齊躍
不穩定型心絞痛為心血管系統臨床多發常見病,屬于急性冠狀動脈綜合征,近年來發病率與死亡率持續遞增,對患者的生命安全造成了極大的威脅,不穩定型心絞痛的主要致病因素為冠狀動脈因血小板聚集而形成粥樣硬化,患者的臨床表現為氣短、胸悶、心慌等[1]。目前,臨床常采用阿司匹林幫助患者緩解疼痛,增強抗血小板功能,但阿司匹林的副作用較多,而替格瑞洛屬于新型的抗血小板拮抗劑,與阿司匹林聯合使用能夠提高臨床療效,降低不良反應[2]。基于此,本文對比和分析了不穩定型心絞痛應用阿司匹林加替格瑞洛治療的效果,現將研究結果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9 年1 月~2020 年1 月來本院診治的不穩定型心絞痛患者48 例,采用隨機數字法分為對照組及實驗組,每組24 例。實驗組男13 例、女11 例,平均年齡(54.42±10.12)歲;對照組男15 例、女9 例,平均年齡(54.42±10.12)歲。兩組患者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納入及排除標準
1.2.1 納入標準[3]①符合臨床不穩定型心絞痛診斷標準;②有自主意識與識別能力,治療依從性較高;③自愿參與研究,簽署知情同意書。
1.2.2 排除標準[4]①精神障礙患者;②合并其他心、肝、腎、肺疾病患者;③溝通障礙的患者;④某些特殊原因不能規律休息的患者;⑤對本研究藥物過敏患者。
1.3 方法 對兩組患者均予以全面綜合性檢查,詳解患者的藥物使用史與病史。對照組患者予以β 受體阻斷劑、鈣離子通道阻斷劑與硝酸脂類等常規治療。實驗組患者行阿司匹林聯合替格瑞洛治療:予以患者口服阿司匹林片(廣東九明制藥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44021139)300 mg/次,1 次/d,根據患者的病情發展適當調整用藥劑量;口服替格瑞洛片(AstraZeneca AB,國藥準字J20130020)90 mg/次,1 次/d,根據患者的病情發展適當調整用藥劑量。兩組均予以2 個月的持續治療。
1.4 觀察指標及判定標準 ①對比兩組患者的相關臨床指標,包括LVEF、PAR、APTT、PT。②對比兩組患者的臨床療效,判定標準為,顯效:與治療前相比,臨床癥狀基本消失,心絞痛發作次數降低>80%,無不良反應發生;有效:與治療前相比,臨床癥狀有所改善,心絞痛發作次數降低50%~80%,不良反應發生率較低;無效:顯效:與治療前相比,臨床癥狀無變化或病情加重。總有效率=(顯效+有效)/總例數×100%。③對比兩組患者的預后情況,包括發作持續時間與發作次數。④對比兩組患者的粘附分子水平,包括VCAM-1、ICAM-1、BNP。⑤對比兩組患者的不良反應發生情況,包括再發心絞痛、再發心肌梗死、缺血性腦卒中、心力衰竭。
1.5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20.0 統計學軟件進行統計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表示,采用t 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 表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患者的相關臨床指標對比 實驗組患者的LVEF、PAR、APTT、PT 均優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2.2 兩組患者的臨床療效對比 實驗組患者的總有效率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1 兩組患者的相關臨床指標對比()

表1 兩組患者的相關臨床指標對比()
注:與對照組對比,aP<0.05

表2 兩組患者的臨床療效對比[n(%)]
2.3 兩組患者的預后情況對比 實驗組患者的發作持續時間(3.56±0.78)min/ 次短于對照組的(5.45±1.98)min/次,發作次數(1.21±0.02)次/d 少于對照組的(2.94±1.36)次/d,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t=4.3509、6.2311,P=0.0000、0.0000<0.05)。
2.4 兩組患者的粘附分子水平對比 實驗組患者的VCAM-1 水 平 為(90.36±15.25)μg/L、ICAM-1 水 平 為(232.24±10.12)μg/L、BNP 水平為(172.34±32.15)ng/L,對照組患者的VCAM-1 水平為(192.35±60.42)μg/L、ICAM-1 水平為(286.11±12.36)μg/L、BNP 水平為(232.14±45.22)ng/L。實驗組患者的VCAM-1、ICAM-1、BNP水平均低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t=8.0181、16.5206、5.2801,P=0.0000、0.0000、0.0000<0.05)。
2.5 兩組患者的不良反應發生情況對比 實驗組患者再發心絞痛1 例(4.17%)、再發心肌梗死1 例(4.17%),不良反應發生率為8.33%;對照組患者再發心絞痛2 例(8.33%)、再發心肌梗死2 例(8.33%)、缺血性腦卒中2 例(8.33%)、心力衰竭2 例(8.33%),不良反應發生率為33.33%;實驗組患者的不良反應發生率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χ2=4.5474,P=0.0330<0.05)。
不穩定型心絞痛屬于冠心病的常見癥狀,是一種多發性的心內科常見心臟病,通常情況下,患者臨床表現為心前區出現壓榨樣疼痛,隨著病情的發展,會導致放射疼痛到頸部、手臂、后背等部位,進而引發患者發生心力衰竭致死,若未及時的對病情加以控制和治療,嚴重的威脅到患者的生命安全[5]。研究表明,治療穩定型心絞痛癥的關鍵在于增加心肌供血,降低心肌氧消耗,因此,臨床主要采用抗血小板、改善心肌代謝的藥物治療方式幫助患者改善病情狀態。阿司匹林聯合其他藥物是治療不穩定型冠心絞痛的常用方案,不僅能夠幫助患者有效鎮痛,還能夠抑制血小板的聚集。替格瑞洛屬于P2Y12 受體拮抗劑,其結構類似于核苷酸,屬于新型的抗血小板藥物,與其他抗血小板藥物相比,替格瑞洛能夠有效抑制二磷酸腺苷(ADP)的致血栓作用,抗血小板聚集作用更強,且起效迅速,無需經過肝臟代謝即可發揮作用,能夠直接作用于二磷酸腺苷的可逆流程,且具有保護血管內皮細胞及抗炎的作用,更適用于各類急性冠狀動脈綜合征患者,能夠有效預防冠狀動脈綜合征并發癥的發生。此外,替格瑞洛還具備可逆性結合P2Y12 受體的功能,停藥后便能迅速失效,不會對患者的血小板功能造成影響,具備較高的安全性。研究表明,使用替格瑞洛治療不穩定型心絞痛患者病死率低于常規抗血小板藥物治療,臨床療效顯著。但也有學者認為,替格瑞洛全量使用會增加出血事件的風險,會對肝腎及呼吸系統造成損傷,建議改善用量,但該理論尚缺發足夠的研究證據。其他研究表明,粘附分子水平與不穩定型心絞痛具有直接關聯,人體每升高5 μmol/L 粘附分子水平,不穩定型心絞痛死亡風險就提高1.5 倍。而替格瑞洛具備改善心肌收縮功能,促進心室重塑,抑制粘附分子的過度表達的作用,因此,阿司匹林聯合替格瑞洛治療不穩定型心絞痛可降低患者不良反應的發生率,減少患者的病情發作的次數,縮短發作時間,避免病情復發,能夠改善患者的預后與生活質量。通過本文的論述可知,實驗組患者的LVEF、PAR、APTT、PT 均優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實驗組患者的總有效率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實驗組患者的發作持續時間短于對照組,發作次數少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實驗組患者的VCAM-1、ICAM-1、BNP 水平均低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實驗組患者的不良反應發生率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綜上所述,不穩定型心絞痛患者應用阿司匹林聯合替格瑞洛的治療效果優于常規藥物治療,能夠有效提高治療效果,保護患者的心肌功能,遠期治療效果顯著,因此,值得臨床推廣和運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