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亞茹
膽脂瘤中耳炎是一種耳鼻喉科常見的獲得性慢性中耳疾病,臨床表現為聽力障礙、長期間斷性耳部流膿,若不及時采取有效治療方案,易引起多種顱內外并發癥,對患者日常生活及身心健康均造成極大危害[1]。現階段,手術是其主要治療方式,需滿足完全清除中耳乳突病灶、重建中耳傳音結構的治療原則。近期報道發現[2],鼓室成形術聯合開放式乳突根治術治療該病夠在清除病變、減少并發癥等方面效果良好,但對于是否能夠改善聽力還需要進一步證實。鑒于此,本次研究對膽脂瘤中耳炎采用鼓室成形術聯合開放式乳突根治術治療的效果展開分析,現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擇2017 年1 月~2019 年2 月本院接收的100 例膽脂瘤中耳炎作為本次研究對象,依據治療方案不同分為觀察組與對照組,每組50 例。觀察組中男31 例,女19 例;年齡21~65 歲,平 均年齡(37.06±9.79)歲;病程1~10 年,平均病程(5.86±1.62)年。對照組中男30 例,女20 例;年齡22~68 歲,平均年齡(37.08±10.55)歲;病程1~12 年,平均病程(5.91±2.03)年。兩組患者性別、年齡等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納入標準[3]:①經臨床相關檢查(影像學、耳鏡及聽力學)符合《膽脂瘤中耳炎的外科治療策略》診斷標準;②年齡>18 周歲;③僅單側耳發??;④自愿參與本次研究且家屬知情同意;⑤研究已獲院內倫理委員會批準。排除標準:①近期(3 個月內)接受過相關治療;②鼓室伴息肉嚴重粘連、樣變、肉芽增生情況;③存在出血傾向及凝血功能障礙;④心、肝、腎等重要臟器功能不全;⑤對麻醉藥物存在過敏現象;⑥臨床資料不完整。
1.2 方法 觀察組患者采用鼓室成形術聯合開放式乳突根治術治療:①開放式乳突根治術:常規消毒鋪巾,給予全身麻醉,取仰臥位,患耳朝向上方,取自體皮質骨片、骨粉備好,切口選擇在患耳內,作弧形切口,分離顳肌筋膜,將其備用為修補材料。行鼓竇、乳突腔開放處理,在顯微鏡下切除鼓室外側與鼓竇入口骨壁,磨低外耳道后壁、斷橋及面神經嵴,徹底清除中耳內病變組織,使用含抗生素生理鹽水反復沖洗手術區域。②鼓室成形術:將備好的骨片與骨粉填充在鼓竇,使用生物蛋白膠固定于乳突腔內,盡可能縮小術腔,在殘余鼓膜內側面使用顳肌筋膜進行修補,將其延長部分覆蓋于骨粉上,術腔使用明膠海綿覆蓋,之后將碘仿紗布填塞在乳突腔及外耳道內,常規置入引流管,將手術切口妥善縫合。對照組采用開放式乳突根治術治療:具體操作與觀察組開放式乳突根治術操作相同。兩組患者術后均在術后進行常規抗感染干預,術后3 d 取出引流管,7 d 后則可拆線觀察恢復情況。
1.3 觀察指標及判定標準 比較兩組患者外耳道形態、手術前后聽力變化情況、術后并發癥發生情況及復發情況。①外耳道形態:根據耳道內注水量對外耳道形態進行評估,耳道內注水量<1.0 ml 為正常,耳道內注水量1.0~2.0 ml 為小腔,耳道內注水量2.1~3.4 ml為中腔,耳道內注水量>3.4 ml 為大腔。②聽力變化:于手術前后分別采用純音測聽對兩組患者聽力恢復情況進行評價,使用聽力計根據ISO 標準零級校準,先測試氣導,之后測試骨導,對氣導聽閥、氣骨導差進行計算并記錄。③術后并發癥發生情況及復發情況:統計兩組患者并發癥發生情況,包括傷口感染、暫時性面癱、鼓室神經損傷等,并隨訪患者12 個月,統計此期間復發例數。
1.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22.0 統計學軟件進行統計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表示,采用t 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 表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患者外耳道形態比較 術后,觀察組患者外耳道形態正常率高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2.2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聽力變化比較 治療前,兩組患者氣導聽閥、氣骨導差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術后,兩組患者氣導聽閥、氣骨導差均較本組術前有所下降,而觀察組患者低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2.3 兩組患者術后并發癥發生情況及復發情況比較 觀察組患者術后并發癥發生率、復發率均低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1 兩組患者外耳道形態比較[n(%)]
表2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聽力變化比較(,dB)

表2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聽力變化比較(,dB)
注:與本組術前比較,aP<0.05;與對照組術后比較,bP<0.05

表3 兩組患者術后并發癥發生情況及復發情況比較[n(%)]
臨床對于膽脂瘤中耳炎的治療主要以手術為主,通過徹底清除病灶,抑制膿性物質分泌,達到獲得干耳及預防并發癥的效果。目前臨床上治療該病的常用手術方式主要包括完壁式乳突根治術、開放式乳突根治術及完橋式乳突根治術等,近年來隨著醫療及康復技術的深入發展,臨床在徹底清除膽脂瘤中耳炎病灶基礎上,還需改善外耳道形態、恢復或提高患者聽力[4]。
相關研究發現,開放式乳突根治術可有效清除病灶,獲得干耳,但患者術后易發生后壁缺損、術腔寬大等不良現象,不利于后續重建聽力及預后恢復[5]。吉爽等[6]研究提到,在乳突根治術治療基礎上聯合鼓室成形術,能夠取得清除中耳病變、重建鼓室傳音結果及改善聽力等效果。本次研究結果顯示,術后,觀察組患者外耳道形態正常率為62.00%,顯著高于對照組的32.00%,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主要是通過鼓室成形術聯合開放式乳突根治術治療,手術切口選擇弧線切口,可盡可能減少對耳內組織的損傷,獲得縮小乳突腔的作用,從而提高外耳道形態正常率[7]。同時,本次研究結果中,術后,兩組患者氣導聽閥、氣骨導差均較本組術前有所下降,而觀察組患者低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與楊東霖[8]研究結果相符合,表明鼓室成形術聯合開放式乳突根治術治療方案可促進聽力恢復正?;蛱岣?。主要是由于該治療方案采用顳肌頸膜對鼓膜進行修補,并使用碘仿紗條填塞外耳道,后續取材時刻可避免另做切口情況,減輕了患者痛苦,且能夠促使干耳時間提高,減少術后感染及復發情況發生[9]。本次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患者術后并發癥發生率0、復發率0 均明顯低于對照組的16.00%、12.00%,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考慮與鼓室成形術聯合開放式乳突根治術優勢有關,通過手術期間充分暴露病灶可促進術后聽力恢復,快速獲得干耳,并且可保持外耳道皮膚清潔,進而降低術后切口感染發生率[10];使用自體皮質骨片、骨粉及顳肌頸膜作為備用材料,可保留完整的外耳道后壁結構,在最大程度上可縮小乳突腔,減少鼓膜穿孔及內陷情況發生,從而改善患者預后。
綜上所述,對膽脂瘤中耳炎患者實施鼓室成形術聯合開放式乳突根治術治療效果明顯,值得臨床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