鄒彬彬 黃寶珠
2021-2022年新學期開學后,教育教學工作中最熱門的話題是“雙減”,其中“減輕學生過重的作業負擔”是其中的“一減”。按照以往慣例,小學高年級數學新課教學尤其是“圖形與幾何”領域中“圓的認識”和“扇形的認識”課后,必然有一堆的“卷子”等著學生做。教師往往不會過多考慮這一份作業是否科學合理,是否機械重復,總想著通過“題海戰術”進一步鞏固新知。卻不知,如此枯燥重復的作業不僅沒有提升學生對知識的掌握應用,甚至磨滅了他們對數學探究的熱情。“雙減”政策的出臺,提醒了很多人,以往機械重復的作業是不合理的,懲罰性地增加作業量更加要杜絕。那么,怎樣的作業才是符合“雙減”政策,實現“雙減”目標的呢?
筆者以科組研討雙課時整合課例“圓和扇形的認識”來談談個人的想法及作業設計:1.怎樣設計作業才能實現“雙減”的目標?2.如何設計作業才能順應學生個性化發展需求?3.傳統應該堅持什么?創新又有什么方向?通過對比“雙減”前和“雙減”后的作業設計,也許我們能從以下的分析中尋得答案一二。
原稿作業設計
修改稿作業設計
一、作業設計關注整體布局既要控制題量又要提高質量
一個“好”的課后作業設計首先要關注緊扣教學目標的整體布局,同時在設計過程中嚴格抓好“題量”和“質量”這兩個量,避免重復性的作業,減輕學生負擔,同時提高作業質量。這是實現“雙減”目標的關鍵一步。例如,在人教版小學六年級雙課時整合課例“圓和扇形的認識”原始作業設計初稿中,我們不難發現,考查同一知識點又是同一類型的題目重復出現,第3、4、5、7題都是考查“同一圓內直徑的長度是半徑的2倍”這一知識點,一份作業出現多次考查,尤其是填表題只是更換了數據。這就變成了機械重復計算的過程,容易形成定勢思維。判斷題的第5、7題是同一類型題目,這就要求我們思考如何整合調整以避免重復性的作業,減輕學生負擔。
首先,“同一圓內直徑的長度是半徑的2倍”這一知識點是學生必須掌握的,但是我們不應該通過簡單的背誦來機械地記憶“d=2r”。我們應該通過實踐、觀察、對比、總結的方式讓學生進一步鞏固該知識點。所以,我們嘗試以追問的方式拓展減改,例如,修改稿的第2題,修改設計目的:既要控制題量又增加探究實踐性,通過操作、觀察、猜想、測量,進一步鞏固“同一圓內直徑的長度是半徑的2倍”這一要點。
二、作業設計既要關注全員性又要體現個體性
作業設計分基礎練習、提升練習、拓展練習,這種既能讓優生“吃飽”,又能讓中等生“吃好”,還能讓后進生“吃得了”的分層作業保證了全體學生在完成作業的過程中獲得感、成就感的滿足,也體現了因材施教的原則。根據所學的知識,創設引導學生在原有的知識上加以延伸或拓展的題型。這些相對基礎作業要難一些,但是可以通過動手操作、數形結合,以及運用課堂所學而解之。
如何在一道題里既關注了全員又保證了作業的層次性,讓每一位學生都有所獲呢?設計時以一個由淺入深、由表及里的過程層層深入。以修改稿第3題為例,在學生畫圓的基礎上,拓展學生觀察歸納能力。大部分學生都能完成畫圓的基本技能操作,但發現總結規律這一部分需要學生觀察思考,加上概括的能力完成作業。這樣層層遞進,讓每一個學生都能下手解題,又讓學生學會去思考。
三、作業設計還要考慮每一道題的知識應用水平
1.對知識點的理解掌握。對知識點的理解掌握還要考慮知識的發展性。蘇霍姆林斯基在《給老師的建議》中提到:“懂得還不等于已知,理解還不等于知識,為了取得牢固的知識,還必須進行思考。”我們上課經常遇到這種情況,學生在課堂上對知識點的理解都非常好,但是第二天發現對知識點的記憶有些模糊。對此,我們在作業設計中加入“思考”,讓知識擁有發展性,幫助學生在“思考”中理解、掌握相關知識點。在原始作業設計稿,我們只是讓學生復制粘貼知識點,設計僅靠上課時死記硬背的知識點來解答的題目。
例如,原稿作業設計的第2、10題只是讓學生將課本的“半徑決定圓的大小,圓心決定圓的位置”以填空題的形式進行簡單的復制粘貼,學生在不加思考的情況下就能完成題目。我們要讓學生“知其然,知其所以然”,知道圓心是怎么確定圓的位置的,半徑是怎樣確定圓的大小的,讓學生經過自我動手作圖,對比觀察思考發現“半徑決定圓的大小,圓心決定圓的位置”這一要點,如,修改稿作業設計第3題。
2.對知識點的應用掌握。本次作業設計是圍繞整合課“圓和扇形的認識”而設計的,教學目標為通過觀察、操作,認識圓,會用圓規畫圓,初步認識扇形。重點是認識圓及其特征,能夠正確地用圓規畫圓。學生能夠用圓規和量角器畫一個指定大小的圓和扇形。
例如,修改稿第1、4題直觀地考查學生對本課知識點是否內化并應用。修改稿第1題要求學生以點O為圓心,規定了半徑為2厘米,考查學生是否學會用圓規畫圓,并且按照一定的步驟畫圓。緊接著考查學生對圓心角的認識和如何用量角器畫角,使學生掌握用圓規和量角器畫一個指定大小的圓和扇形的基本技能。修改稿第4題在結合理論和生活實際的情況下,以生活情境為題目背景,嘗試“幫助體育老師”在操場上畫圓,考查學生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生活中的“難題”。
3.對綜合能力的培養。對綜合能力的培養是素質教育重要的目標,無論在課堂上還是作業設計上都應該培養學生的綜合能力。我們可以在作業設計中結合其它學科的內容,進行多方面能力的培養和考查。
例如,修改稿第5題設計目的:1.數學里的哲學思想——透過現象看本質。在復雜組合圖中找出圓心、半徑,從而進一步加深對圓的認識,鍛煉學生由表象回歸本質的認識。2.開放式地開發思維,激發思維風暴。請學生“從中得到啟發設計圖案”,這是一道高階思維的開放型畫圖題,仍然緊扣“圓心決定圓的位置,半徑決定圓的大小”這一圓的性質。學生圍繞這一性質設計圖案,結合經驗激發頭腦風暴,綜合運用已有知識和技能嘗試去創新。
每一份作業設計在成形時,總是要求教師反復雕琢、反思:這份作業是否滿足科學合理的三要素“質量、個性化、應用水平”?期待一線教師設計的每一份作業呈現在學生面前時都是促進學生有效成長的科學養料。
參考文獻:
[1]蘇霍姆林斯基.給教師的建議[M].教育科學出版社,1984.
責任編輯? 楊? 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