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鐵梅
《江山如此多嬌》是傅抱石和關山月于1959年根據毛澤東詩詞《沁園春·雪》詞意,為新落成的人民大會堂聯合創作的國畫作品(見圖1)。在這幅毛澤東親自題款,高5.5米、寬9米的巨幅作品里,青山綠水、冰天雪地、長城、黃河渾然組合為一個跨越時空的整體,兩位畫家用酣暢淋漓的筆墨將藝術形式與內容和諧統一在一起,充分展示了中國山水畫情景交融、天人合一的審美特點,表達了中華民族豪邁氣魄和大膽創新的時代精神,象征著偉大祖國的團結統一、繁榮昌盛。
本課是人教版七年級上冊第一單元第一課,教學目標是:掌握欣賞美術作品的基本方法;以問題鏈推動賞析,了解美術作品的創作過程,體會美術作品的立意與表現;通過局部臨摹,體驗畫家的創意表達;整體感知,提升審美素養,弘揚傳統文化,激發愛國情懷。
從心理學角度來講,初一學生還處于兒童階段,經過六年以上的美術學習后,已經了解和掌握了基礎審美知識,擁有了充滿童真、童趣的審美體驗,建立了初級審美感知系統,這些審美能力為初中美術學習打下了堅實基礎。所以初中美術教學的職責是助力、推動、促進和鼓勵學生提升審美能力和審美素養。
一、初涉問題鏈,掌握作品的鑒賞方法,助力兒童審美經驗的生長
師:瀏覽了《江山如此多嬌》這幅作品后,你有問題嗎?
生1:作者是誰?
生2:它是中國畫嗎?
生3:它是在什么背景下畫的?
師:為什么畫?畫了什么?怎么畫的?畫得怎樣?這就是欣賞美術作品最基本的方法——“欣賞四問”。同時,這是一組環環相扣的問題鏈,引導我們步步探尋,找到蘊藏在作品背后的故事、價值、意義,等等。
【設計意圖】初一學生擁有強烈的好奇心,開始具有反思意識和批判精神,因此總會提各種問題刨根問底。但隨著年齡增長,自我批判意識漸長,這讓兒童更愿意將問題埋在心頭自我消化,因此,教師要珍惜美育契機,幫助學生累積起必備的鑒賞方法和審美素養。
二、明確問題鏈,揭示作品的精神內核,推動兒童審美判斷的形成
1. 為什么畫?
師:你認為是什么動力促使畫家創作了這幅作品?你能在作品上找到創作年代嗎?
生1:1959年,畫面右下角寫著呢。
生2:1959年是祖國十歲生日。
師:新中國成立的十年間,祖國發生了哪些變化?人民的心情是怎樣的?我們一起觀看一段1959年的新聞紀錄片片段。
生3:生活變好了,社會也穩定了。
生4:人民都很開心,笑得像花一樣,還載歌載舞。
師:畫家用什么方式表達自己的心情呢?
生(齊聲):畫畫。
師:傅抱石和關山月兩位中國著名山水畫家就聯袂創作了這幅《江山如此多嬌》。歸納一下,我們剛才問了哪些問題?這些問題有沒有關聯性?
師生共同回憶梳理,明確核心問題是“是什么動力促使畫家創作了這幅作品?”,其他子問題都圍繞其展開,以便解決問題。
2. 畫了什么?
師:核心問題能揭示作品內核,具有統領性。例如,針對“畫了什么?”,可以提出“站在哪個地方能看到這幅畫表現的所有景象?”。但是這個問題很大,所以可以將其細化為小問題來逐步化解。
生1:具體畫了什么?
生2:這幅畫跟《沁園春·雪》有什么關系?
師:兩個問題很有價值,我們打開iPad仔細觀察,你能認出哪些具體物象?
生3:長城、雪山。
生4:迎客松、紅日。
師:你能用短語分別概述上、中、下三個部分嗎?
生5:上部畫了千里冰封、萬里雪飄,是北國風光。
生6:中部畫了大河上下、紅裝素裹,是祖國的中原。
生7:下部畫了長城內外、青松翠柏,是江南風光。
生8:這幅畫畫的就是毛澤東的詞《沁園春·雪》。
師:老師補充一個子問題,畫家抓住了哪個字來表現的?
生(齊聲):嬌。
師:“嬌”就是“畫眼”。
【設計意圖】兒童審美能力的提升不是空洞的口號,而是實際的行動。本環節旨在幫助兒童通過嘗試尋找核心問題,細化子問題,構建一組問題鏈,在提出問題、解決問題中,形成審美能力中必備的審美判斷力。
三、建構問題鏈,探秘作品的內涵意蘊,促進兒童審美認知的豐厚
1. 怎么畫的?
師:“怎么畫的?”是本節課的重點研究內容,我把學習權交給你們,請仔細閱讀教材,提出這一環節的核心問題。
生1:兩位畫家是如何表現“嬌”的?
生2:這幅畫的畫法是傳統多,還是創新多?
生3:我覺得書上的這句話很有意思——“實現時代脈搏與傳統根源相結合”,他們是怎么做到的?
師:那就將你的問題分解成子問題,展開深入研究。
(1)走進造境見像的傳統畫科
生1:《江山如此多嬌》屬于哪一繪畫種類?
生2:兩位畫家創作的照片上有毛筆、墨,所以是中國畫(見圖2)。
師:中國畫是中國傳統文化的精髓。兩位畫家畫的主題是山水,被稱為“中國山水畫”。這一畫種,早在魏晉南北朝時期就已經形成,迄今1800年左右歷史。
(2)探尋傳情達意的筆墨意趣
生1:畫家是怎么畫的?
師:建議同學們臨摹局部,體會畫家的表現技法和心情。
學生臨摹“青松”的局部。
師:匯報一下你們的體會吧。
生2:畫家用焦墨和濃墨畫樹干,用重墨畫松針。
生3:用側鋒畫樹干、樹皮,用中鋒畫松針。
生4:運筆速度比較快,因為有飛白效果。
生5:青松給人以遒勁有力的感覺。
師:畫家畫青松,有象征意義嗎?
生6:表現了祖國的勃勃生機和生命活力。
師:這就是中國畫特有的表達方式——“借物寓意”。
(3)領略意在筆先的突破創新
生1:還有哪些細節也“借物寓意”呢?
生2:旭日東升代表了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中國蒸蒸日上。
生3:四季山水象征生命的生生不息和祖國的強大。
生4:奔騰的長江和黃河象征中華民族的豪邁氣魄。
師:是不是應該回過來思考一下你們的核心問題?建議小組討論研究,用一串子問題解決它。(小組討論)
生5:站在什么地方能看到這幅畫的全部場景?
生6:看不到,因為為了能表現祖國的幅員遼闊,所以突破時空,這是創新。
2. 畫得怎樣?
師:畫家畫的僅僅是詞的上半闋嗎?
生:也有下半闋,因為也表達了詞人“胸中有丘壑”的豪邁與氣魄。
師:所以這幅作品既有實實在在的物象,是現實主義,又有借物寓意和創意組合,這是浪漫主義。因此這幅作品被譽為“現實主義和浪漫主義完美結合的典型作品”。
【設計意圖】兒童是學習的主體,只有將學習的權利還給兒童,兒童的才情才會被喚醒,思維才會被激發,所以要營造氛圍、搭建平臺,促進兒童積極思考、積極探索,并通過美術技能實踐,體悟畫家的創作歷程,像藝術家一樣思考,繼而推動審美認知從“知道”走向“持續理解”,有效提升審美能力。
四、運用問題鏈,理解作品的現實意義,鼓勵兒童激揚審美精神
師:同學們,今天你收獲了什么?
生:欣賞這幅畫的方法“欣賞四問”,設計問題鏈可以進一步欣賞。
師:這一方法可以推而廣之運用到欣賞其他作品中。很多畫家用中國傳統筆墨抒發對祖國的熱愛,如李可染先生表現毛澤東《長征》詞意的作品《萬水千山》(見圖3),請同學們以同桌為單位,設計一組問題鏈進行賞析。
【設計意圖】審美能力提升是綜合認知長期作用的過程,所以只有學以致用,審美才能逐步成為兒童文化修養的一部分。經年累月之后,就能成全美好生活、美麗人生,繼而讓生命更加完整、更加幸福。
(作者單位:江蘇省南通市海門區東洲國際學校)
責任編輯:孫昕
heartedu_sx@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