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天生
髖關節置換術屬于目前最常用的一種手術類型,即由人工股骨頭與人工髖臼組成,以往多由金屬材料所制,但并發癥較多,隨著醫療技術的不斷發展,超高分子聚乙烯形成的人工髖臼及人工股骨頭,可以減少摩擦力,具有較高的穩定性,且局部反應較少[1]。臨床統計,類風濕性關節炎、髖關節退變、股骨頭置換術等地,均可以采用髖關節置換術治療,且已取得了顯著的療效。而在髖關節置換術中,實踐發現配合有效的麻醉措施,對保證手術順利完成、減輕機體應激反應具有積極作用[2]。目前,常用的麻醉藥物有右美托咪定、咪達唑侖,但不同麻物所產生的效果不同。本文探究在髖關節置換術麻醉中應用右美托咪定聯合咪達唑侖的臨床效果及對炎癥因子水平的影響,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8 年1 月~2019 年5 月本院收治的80 例行髖關節置換術的患者進行研究,將患者按照其姓氏拼音首字母先后順序編號,隨機分為對照組和試驗組,各40 例。對照組中男20 例,女20 例;年齡61~85 歲,平均年齡(72.57±5.35)歲;體重55~80 kg,平均體重(66.52±4.50)kg;美國麻醉醫師協會(ASA)麻醉分級:Ⅰ、Ⅱ、Ⅲ級例數分別為12、20、8 例。試驗組中男21 例,女19 例;年齡60~86 歲,平均年齡(73.11±5.60)歲;體重55~81 kg,平均體重(66.82±4.73)kg;ASA 麻醉分級:Ⅰ、Ⅱ、Ⅲ級例數分別為13、21、6 例。兩組患者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本次研究經醫院倫理委員會批準。
1.2 納入及排除標準 納入標準:有髖關節置換術手術適應證者;無藥物禁忌證者;意識清晰者;可與醫生交流及溝通者;研究前均知情,并簽署同意書者。排除標準:合并精神異常者;凝血功能異常者;自身免疫性疾病者;惡性腫瘤者;器質性病變者;臨床資料不完整者;認知功能障礙者;全身性感染者;不愿參與研究者。
1.3 方法 兩組患者術前均做好常規檢查,禁食禁水,指導臥位方式,監測好生命體征,之后由統一組醫務人員進行手術。進入手術室后,平臥10 min 后,靜脈泵入藥物,對照組采用咪達唑侖(江蘇恩華藥業股份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20031037)麻醉,即先對咪達唑侖進行稀釋,直至0.2 mg/ml,進行靜脈泵入,起始靜脈泵入速度控制在0.03 mg/(kg·h),泵入10 min 后,將泵入速度調整至0.02 mg/(kg·h),泵入藥物直至手術結束前20 min。基于此,試驗組加用右美托咪定(江蘇恒瑞醫藥股份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20090248)麻醉,單次靜脈注射0.1 mg/kg 咪達唑侖,起效后,持續靜脈輸入咪達唑侖與右美托咪定,保持0.1~0.2 μg/(kg·h),術中根據患者的血壓與心率變化做好相應的處理。
1.4 觀察指標及判定標準 比較兩組患者術后認知功能評分、治療前后血清炎癥因子水平、不良反應發生情況。于術后術后第1、4、7 天采用簡易精神狀態檢查(MMSE) 量表對患者認知功能進行評估,分數越高說明認知功能越強[3]。血清炎癥因子指標包括C 反應蛋白、腫瘤壞死因子-α。于手術后24 h 取患者外周靜脈血,應用酶聯免疫吸附法檢測腫瘤壞死因子-α,應用比濁分析法檢測C 反應蛋白水平[4]。不良反應包括心搏余緩、低血壓、惡心等。
1.5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24.0 統計學軟件對數據進行處理。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表示,采用t 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 表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患者術后認知功能評分比較 試驗組患者術后第1、4、7 天認知功能評分分別(25.33±3.11)、(24.59±3.21)、(25.78±4.51) 分,均高于對照組的(21.44±3.05)、(21.12±3.11)、(23.79±1.69)分,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
2.2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血清炎癥因子水平比較 治療前,兩組患者的C 反應蛋白、腫瘤壞死因子-α 水平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兩組患者的C 反應蛋白、腫瘤壞死因子-α 水平均低于治療前,且試驗組C 反應蛋白、腫瘤壞死因子-α 水平均低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血清炎癥因子水平比較()

表1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血清炎癥因子水平比較()
注:與本組治療前比較,aP<0.05;與對照組治療后比較,bP<0.05
2.3 兩組患者不良反應發生情況比較 試驗組發生低血壓1 例,不良反應發生率為2.5%;對照組發生心搏余緩2 例、低血壓2 例、惡心4 例,不良反應發生率為20.0%;試驗組患者不良反應發生率明顯低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
髖關節置換術屬于最常見的一種手術類型,其是通過人工假體,在骨水泥與螺絲釘的作用下,對正常骨質進行固定,將病變并節進行重健,其治療效果顯著,且臨床已具備成熟的經驗[5]。近年來。隨著我國老齡化社會的邁入,老年髖關節疾病,如股骨頭壞死、骨性關節炎、類風濕關節炎等,發病率直線上升,從而增加了髖關節置換術幾率。但對于中老年患者,開展髖關節置換術會導致認功功能障礙,影響預后。因此,臨床為了盡量減少認知障礙的出現,要求在髖關節置換術中采取科學、合理的麻醉措施,以此來保證在手術順利進行的同時提高預后[6]。此外,髖關節置換術所用的材料為特殊制作的人工假體,通過手術置換病變的關系,使其恢復正常功能,有助于縮短臥床時間,減少并發癥。但由于行髖關節置換術患者多為老年人,身體各功能均下降,易因外傷、手術刺激體內炎癥介質的釋放,引起炎癥,使得代謝功能出現紊亂,降低免疫功能,增加治療難度的同時影響預后,給患者產生嚴重影響[4]。臨床為了提高手術安全性、降低手術風險,在手術前配合有效的麻醉措施,抑制痛感神經的傳輸,讓患者保持穩定,實現無痛治療的目的,從而保證手術可以順利進行。
與青壯年相比,中老年患者因神經功能的退化,延長了麻醉藥物代謝時間,從而引發認知功能障礙,甚至還會引起炎性因子紊亂及腎臟功能損傷,因此,在髖關節置換術中,減少麻醉藥物用藥劑量,已成為臨床最重視的一項環節[5]。近年來,手術麻藥物種類較多,可以減輕術中應激反應,實施鎮靜作用。但因手術會刺激下丘腦,刺激炎性因子的生長,降低患者記憶力,引起認知障礙,因此,選擇安全的麻醉藥物很關鍵。而實踐表明,在髖關節置換術中采用右美托咪定聯合咪達唑侖麻醉,可以輔助提高麻醉效果,實現預期目的。右美托咪定可以減少麻醉藥物使用劑量,減輕對神經的損傷,保證血流穩定性,預防心肌出血,抑制炎癥因子的釋放,具有較高的特異性與選擇性;同時此藥物還能保護心腦腎器官,有效降低炎性因子水平,提高生存率。咪達唑侖具有較好的鎮靜效果,能抵抗不良事件的發生,延長睡眠時間,使患者處于肌肉松弛狀態;此外,咪達唑侖不會蓄積毒素,對患者身體功能影響較小,故安全性較高。將以上兩種藥物聯合,可以減少麻醉藥物用藥劑量,提高麻醉效果的同時減少炎性因子的釋放,提高用藥安全性。
綜上所述,在髖關節置換術麻醉中右美托咪定聯合咪達唑侖,臨床應用效果顯著,且對改善炎癥因子水平具有積極意義,值得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