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燕
冠心病是一種老年常見疾病,是指由于冠狀動脈粥樣硬化導致管腔狹窄阻塞引發心肌供血不足所致的心臟疾病[1]。隨著病情發展引起心室充盈和射血障礙,導致心肌結構和功能改變,即心力衰竭,臨床表現為乏力、呼吸困難、活動受限,下肢水腫等癥狀[2]。常規西藥治療主要應用利尿劑、洋地黃類、硝酸酯類、β-受體阻滯劑類藥物,但長期使用效果欠佳,且不良反應較大。近年來中藥在心力衰竭治療中的臨床效果得到廣泛關注,本次研究對本院收治的冠心病心力衰竭患者采取心脈隆治療,取得顯著成效,現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收集80 例2018 年9 月~2019 年10 月在本院就診的冠心病心力衰竭患者作為研究對象,采用計算機隨機法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各40 例。對照組中男22 例、女18 例;年齡65~78 歲,平均年齡(72.21±2.15)歲;病程1~8 年,平均病程(4.17±1.35)年;紐約心功能分級(NYHA):Ⅲ級29 例,Ⅳ級11 例。觀察組中男23 例、女17 例;年齡66~79 歲,平均年齡(74.48±2.22)歲;病程1~9 年,平均病程(4.21±1.65)年;NYHA 分級:Ⅲ級30 例,Ⅳ級10 例。兩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納入及排除標準
1.2.1 納入標準 所有患者均符合冠心病心力衰竭的診斷標準并經影像學檢查確診;NYHA Ⅲ級以上;伴心力衰竭病史超過3 個月;具有良好依從性患者。
1.2.2 排除標準 近期內接受過冠狀動脈旁路移植術和經皮冠狀動脈成形術;近期內存在腦卒中癥狀患者;近期內存在心肌梗死患者;伴隨肺動脈栓塞和肺源性心臟病患者;伴有嚴重瓣膜性疾病和心肌病患者。
1.3 方法 對照組行常規治療,給予氨氯地平、地高辛片、阿司匹林及氫氯噻嗪片等西藥治療,若有患者存在合并癥,應依據患者病情給予抗感染、降糖、降壓等治療。觀察組患者在對照組基礎上給予心脈隆注射液(云南騰藥制藥股份有限公司,國藥準字Z20060443)治療,5 mg/kg 心脈隆注射液+200 ml 9%氯化鈉注射液稀釋后靜脈滴注,20~40 滴/min,2 次/d,每次間隔6 h。兩組均治療14 d。
1.4 觀察指標及判定標準 ①對比兩組患者治療效果。判定標準:顯效:治療后與治療前比較,心功能提高>2 級;好轉:治療后與治療前比較,心功能提高1~2 級;無效:治療后與治療前比較,心功能提高<1 級[3]。治療總有效率=(顯效+好轉)/總例數×100%。②對比兩組患者治療前后hs-CRP 和血漿NT-proBNP 水平。取患者清晨空腹靜脈血3 ml,應用酶聯免疫吸附法(ELISA)測定hs-CRP 和血漿NT-proBNP水平。③對比兩組患者用藥安全性,以不良反應發生率進行評定,包括輕微頭暈、輕微頭痛、皮膚瘙癢。
1.5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22.0 統計學軟件進行數據統計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 ()表示,采用t 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 表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患者治療效果比較 觀察組總有效率為95.00%,其中顯效27 例,好轉11 例,無效2 例;對照組總有效率為80.00%,其中顯效19 例,好轉13 例,無效8 例。觀察組總有效率明顯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χ2=4.114,P=0.043<0.05)。
2.2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血漿hs-CRP 和NT-proBNP 水平比較 治療前,兩組患者NT-proBNP 和血漿hs-CRP水平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觀察組NT-proBNP 和血漿hs-CRP 水平均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血漿hs-CRP 和NT-proBNP 水平比較()

表1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血漿hs-CRP 和NT-proBNP 水平比較()
注:與對照組治療后比較,aP<0.05
2.3 兩組患者不良反應情況比較 對照組發生輕微頭痛2 例,不良反應發生率為5.00%(2/40);觀察組發生輕微頭暈1 例,輕微頭痛1 例,皮膚瘙癢2 例,不良反應發生率為10.00%(4/40);觀察組不良反應發生率略高于對照組,但差異無統計學意義(χ2=0.721,P>0.05)。所有患者不良反應停藥后自行緩解。
冠心病臨床主要表現為心肌缺血和動脈硬化,隨著病情進行性發展,研究顯示[4],冠心病患者發生心力衰竭幾率高達50%左右,且病死率與致殘率較高,常伴有代謝、神經內分泌及免疫炎癥反應。西醫治療主要通過延緩心肌纖維化進程,抑制心室重構改善患者預后生活質量,雖然具有一定效果,但長期服藥副作用較大,且遠期效果并不理想。
心脈隆注射液由美國大蠊、蟑螂等干品經純化處理而成,其屬于復方多肽制劑[5]。主要成分包括利尿肽、氨基酸、核苷酸、肌酐組成[6],具有增強心肌收縮肌力、擴張冠狀動脈、改善微循環、增加腎臟血流量、利尿等作用。利尿肽一方面具有擴張冠狀動脈和靜脈的作用,可以有效提高冠狀動脈血流量,增加心肌血供,持久性提高心肌正向肌力;另一方面可以提高腎臟血流量,發揮利尿作用,減輕心臟前后負荷,進而改善心功能[7];此外,具有腎素-血管緊張素-醛固酮拮抗作用,可以改善神經內分泌系統的興奮狀態,抑制心室重構。氨基酸、核苷酸、肌酐一方面可以清除氧自由基,抑制脂質過氧化反應,降低改善心肌再灌注損傷;另一方面可以增強心肌組織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谷胱甘肽過氧化物酶(GSH-PX)活性[8],發揮營養心肌的作用,可一定程度改善心肌損傷狀況。
B 型腦鈉肽(BNP)屬于一種多肽,主要由心室肌合成和分泌,因此可反映心室負荷增減情況[9]。與心力衰竭程度和左心室壁壓力具有高相關性,且不受外界因素影響,可作為預測心力衰竭患者不良心血管事件的獨立因素,與患者心力衰竭程度呈正比,對無癥狀心力衰竭患者檢測也具有較高特異性。當心室細胞受到刺激(心室牽張、心肌缺血等)后,可裂解成為NT-proBNP。NT-proBNP 半衰期明顯長于BNP,且代謝途徑少,穩定性高,因此常用來標識心力衰竭程度,評價治療效果,猝死危險性及判斷預后情況。動脈粥樣硬化屬于癥性疾病,炎性反應與動脈粥樣硬化進展具有密切聯系,hs-CRP 可準確反映機體炎性反映水平,其水平升高則加重血管內皮細胞和微循環損傷,進而損傷心肌,加快疾病進展和心室重塑。因此,在心力衰竭治療過程中阻斷動脈粥樣硬化炎性反應對改善患者心功能狀況具有重要意義。
本次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治療總有效率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由此提示心脈隆注射液可多方面作用于心血管系統,能夠增強心肌收縮力、保護心肌、擴張冠狀動脈及促進心肌細胞鈣內流、利尿,實現調節體液因子和神經內分泌作用,抵抗心力衰竭。治療后,觀察組血漿hs-CRP、NT-proBNP 水平均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由此提示心脈隆注射液能夠降低機體炎癥反應和心肌負荷,減少心血管事件發生率,獲取良好預后效果。觀察組不良反應發生率略高于對照組,但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由此提示心脈隆注射液安全性能理想,觀察組增加用藥并不會明顯提高不良反應發生情況。
綜上所述,冠心病心力衰竭患者采用心脈隆治療,能夠有效提升治療效果,改善患者心臟功能,降低機體炎性反應,具有臨床應用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