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婷 張坤燕 謝圣兵 戚韶慧 朱佳婉 張揚敏 唐佳 鐘雪玲 姚靜遠
后循環缺血是由椎基底動脈供血區域缺血導致,具有較高的危害性。后循環缺血好發于老年人群,隨著人口老齡化的逐漸發展和生活方式的改變該病發病率逐漸上升,且發病呈現年輕化趨勢,形勢不容樂觀[1]。椎基底動脈在顱內、顱外的異常均可以引發后循環缺血。影像學檢查是臨床診斷后循環缺血的重要依據,主要包括頸部血管超聲、CT、磁共振血管造影、經顱多普勒超聲等[2]。雖然數字減影腦血管造影是診斷后循環缺血的金標準,但具有一定的創傷性,檢查費用昂貴,不利于臨床篩查應用[3]。而椎動脈彩色多普勒超聲檢查快捷、無創、經濟,可以為臨床提供重要診斷參考信息。為探討椎動脈彩色多普勒超聲對后循環缺血的診斷作用特進行了本研究,現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9 年1~12 月本院收治的50 例后循環缺血患者設為研究組,另選擇同期50 例健康體檢者設為對照組。研究組男29 例,女21 例;年齡39~79 歲,平均年齡(56.7±7.5)歲;病程1~13 年,平均病程(4.6±2.8)年。對照組男28 例,女22 例;患者年齡30~79 歲,平均年齡(57.2±7.4)歲。兩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納入及排除標準 納入標準:研究組患者臨床上具有不同程度的頭暈、耳鳴、肢體乏力等癥狀,符合“中國后循環缺血的專家共識”,確診為后循環缺血,病歷完整;患者簽署本研究知情同意書。排除標準:合并其顱腦腫瘤、肺癌、白血病、淋巴瘤等腫瘤性疾病的患者;合并精神分裂癥、重度抑郁等嚴重精神障礙性疾病的患者;合并高度傳染性的傳染性疾病患者;合并肝腎等器官功能障礙的患者。
1.3 方法 對納入的所有對象進行椎動脈彩色多普勒超聲檢查,由同一位經驗豐富的超聲醫生采用同一臺超聲檢查設備Philips IE33 進行。調整超聲探頭的頻率,測量椎動脈顱外段時通常選擇高頻線陣探頭,測量椎動脈顱內段時通常選擇相控陣探頭經枕骨大孔檢測。檢查過程中患者取仰臥位,充分暴露頸部皮膚區域,超聲探頭依次掃查椎動脈椎前段、椎間孔段,注意掃查顱內段時患者需要變更為俯臥位。檢查時重點觀察椎動脈的走行情況是否出現異常,測量相關數據包括D、PSV、EDV、Vm、PI 及RI。
1.4 觀察指標 對比兩組超聲血流頻譜特征。對比兩組椎動脈超聲參數,包括椎動脈內徑、EDV、PSV、Vm、RI、PI。
1.5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19.0 統計學軟件處理數據。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 表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超聲血流頻譜特征對比 研究組17 例椎動脈走行異常,12 例椎動脈管徑明顯狹窄。收縮期頻譜縮窄的低流速高尖峰與舒張期圓鈍狀的低平波是遠端椎動脈狹窄超聲的重要表現。研究組中46 例共82 支(82.00%)椎動脈血流頻譜參數異常,高于對照組的8 例共13 支(13.00%),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
2.2 兩組椎動脈超聲參數對比 研究組D、EDV、PSV、Vm 低于對照組,PI、RI 高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椎動脈超聲參數對比 ()

表1 兩組椎動脈超聲參數對比 ()
注:與對照組對比,aP<0.05
后循環缺血是臨床常見的腦血管疾病,發病率較高,對腦細胞功能造成的損害較大[4]。腦細胞的功能改變通常是不可逆轉的,一旦功能受損尤其是重要大腦功能區域的功能損害對于患者的生活質量影響重大,因而需要早期進行診斷并采取治療干預。后循環缺血臨床大致分為急性腦梗死、短暫性腦缺血發作這兩種類型,前者對腦細胞的功能損傷較后者更為嚴重[5]。后循環缺血的發病機制尚未完全明了,發病原因較為復雜,高血壓、糖尿病、高脂血癥、遺傳、創傷、炎癥等因素都可能與其存在聯系。同時研究認為針對不同的病理基礎導致的后循環缺血需要采取不同的治療策略進行應對[6]。多發性大動脈炎、動脈粥樣硬化是導致后循環缺血的重要原因,動脈粥樣硬化后患者腦部血管出現不同程度的狹窄,容易導致椎動脈血流不通暢,腦部供血不足,引起相關的臨床癥狀。椎基底動脈血流量對于后循環缺血的程度影響較大。彩色多普勒超聲是臨床觀察動脈血流情況的重要方法,可以對PSV、EDV、RI 等重要參數進行實時測量,從而為后循環缺血的診斷提供重要的參考依據。椎動脈在解剖學上可分為顱外3 段和顱內一段。從椎動脈起點至進入第5 與第6 頸椎橫突孔前為第一段。第二段在到達位于寰椎下方的第三段前,始終走行在椎間孔內;第三段出椎間孔后頭端朝向頭狀孔。最后一段即顱內段在顱骨基底處穿入硬腦膜和蛛網膜,終末端在延髓橋腦交界處與對側椎動脈會合形成位于中線的基底動脈。頸部椎動脈彩色多普勒超聲是診斷患者后循環缺血的重要手段,該檢查方式成像較為清晰,不容易受到肥胖、椎動脈走行彎曲等客觀因素的影響。采用彩色多普勒超聲可以了解椎動脈的血流動力學狀態,判斷椎動脈血流異常的部位,為臨床診斷提供豐富的信息。本研究探討椎動脈彩色多普勒超聲對后循環缺血的診斷作用。結果表明,研究組椎動脈血流頻譜參數異常率高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研究組D、EDV、PSV、Vm 低于對照組,PI、RI 高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血流動力學研究表明,椎動脈血流速度不變的情況下后循環的血流量與D 成反比;同樣在椎動脈D 不變的情況下,EDV、PSV、Vm 與單位時間內后循環的血流量程正比。因此,D、PSV 等可以作為判斷椎動脈血流情況的重要指標。臨床研究發現,椎動脈狹窄患者多數表現為“普遍性”狹窄,患者多存在動脈發育不良,導致椎-基動脈系統血流量減少。椎動脈狹窄還可以出現持續性、痙攣性的變化,相應的癥狀程度更加嚴重。結合相關研究結果進行分析,椎動脈彩色多普勒超聲檢查無創、操作便捷、經濟高效、可重復,是動態觀察椎動脈血流情況的重要檢查方法,有利于早期發現椎動脈顱外段病變的存在。研究認為,D、RI、Vm 是影響血流量大小的重要因素,在相同條件下,D 越大,RI 越小,Vm 越快則血流量越大。D 越大、Vm 越快、RI 越低的椎動脈越有利于提供豐富的血流,保證后循環的充足血流供應。參照椎動脈供血不足的診斷標準,PSV<32 cm/s、Vm<18 cm/s、EDV<10 cm/s,RI>0.70 是診斷的重要參考指標。具體到超聲圖像特征上,狹窄的椎動脈前段及椎間段的血流具有收縮期上升傾斜伴有RI、PI 降低的特點;而遠端或基底段則具有收縮期陡直上升、頻譜狹窄、低流速的高尖峰的形態,伴有PI、RI 的升高。椎動脈血流頻譜的變化因而成為初步判斷動脈狹窄部位的重要根據[7,8]。研究認為彩色多普勒超聲在后循環缺血的診斷中具有一定的缺陷,一方面一側椎動脈嚴重狹窄可以出現對側代償性增寬的現象而超聲檢查難以及時補獲;另一方面血管結構的代償能力存在個體差異性,單獨使用超聲測量參數也難以精確呈現椎動脈對于后循環血流情況的影響程度[9,10]。本研究的樣本例數較少,樣本數據的應用還需要更大規模的研究加以證實。
綜上所述,椎動脈彩色多普勒超聲對后循環缺血的診斷作用顯著,有利于觀察血管的走行并測量血管管徑等重要超聲參數,為后循環缺血的診斷提供重要參考,具有無創、安全、可重復的優勢,值得臨床推廣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