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蕊
血管性癡呆是由缺血性卒中、出血性卒中和腦血管病引起的記憶、認知、行為等腦區低灌注所致的嚴重認知障礙綜合征。引起血管性癡呆的危險因素有高血壓、高脂血癥、高粘滯血癥、糖尿病、吸煙和酗酒等,記憶力減退是首發臨床癥狀[1]。在發病群體中,男性多于女性,起病緩慢,循序漸進,也可急性發作,有運動、感覺障礙等局灶性體征。目前,血管性癡呆患者主要采取降低血液粘度、改善腦循環、抑制血小板聚集等措施[2]。奧拉西坦是一種促智藥物,能穿透血腦屏障,激活中樞網狀結構,增加腺嘌呤核苷三磷酸(ATP)的合成,促進磷脂和蛋白質的合成,降低腦血管阻力,抑制血小板聚集,增加腦血流量。因此,其可以提高記憶力和智力。本研究探索了奧拉西坦與高壓氧聯合治療血管性癡呆的效果,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9 年2 月~2020 年1 月本院科室收治的70 例血管性癡呆患者,隨機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各35 例。其中對照組男女比例為23∶12;病程13~34 周,平均病程(18.21±4.55)周;年齡62~78 歲,平均年齡(65.55±3.68)歲;其中合并高血壓15 例,有吸煙史11 例,有飲酒史17 例;癡呆類型:關鍵部位梗死型19 例,其他部位有16 例。觀察組男女比例為24∶11;病程13~34 周,平均病程(18.26±4.64)周;年齡62~78 歲,平均年齡(65.67±3.83)歲;其中合并高血壓有14 例,有吸煙史12 例,有飲酒史17 例;癡呆類型:關鍵部位梗死20 例,其他部位15 例。兩組患者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納入及排除標準 納入標準:①年齡>40 歲,男女不限;②病程3 個月以上,符合美國標準精神疾病診斷統計手冊第4 版(DSM-IV)標準;③患者和家屬知情同意。排除標準:①有其他可能干擾評估過程因素的疾病;②其他可以影響癡呆癥病因的疾病;③心、肝、腎、造血系統嚴重異常;④嚴重神經缺損;⑤精神疾病。⑥入組前2 周有膽堿能藥物使用情況,包括膽堿酯酶抑制劑和胞二磷膽堿,腦蛋白水解物、吡拉西坦和其他腦細胞激活劑。
1.3 方法 對照組患者給予奧拉西坦治療,4 g/次,加入250 ml 生理鹽水靜脈滴注治療,1 次/d,治療3 周。觀察組在對照組的基礎上增加高壓氧治療,1 h/d,連續治療3 周。
1.4 觀察指標及判定標準 比較兩組起效時間、住院時間,治療前后MMSE 評分、HDS-R 評分,療效、不良反應發生情況。療效標準判定標準:顯效:MMSE評分增加>3 分;有效:MMSE 評分增加1~2 分;無效:MMSE 評分增加<1 分[3]。總有效率=顯效率+有效率。
1.5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26.0 統計學軟件進行統計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表示,采用t 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 表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起效時間、住院時間比較 觀察組起效時間、住院時間短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2.2 兩組治療前后MMSE、HDS-R 評分比較 治療前,兩組MMSE、HDS-R 評分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觀察組MMSE 評分、HDS-R 評分均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1 兩組起效時間、住院時間比較(,d)

表1 兩組起效時間、住院時間比較(,d)
注:與對照組比較,aP<0.05
表2 兩組治療前后MMSE、HDS-R 評分比較(,分)

表2 兩組治療前后MMSE、HDS-R 評分比較(,分)
注:與對照組治療后比較,aP<0.05
2.3 兩組療效比較 對照組患者11 例顯效,15 例有效,9 例無效;觀察組患者19 例顯效,14 例有效,2 例無效。觀察組治療總有效率為94.29%(33/35),高于對照組的74.29%(26/35),差異有統計學意義(χ2=11.667,P<0.05)。
2.4 兩組不良反應發生情況 兩組均無明顯不良反應發生。
血管性癡呆特指由血管因素引起的癡呆。血管性癡呆在老年人中發病率較高,患者在個性、認知、視覺空間功能、情感、語言、記憶等方面都會有改變[4,5]。
血管性癡呆是由急、慢性腦血管病引起的持續性腦功能障礙引起的綜合性認知障礙,其是一種語言、記憶、視覺空間技能、情感、人格、計算能力、抽象判斷等認知功能受損的癡呆綜合征。研究表明,血管性癡呆的發病率隨著年齡的增長而增加。我國血管性癡呆發病率約占全部癡呆患者的60%左右,是我國阿爾茨海默病的主要組成部分。由于血管性癡呆發病機制復雜,一旦發生,目前尚無特別有效的治療方法。血管性癡呆的病因有很多種,其中最常見的是腦梗死。腦梗死可導致參與認知功能的大腦主要部位神經元壞死、凋亡和丟失,皮質下缺血缺氧,腦功能代謝改變和血流灌注不足影響皮質中樞之間以及皮質和皮質下白質傳導纖維之間的關系,導致思維過程遲緩、認知功能下降和癡呆。血管性癡呆的發病機制復雜,學說繁多,目前研究最多的是膽堿能假說。許多研究表明,大腦中的膽堿能神經遞質在人類的學習和記憶過程中起著重要作用。腦血管病引起腦缺血缺氧,使腦內乙酰膽堿酯酶活性升高,乙酰膽堿合成減少。相關區域乙酰膽堿水平下降,導致學習和認知障礙。此外,鈣超載理論在血管性癡呆的發病機制中已得到證實,鈣超載引起腦血管痙攣,腦血流量減少,腦組織灌注量減少,導致神經細胞損傷和凋亡,腦代謝率降低,導致癡呆。
在治療方面,奧拉西坦能穿透血腦屏障進入腦脊液和腦內,促進腦內乙酰膽堿和三磷酸腺苷的合成,增強神經興奮傳導,減輕腦血管病后理化因素對腦組織的損傷,改善缺氧引起的逆行性遺忘,從而促進患者的學習記憶能力,可激活腺苷酸激酶,作用于天冬氨酸受體,增強腦組織氧和葡萄糖的代謝,因此,其可以修復、保護和激活患者的腦神經,提高患者的學習能力、思維能力和記憶能力[6,7]。
高壓氧的治療原理:①提高血氧含量、血氧分壓和擴散能力,改善腦組織缺氧狀態;②氧分壓能促進成纖維細胞的活性和分裂,促進多纖維形成,加速毛細血管再生,增加腦血流量,達到治療目的;③血管性癡呆患者腦血流量減少,葡萄糖和氧代謝率下降,從而增加氧自由基,減少神經遞質,誘導細胞凋亡。高壓氧不僅可以提高血氧分壓和血氧含量,而且可以改善組織中氧的制備。進行純氧治療,使病灶迅速改善達到供氧狀態,增加有氧代謝,減少酸性代謝物,更好地修復內皮細胞損傷成為可能。④高壓氧不僅能刺激病灶區毛細血管新生,還能促進側支循環的建立,修復細胞內皮細胞,高壓氧可降低內皮細胞NO 和血小板活性的升高[8,9]。
臨床藥物干預結合高壓氧可以加速藥物通過血腦屏障,有利于藥物活性成分的有效發揮[10]。本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起效時間、住院時間短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兩組均無明顯不良反應發生。
綜上所述,奧拉西坦與高壓氧聯合應用對于血管性癡呆的治療效果確切,可加速起效以及更好改善患者的認知功能狀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