫理委員會進行審批并審批通過;研究對象均表示對本次的研究知情且自愿地簽署知情同意書。
1.2 方法 告知兩組研究對象檢查要求,在檢查前的2 d 停止性生活,同時在檢查前的1 個月不要服用特殊藥物,在檢查時避開月經期。采集標本:在滿足采集標本的前提下,入婦科檢查室,協助研究對象取截石位,用擴陰器擴開陰道,用無菌拭子在陰道的兩壁擦拭幾次以取到分泌物標本,送入實驗室進行檢測。在受檢者的宮頸鱗-柱上皮交界處和陰道的后穹窿用宮頸刷刷取少量的細胞和分泌物,送入實驗室進行檢測[5-8]。
1.3 觀察指標及判定標準 比較兩組陰道清潔度、乳酸桿菌含量、HPV 感染情況。清潔度分為Ⅰ~Ⅳ度,Ⅰ~Ⅱ度為較為理想的范圍,Ⅲ~Ⅳ度表明清潔度欠佳,說明陰道存在不同程度的炎癥。乳酸桿菌含量中量為較為理想的狀態,乳酸桿菌含量無或少量為較為欠佳的狀態。
1.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20.0 統計學軟件進行統計分析。計數資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 表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觀察組患者的陰道清潔度Ⅲ~Ⅳ度占比為75.0%,乳酸桿菌含量無或少量占比為83.3%,HPV 感染占比為85.0%,均高于對照組的28.3%、25.0%、3.3%,差異均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陰道清潔度、乳酸桿菌含量、HPV 感染情況比較[n(%)]
正常情況下,陰道上皮細胞隨月經周期中雌激素孕激素的作用,發生周期性變化,特別是表層細胞,細胞內富含糖原,糖原分泌后經寄生陰道內的陰道桿菌的作用將其分解為乳酸,使陰道內保持pH 值為4.5 的酸性環境,從而抑制致病菌的繁殖,故正常陰道也有自凈和滅菌作用,當生殖道有炎癥或pH 值上升時,陰道內環境發生改變,出現大量雜菌和白細胞。根據陰道液中陰道桿菌的存在與否,以及雜菌和白細胞的多少,對陰道液的清潔度進行分度稱為陰道清潔度,正常情況下,總共分成4 度,Ⅰ~Ⅱ度為正常,Ⅲ~Ⅳ度表示有炎癥。陰道乳酸桿菌是正常陰道內的主要菌群,對維持陰道內環境健康、防治致病菌繁殖具有重要的作用,是陰道“自我防御”屏障的重要一環。乳酸菌被大量破壞可能引起致病菌大量繁殖而患陰道炎。HPV 屬于球型DNA 病毒,能夠引起人體皮膚黏膜的鱗狀上皮增殖,表現為皮膚表面的尋常疣、扁平疣(皮膚型HPV)、生殖道的尖銳濕疣(HPV6、11 等)、或腫瘤(如宮頸癌、肛門癌、口咽癌、陰莖癌等),HPV 主要通過直接或間接接觸污染物品或性傳播感染人類。高危型HPV 主要是通過性生活傳播,小部分感染可能通過密切接觸傳播[9-11]。
本文主要研究陰道微生態狀況與高危型HPV 感染和宮頸病變間的關系,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患者的陰道清潔度Ⅲ~Ⅳ度占比為75.0%,乳酸桿菌含量無或少量占比為83.3%,HPV 感染占比為85.0%,均高于對照組的28.3%、25.0%、3.3%,差異均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陰道的清潔度在Ⅲ~Ⅳ度,乳酸桿菌含量無或少的女性,更易患宮頸病變,而HPV 感染也是一大重要原因,并且是宮頸癌的必要原因。對其原因進行分析,認為與老年女性的性生活次數降低有關。宮頸癌是發生在女性生殖系統中的腫瘤種類,多發生在45 歲以上患者中,發病周期較長,從上皮內瘤發展到宮頸癌通常需要很多年。部分學者認為,高危型HPV 感染是導致宮頸病變發生的主要因素。在患者出現陰道微生物失衡的情況時,也很容易導致患者出現宮頸病變,對患者的生命健康造成嚴重的不良影響。在乳酸桿菌得以減少的情況下,念珠菌會隨之增加,導致患者出現陰道微生物失衡情況,而乳酸菌本為陰道中的重要微生物,主要起到對病原菌或是其他機體過度繁殖的抑制作用。在此基礎上,一旦患者出現宮頸癌變,便會增加患者陰道中的糖原水平,導致念珠菌在陰道中的大量繁殖,患者陰道內出現生態系統失衡,對患者的生命健康造成嚴重威脅。根據相關研究數據結果顯示,在患者的抵抗力出現下降時,也會增加患者陰道內念珠菌的感染風險,導致陰道菌群的平衡性被打破,出現生殖道炎癥,久而久之促發癌變。此外,據國外相關報道數據顯示,導致宮頸癌變的另一影響因素為高危HPV 感染,在對其展開分析后,可以得出乳酸桿菌、陰道清潔程度、念珠菌和高危HPV 均會導致宮頸癌變,表現為正相關性,并且獨立存在。而HPV 感染也可能導致陰道出現生態系統的失衡。陰道微生態平衡問題是機體免疫中的主要內容,其中HPV 感染和陰道微生態菌群之間存在密切聯系。在一般情況下,陰道微生態菌群中的HPV 檢查結果表現為陰性,但是過度生長的厭氧菌也與HPV 感染相關,容易導致宮頸病變問題的發生。
綜上所述,陰道微生態狀況與高危型HPV 感染和宮頸病變相關,應該引起重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