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俏
在消化內科,重癥急性胰腺炎作為一種急癥極為常見,其特點為進展快、發病急、并發癥多等,一旦控制效果不佳,則會導致全身性炎癥反應、多器官衰竭,對患者生命安全造成嚴重威脅。重癥急性胰腺炎在臨床上治療方式主要為藥物治療、對患者血液循環進行改善、對炎癥反應進行控制、呼吸支持,雖然有一定的療效,但是卻無法很好地對胰腺組織進行保護。本院在重癥急性胰腺炎治療中發現泮托拉唑聯合生長抑素治療可獲得滿意療效,本次研究對該治療方案的實施效果進行分析,現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擇2019 年2 月~2020 年2 月在本院就診的78 例重癥急性胰腺炎患者作為研究對象,根據治療方案不同分為實驗組和對照組,每組39 例。實驗組男女比例為24∶15;年齡35~78 歲,平均年齡(49.25±9.36)歲;病程1~15 h,平均病程(8.25±3.18)h。對照組男女比例為26∶13;年齡33~79 歲,平均年齡(49.89±9.25)歲;病程1~14 h,平均病程(8.30±3.16)h。兩組患者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納入及排除標準 納入標準:上腹部疼痛劇烈,通過CT 檢查、臨床癥狀為依據,確診為重癥急性胰腺炎,與診斷標準[多臟器功能發生障礙,多種并發癥合并,如假性囊腫、壞死、膿腫等;上腹部長線腸鳴音消失或變弱、腹脹、壓痛、反跳痛明顯;臟器功能障礙≥1 個,或代謝嚴重紊亂;急性生理與慢性健康(APACHEⅡ)評分>8 分]相符[1]。排除標準:其他嚴重感染;心肝腎重要功能嚴重障礙患者;高脂血癥;糖尿病;精神障礙患者。
1.3 方法 兩組患者先開展對癥治療,主要包括制酸劑應用、對酸堿平衡、水電解質平衡進行維持、鎮痛解痙、抗感染治療、禁水、禁食、胃腸道減壓等。實驗組患者采用生長抑素聯合泮托拉唑治療,泮托拉唑:在注射用泮托拉唑鈉凍干粉中注入10 ml氯化鈉注射液進行溶解,之后加入100 ml 0.9%氯化鈉注射液,靜脈滴注,控制滴注時間為30~60 min,40 mg/次,1~2 次/d;生長抑素:3 mg 注射用生長抑素在500 ml 0.9%氯化鈉注射液中溶解,靜脈泵入,靜脈泵入速度一般250 μg/h較為適合,2 次/d,共進行為期1 周的連續治療。對照組患者采用泮托拉唑治療。治療方法同實驗組[2,3]。
1.4 觀察指標及判定標準 比較兩組患者臨床療效、治療前后炎性因子水平、各項臨床時間、并發癥發生情況。①療效判定標準:患者臨床表現均已消失或改善明顯,胰腺功能恢復明顯或已經正常,為顯效;患者臨床表現有所改善,胰腺功能得以緩解,為有效;治療前后患者臨床各項表現和胰腺功能無變化或惡化評價為無效;總有效率=顯效率+有效率。②炎性因子包括TNF-α、IL-8、hs-CRP。③各項臨床時間包括腹腔積液消失時間、撤離呼吸機時間、胃腸道功能恢復時間、腹痛緩解時間、住院時間[4]。④并發癥包括急性呼吸窘迫綜合征、胰腺假性囊腫、肺部感染。
1.5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21.0 統計學軟件對研究數據進行統計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表示,采用t 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 表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患者臨床療效比較 實驗組患者中顯效25 例(64.10%),有效13 例(33.33%),無效1 例(2.56%),治療總有效率為97.44%;對照組患者中顯效10 例(25.64%),有效17 例(43.59%),無效12 例(30.77%),治療總有效率為69.23%。實驗組患者治療總有效率高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χ2=11.1692,P<0.05)。
2.2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炎性因子水平比較 治療前,兩組患者TNF-α、IL-8、hs-CRP 水平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實驗組患者TNF-α、IL-8、hs-CRP 水平均低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2.3 兩組患者各項臨床時間比較 實驗組患者腹腔積液消失時間、撤離呼吸機時間、胃腸道功能恢復時間、腹痛緩解時間、住院時間短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1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炎性因子水平比較()

表1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炎性因子水平比較()
注:與對照組治療后比較,aP<0.05
表2 兩組患者各項臨床時間比較(,d)

表2 兩組患者各項臨床時間比較(,d)
注:與對照組比較,aP<0.05
2.4 兩組患者并發癥發生情況比較 實驗組患者中發生1 例急性呼吸窘迫綜合征,2 例胰腺假性囊腫,并發癥發生率為7.69%;對照組患者中發生8 例急性呼吸窘迫綜合征,4 例胰腺假性囊腫,3 例肺部感染,并發癥發生率為38.46%。實驗組患者并發癥發生率低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χ2=10.4000,P<0.05)。
伴隨近些年來人們生活習慣和飲食習慣等不斷改變,急性胰腺炎的發病率呈現逐年持續增長的趨勢,該病作為全身性炎癥反應的一種,在臨床上極為常見,而重癥急性胰腺炎的特點為劇烈腹痛、進展快、病情重、多器官發生損傷、衰竭等,對患者健康和生命造成嚴重的威脅,因此,必須保證治療及時。在臨床上重癥急性胰腺炎治療原則為對全身炎癥反應進行控制,抑酸劑極為常用[5]。泮托拉唑鈉作為質子泵抑制劑的一種,在用藥之后可與H+-K+-ATP 酶系統(胃壁細胞)迅速結合,可對胃酸生成進行抑制,泮托拉唑呈現藥量依賴性,如果患者呈現嚴重的病情,可酌情增加應用劑量,對胃壁細胞進行局部刺激,抑制胃酸分泌,抑酸作用發揮時間>24 h,通過靜脈滴注可獲得較高的生物利用率,療效雖然較為肯定,然而卻會出現較多的并發癥,治療效果并不理想。生長抑素作為重癥急性胰腺炎的常用藥物,呈現粉末狀或白色疏松狀,其作為環狀十四氨基酸,通過人工合成而成,和天然生長激素相比,化學作業和結構均相同,通過靜脈泵入,可對生長激素、甲狀腺刺激激素、胰島素、胰高血糖素進行有效抑制,同時生長抑素可對胃酸分泌進行抑制,對患者胃腸道功能進行影響,可對內臟血流、營養功能、胃動力、吸收功能發揮促進作用。另外,生長抑素可對胃蛋白酶、胃泌素、胃酸分泌進行抑制,可有效治療上消化道疾病。相關研究顯示,生長抑素可將內臟器官血流量明顯降低,不會影響體循環動脈血壓,降低胰腺內外分泌,防治多種并發癥。本次研究結果顯示:治療后,實驗組患者治療總有效率高于對照組,TNF-α、IL-8、hs-CRP 水平均低于對照組,腹腔積液消失時間、撤離呼吸機時間、胃腸道功能恢復時間、腹痛緩解時間、住院時間短于對照組,并發癥發生率低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可見,聯合治療效果確切,不但可提升臨床療效,而且可改善患者炎性因子,縮短各項恢復時間。
綜上所述,在重癥急性胰腺炎治療中采用泮托拉唑聯合生長抑素治療可獲得滿意效果,建議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