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沚萱
反流性食管炎屬于一種臨床上常見的消化系統疾病,是指酸反流所致食管黏膜破損[1]。抗反流功能下降、食管清除能力降低、食管感覺異常、胃排空延遲等均會引發反流性食管炎。臨床癥狀表現為反流、燒心、胸痛、噯氣等。隨著我國經濟水平不斷提高,飲食結構、飲食習慣均發生較大變化,加之人們生活壓力加大,近年來,反流性食管炎發生率不斷增長。癥狀較輕患者,可通過調整患者飲食結構和生活習慣緩解臨床癥狀。如無效則需采取胃腸動力藥物、質子泵抑制劑進行治療,通過控酸和促進胃排空實現治療目的。本次研究分析了雷貝拉唑聯合莫沙必利治療反流性食管炎的效果,現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本院2017 年12 月~2018 年12 月收治的104 例反流性食管炎患者,根據入院編號分為試驗組(編號尾號奇數)和參照組(編號尾號偶數),每組52 例。試驗組男28 例,女24 例;年齡28~62 歲,平均年齡(45.6±6.4)歲;病程1~2 年,平均病程(1.5±0.4)年;食管黏膜病變分級:Ⅰ級21 例,Ⅱ級17 例,Ⅲ級14 例。參照組男29 例,女23 例;年齡30~62 歲,平均年齡(46.3±5.5)歲;病程0.6~2.0 年,平均病程(1.3±0.2)年;食管黏膜病變分級:Ⅰ級22 例,Ⅱ級17 例,Ⅲ級13 例。兩組患者性別、年齡等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納入標準:經臨床和內鏡檢查,符合《反流性食管炎診治指南》中相關診斷標準[2];經醫院醫學倫理委員會同意(批號:2017 第00742 號);患者簽訂知情同意書。排除標準:腐蝕性食管炎;藥物性食管炎;食管腫瘤;對本研究使用藥物禁忌。
1.2 方法
1.2.1 參照組 患者采用奧美拉唑聯合莫沙必利治療。口服奧美拉唑(上海美優制藥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20113502),20 mg/次,1 次/d;口服莫沙必利(成都弘達藥業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19990312),5 mg/次,3 次/d。治療2 個月。
1.2.2 試驗組 患者采用雷貝拉唑聯合莫沙必利治療。口服雷貝拉唑(江蘇豪森藥業集團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20020330),20 mg/次,1 次/d;莫沙必利劑量和方法同參照組。治療2 個月。
兩組患者治療過程中不可服用中和胃酸、非甾體抗炎類藥物,并需禁食辛辣、油膩食物。
1.3 觀察指標及判定標準 ①對比兩組患者臨床療效。療效判定標準:顯效:治療后,臨床癥狀消失且黏膜恢復正常;有效:治療后,臨床癥狀有一定緩解,病變面積減小>50%;無效:治療后未達到以上標準甚至加重。總有效率=顯效率+有效率。②比較兩組患者治療前后臨床癥狀(反流、胸骨后疼痛、灼熱感)積分。癥狀積分判定標準:無癥狀0 分;癥狀輕微1 分;癥狀存在,但可忍受2 分;癥狀明顯,嚴重影響生活、工作3 分。③對比兩組患者臨床癥狀(燒心、反酸、疼痛、胸骨后燒灼感)消失時間。④對比兩組患者不良反應(頭暈、腹脹、腹瀉、食欲不振)發生情況。
1.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25.0 統計學軟件對研究數據進行統計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表示,采用t 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 表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患者臨床療效對比 試驗組患者顯效26 例,有效21 例,無效5 例,治療總有效率為90.38%(47/52);參照組患者顯效17 例,有效22 例,無效13 例,治療總有效率為75.00%(39/52)。試驗組患者治療總有效率高于參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χ2=4.2997,P<0.05)。
2.2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臨床癥狀積分對比 治療前,兩組患者反流、胸骨后疼痛、灼熱感積分對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兩組患者反流、胸骨后疼痛、灼熱感積分均明顯低于本組治療前,且試驗組低于參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臨床癥狀積分對比(,分)

表1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臨床癥狀積分對比(,分)
注:與本組治療前比較,aP<0.05;與參照組治療后比較,bP<0.05
2.3 兩組患者臨床癥狀消失時間對比 試驗組患者燒心消失時間(9.67±2.22)d、反酸消失時間(10.58±2.45)d、疼痛消失時間(6.62±1.73)d、胸骨后燒灼感消失時間(9.72±2.56)d 均短于參照組的(11.53±2.37)、(12.36±2.61)、(8.26±1.97)、(12.06±2.64)d,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t=4.1303、3.5857、4.5107、4.5885,P<0.05)。
2.4 兩組患者不良反應發生情況對比 試驗組患者不良反應發生率為7.69%(4/52),其中頭暈2 例,腹脹1 例,腹瀉1 例;參照組患者不良反應發生率為9.62%(5/52),其中頭暈1 例,腹脹2 例,腹瀉1 例,食欲不振1 例。兩組患者不良反應發生率對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反流性食管炎是指胃內、十二指腸內容物產生反流進入食管內,致使食管內發生潰瘍/糜爛。研究顯示[3],導致反流性食管炎影響因素較多,如食管下端括約肌功能降低、食管酸清除異常、胃排空障礙和食管黏膜屏障能力下降等均可導致發病。此外,食管下段在胃酸、胃蛋白酶反流作用下會進一步加重食管清除功能障礙,形成惡性循環。臨床一般通過抑制胃酸分泌、增加胃動力和加速胃排空等方式進行治療。
奧美拉唑屬于第一代質子泵抑制劑[4],但抑酸效應緩慢,因此,為獲得更好的抑酸效果需多次給藥,導致藥物劑量較大,且受個體差異影響,存在治療效果不穩定情況,導致臨床應用受到一定限制。雷貝拉唑屬于苯并咪唑類藥物[5],是一種新型質子泵抑制劑,進入機體后可在潰瘍表面形成保護膜,阻斷胃酸以及胃蛋白酶對胃黏膜的刺激,抑酸效果較佳。同時,和奧美拉唑比較,該藥不需經肝臟P450 同工酶代謝,通過和H+-K+-ATP 酶結合可以在較短時間內發揮抑制胃酸分泌效果。研究顯示[6],服藥后1 h 即可有效緩解癥狀,起效時間只有其他抑制劑的10%左右,且半衰期長,作用時間持久。
研究顯示[7],反流性食管炎單獨應用抑酸類藥物治療,無法有效改善胃食管動力情況,易發生胃排空、食管和胃酸接觸時間延緩、延長等情況。基于此,本次研究在抑酸同時聯合應用莫沙必利治療,旨在加速胃排空[8]。該藥物為新型胃腸促動力藥物,能選擇性結合5-羥色胺(5-HT4)受體,作用在胃腸基層神經叢,促進乙酰膽堿釋放,并對胃腸道構成刺激。此外,使用莫沙必利能夠阻斷胃內容物反流到食管中,提高食管清除能力、食管下端括約肌張力,且不易發生膽汁、胃液反流現象,利于保證食管下端清除、食管蠕動等方面能力,并減少食管、胃酸接觸時間,有效控制反流狀況發生率。
本次研究結果顯示,在反流性食管炎患者治療中,應用雷貝拉唑聯合莫沙必利在臨床效果、治療安全性方面,均存在明顯優勢,且不會引發嚴重不良反應情況。但受研究時間限制,本次研究未對兩組用藥遠期療效進行評估,可在今后工作中加強此方面深入研究。
綜上所述,反流性食管炎應用雷貝拉唑聯合莫沙必利方案治療臨床效果確切,可有效改善患者臨床癥狀,值得臨床推廣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