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小蘭
進展性腦梗死在臨床上作為一種常見疾病,為缺血性腦卒中類型,該病主要是腦梗死發病時間在2 d內,且經過治療卻呈現病情加重的情況,梗死面積也呈現逐漸增加的情況,更加損傷患者神經功能。進展性腦梗死在臨床中的治療重點為對閉塞血管進行早期開通,使得腦血流得以恢復,對缺血半暗帶進行挽救。溶栓治療可發揮明顯的療效,然而溶栓藥物種類較多,且不良反應也有差異性。阿司匹林可對絲氨酶基團(環氧酶活性)進行促進,產生乙酰化現象,可抑制血栓素A2生存,可對進展性腦梗死進行輔助治療。本次研究選擇2017 年10 月~2019 年10 月在本院就診的98 例進展性腦梗死患者進行分組,對阿司匹林的應用價值進行進一步分析,現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擇2017 年10 月~2019 年10 月在本院就診的98 例進展性腦梗死患者,根據治療方法不同分為對照組和實驗組,每組49 例。對照組男女比例28/21;年齡62~80 歲,平均年齡(66.15±7.55)歲;病程2~20 h,平均病程(12.75±6.25)h。實驗組男女比例27/22;年齡62~79 歲,平均年齡(67.20±7.50)歲;病程2~19 h,平均病程(13.15±6.18)h。兩組患者性別、年齡等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所有患者或家屬均對本次研究知情,并在知情同意書上簽字。
1.2 方法 兩組患者均接受常規治療,即以患者實際病情為依據,開展降脂治療、吸氧治療、適度脫水、抗血小板聚集等,并強化患者的心電監護,并且以患者具體情況為依據對治療方案進行合理調整,給予0.9 mg/kg 阿替普酶治療,10%予以靜脈推注,剩余90%在1 h 內靜脈泵入完[1]。實驗組患者同時給予阿司匹林輔助治療,口服阿司匹林腸溶片,80~300 g/d,3 次/d,以患者病情為依據對用藥劑量進行適當調整[2]。14 d 為1 個療程,共治療2 個療程。
1.3 觀察指標及判定標準 比較兩組患者臨床療效、不良反應發生情況、住院時間及治療前后NIHSS 評分、BI 評分。①療效判定標準:以患者NIHSS 評分為依據對患者治療效果進行評價,NIHSS 評分降低幅度>90%為治愈;NIHSS 評分降低幅度50%~90%為顯效;NIHSS 評分降低幅度20%~49%為有效;NIHSS 評分降低幅度<20%為無效;總有效率=(治愈+顯效+有效)/總例數×100%。②神經功能缺損情況采用NIHSS評分進行判定,評分越低神經功能越好;日常生活能力采用BI 評分進行判定,評分越高日常生活能力越好。③不良反應主要包括頭暈、嘔吐、皮下瘀血[3]。
1.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21.0 統計學軟件對研究數據進行統計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表示,采用t 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 表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患者臨床療效比較 實驗組患者治療總有效率高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臨床療效比較[n(%),%]
2.2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NIHSS 評分、BI 評分比較治療前,兩組患者NIHSS 評分、BI 評分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實驗組患者NIHSS 評分低于對照組,BI 評分高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NIHSS 評分、BI 指數評分(,分)

表2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NIHSS 評分、BI 指數評分(,分)
注:與對照組治療后比較,aP<0.05
2.3 兩組患者不良反應發生情況比較 實驗組患者不良反應發生率為8.16%(4/49),其中頭暈1 例、嘔吐2 例、皮下淤血1 例;對照組患者不良反應發生率為6.12%(3/49),其中頭暈1 例、嘔吐1 例、皮下淤血1 例。兩組患者不良反應發生率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χ2=0.1538,P>0.05)。
2.4 兩組患者住院時間比較 實驗組患者住院時間為(7.20±1.47)d,短于對照組的(10.25±1.65)d,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t=9.6613,P<0.05)。
在臨床上腦梗死作為一種急重癥極為常見,具有較高的復發率和病死率,老年人為常發人群,腦梗死的發生率在近年呈現逐年持續增長的趨勢,對患者健康和生命安全造成極大的威脅[4]。進展性腦梗死在臨床上極為常見,屬于臨床亞型,病情呈現進行性發展,一旦發生,會使得神經功能發生缺損情況,且局部腦缺血情況加重,加重病情,可持續6 h 以上,治療必須有效、及時,采用科學的治療方案,否則會導致病死率和致殘率提升,不但對患者身心健康造成嚴重影響,而且會導致家庭負擔增加。進展性腦梗死在臨床上需要盡早進行有效診斷,以便制定科學治療方案,對患者生命進行有效挽救,以有效改善患者預后,防止后遺癥的發生[5]。在臨床上常規治療方法包括開展抗血栓治療,對血液流變學異常進行糾正,對血小板聚集進行抑制,以此對患者神經功能進行改善。腦梗死患者一旦血栓蔓延或擴大,極有可能導致血管狹窄,甚至會導致血管徹底發生堵塞,患者側支血管發生閉塞,無法供血于側支,則會進一步擴大腦缺血范圍,加重病情[6]。
進展性腦梗死的相關因素包括高血糖、高血脂、高纖維蛋白、高同型半胱氨酸等,腦動脈粥樣硬化對進展性腦梗死造成極大影響。而動脈粥樣硬化主要是在病變部位發生血小板高度聚集,與血管內皮細胞(受損)進行接觸,血栓形成于血管中,阻塞局部血液循環,導致缺血性腦血管病變加重。因此,進展性腦梗死的治療需要對血小板聚集進行抑制。在對患者實施常規治療方案的同時,利用阿司匹林進行輔助治療,可獲得滿意的療效。本次研究結果顯示:實驗組患者治療總有效率為95.92%,明顯高于對照組的73.47%,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可見阿司匹林可提升臨床治療效果,且治療后,實驗組患者NIHSS 評分低于對照組,BI 評分高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可見阿司匹林可改善患者的神經功能和日常生活能力,主要是因為阿司匹林作為一種抗血小板聚集的常用藥物,可抑制血栓素A2形成。腦梗死患者在發病后,血栓素A2可促進平滑肌收縮,導致血小板聚集情況出現,增加腦血管內部阻力,形成腦水腫。阿司匹林在有效抑制血栓素A2的同時,可抑制二磷酸腺苷或腎上腺素導致的Ⅱ相聚集,抗血小板聚集作用較高。高曉華[6]研究中選擇100 例進展性腦梗死患者進行分組分析,50 例實施常規治療,50 例在常規治療基礎上實施阿司匹林輔助治療,研究結果顯示,與常規治療組的76.00%相比,阿司匹林輔助治療組治療總有效率100.00%更高,且日常自理能力評分、神經功能評分、紅細胞聚集指數均得以優化,可見阿司匹林輔助治療效果較為確切,與本次研究結果基本一致。另外,本次研究結果還顯示,兩組患者不良反應發生率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χ2=0.1538,P>0.05)。說明傳統治療方案與阿司匹林輔助治療方案相比不良反應發生率差異性并不顯著,可見阿司匹林用藥安全性較高;另外,實驗組患者住院時間為(7.20±1.47)d,短于對照組的(10.25±1.65)d,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t=9.6613,P<0.05),可見阿司匹林對患者康復具有促進作用。
綜上所述,在進展性腦梗死治療中采用阿司匹林輔助治療可獲得滿意療效,可改善患者日常生活能力和神經功能,縮短住院時間,且安全性較高,建議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