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靜華
慢性胃炎在臨床上可以被分為兩種類型,分別是慢性淺表性胃炎以及慢性萎縮性胃炎,導致患者發病的主要原因為感染幽門螺桿菌以及不良飲食習慣等。由于現代人們的生活習慣以及生活節奏發生了較大的轉變,導致該疾病的發病率近些年來呈現出逐年上漲的態勢。有研究資料顯示[1],>80%接受胃鏡檢查的患者都屬于慢性胃炎。針對該疾病,在臨床上通常采用西藥進行治療,但治療效果并不是很理想。而且,由于患者需要長期服藥才能夠控制病情,不僅會導致患者出現疾病復發的問題,還會影響患者的治療依從性。所以,就需要探索對患者更為有效的治療方法,幫助患者擺脫疾病的困擾。因此,本文旨在探討對慢性胃炎患者采用由舒肝、和胃、理氣止痛類中藥組成的胃康湯進行治療的臨床應用效果。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本院2019 年4 月~2020 年4 月期間收治的120 例慢性胃炎患者為研究對象,依據雙盲法分為試驗組與參照組,各60 例。納入標準:符合慢性胃炎的診斷標準的患者;經過胃鏡檢查后確診的患者;存在納呆、反酸、脹悶以及噯氣等癥狀的患者;對本次研究知情,并簽署知情同意書的患者。排除標準:存在精神類疾病的患者;不能夠正常交流并配合治療的患者;對本次研究中所使用的藥物存在過敏反應的患者;合并胃潰瘍、胃出血、食管癌以及十二指腸潰瘍的患者。試驗組中,男38 例,女22 例;年齡32~73 歲,平均年齡(51.5±7.2)歲;病程1 個月~8 年,平均病程(5.2±1.8)年。參照組中,男37 例,女23 例;年齡31~72 歲,平均年齡(51.0±7.1)歲;病程1 個月~9 年,平均病程(5.3±1.8)年。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參照組患者接受西醫治療,治療方法為:早餐前30 min 服用20 mg 奧美拉唑腸溶片,1 次/d;餐前30 min 服用10 mg 多潘立酮片,3 次/d[1]。試驗組患者接受由舒肝、和胃、理氣止痛類中藥組成的胃康湯治療,藥物組方為:柴胡25 g,黨參15 g、黃芪15 g、砂仁15 g、陳皮15 g、白術15 g、郁金15 g、厚樸15 g、法半夏15 g、甘草6 g[2]。并根據患者的病情癥狀,加減相關藥物。如患者存在大便溏稀癥狀,則可以在藥物組方中加入20 g 薏仁;如患者存在食欲欠佳癥狀,則可以在藥物組方中加入雞內金15 g、焦山楂15 g;如患者存在胃腸道癥狀,則可以在藥物組方中加入高良姜9 g、香附6 g;如患者存在反酸胃熱癥狀,則可以在藥物組方中加入浙貝母15 g。用藥方法為:通過冷水將所有藥物浸泡30 min,加入500 ml 水,將其煎制為200 ml 的藥液,患者服用藥物1 劑/d,分成早晚2 次服用。在兩組患者接受治療的過程中,需要禁止使用生冷、辛辣等刺激性食物,并告知患者戒煙戒酒,同時防止患者出現情緒大幅波動的問題[3]。
1.3 觀察指標及判定標準 對比兩組患者臨床療效,療效判定標準:顯效:患者的反酸、脹悶以及噯氣等臨床癥狀和活動性炎癥基本消失,黏膜恢復正常,慢性炎癥有大幅度改善;有效:患者的臨床癥狀、活動性炎癥以及慢性炎癥均有明顯改善,病變黏膜康復>50%;無效:患者的臨床癥狀、活動性炎癥以及慢性炎癥均未見改善,病變黏膜康復<50%。總有效率=(顯效+有效)/總例數×100%。對比兩組患者疾病復發情況,在患者出院后,定期對患者進行隨訪,調查患者的疾病復發情況。對比兩組患者不良反應發生情況,不良反應包括惡心、嘔吐、輕微腹瀉等。
1.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19.0 統計學軟件處理數據。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 表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患者臨床療效對比 試驗組治療總有效率高于參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臨床療效對比(n,%)
2.2 兩組患者疾病復發率對比 試驗組疾病復發率低于參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的疾病復發率對比[n(%)]
2.3 兩組患者不良反應發生情況對比 試驗組患者出現惡心1 例、輕微腹瀉1 例,不良反應發生率為3.33%。參照組患者出現惡心3 例、嘔吐2 例、輕微腹瀉6 例,不良反應發生率為18.33%。試驗組不良反應發生率低于參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χ2=6.988,P=0.008<0.05)。
慢性胃炎作為一種臨床上比較常見的消化系統疾病,會導致患者的日常飲食受到極大的影響,造成患者的生活質量大幅下降,而且該疾病男性的發病率要高于女性[4]。針對該疾病,在臨床上通常是采用西醫、西藥治療,雖然能夠取得一定的治療效果,但是患者需要長期服藥,不僅會導致患者出現各種副反應,還很容易出現復發的問題,難以改善患者的預后。而祖國醫學作為有著數千年的醫療技術,對慢性胃炎也有著十分深入的研究[5]。在中醫理論中,慢性胃炎屬于“胃脘痛”的范疇,認為造成患者發病的主要原因是飲食不當、肝脾失衡、情志異常以及肝胃不和等,患者在發病后將會導致其肝、脾、胃等器官受到極大的損傷,致使患者出現消化系統以及胃腸內分泌紊亂等問題,還會擾亂患者的自主神經功能,最終破壞患者的胃黏膜保護作用[6]。所以,在對患者進行治療的過程中,就要圍繞著“治胃調肝”以及“治肝養胃”的原則進行治療,從而起到止痛理氣、疏肝益氣以及和胃健脾的效果,促使患者的胃功能可以更好的恢復。
因此,通過對患者使用由舒肝、和胃、理氣止痛類中藥組成的胃康湯進行治療,可以取得令人滿意的治療效果。本次研究也很好的佐證了這一點:試驗組治療總有效率高于參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說明胃康湯的治療效果要好于常規西藥治療。試驗組不良反應發生率低于參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χ2=6.988,P=0.008<0.05)。這說明胃康湯能夠避免患者出現不良反應。試驗組疾病復發率低于參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說明胃康湯能夠有效的避免患者出現疾病復發的問題。之所以會取得上述成果,主要是因為胃康湯的中柴胡作為主藥,具有調節肝膽、疏肝升陽以及理氣解郁的作用;黃芪具有健脾、益氣、固表等諸多作用,并能夠提高人體免疫力以及良好的抗菌作用;郁金具有解郁止痛的功能;砂仁具有理氣調中、開胃利濕的效果,能夠很好地控制患者的腸胃脹滿等癥狀;黨參具有養氣補血、扶持正氣、健脾生津以及去除邪氣等諸多功效。所以,多種中藥在聯合作用下,能夠起到理氣止痛、和胃健脾以及疏肝益氣的效果,不僅能夠提高對患者的治療效果,還可以避免患者出現不良反應,并能夠改善患者自身的體質,防止患者出現復發的問題。
綜上所述,對慢性胃炎患者采用由舒肝、和胃、理氣止痛類中藥組成的胃康湯進行治療,不僅治療效果十分顯著,還可以起到降低復發率、減少不良反應的作用,具有臨床推廣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