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伯登
【摘要】隨著我國現代化教育事業的不斷發展,人們開始意識到德育工作的重要性,并逐步將其向不亞于主科的地位傾斜。目前,道德教育更是已經成為我國素質教育的核心內容。體校學生學訓交錯,成長特殊,自主意識的覺醒讓他們對客觀世界產生了更多主觀看法。他們容易偏激、容易盲從,為此,如何引導體校學生用思想武器來武裝自我,使其走在正確的發展道路已然成為迫切的話題。本文就對體教融合背景下體校學生德育工作開展的有效策略進行研究,希望對相關工作者有所幫助。
【關鍵詞】體校學生;德育;有效策略
一、體校學生基本特點
九年一貫制業余體育學校(以下簡稱“體校”)學生年紀很小就入隊訓練,基本模式為上午進行文化學習、下午進行運動訓練,大型比賽前就要全天訓練,德育思想工作與文化教學一樣難于做得牢固。而且由于體校學生本身文化水平參差不齊,有的學生因為成績基礎薄弱才選擇進入體校,他們的思想和價值觀還不成熟,再加上運動隊主要以培養、輸送體育人才為目的,實踐中存在著“重體輕文”“重訓輕讀”的思想,因此,學生普遍不重視思想道德素養,對德育工作的重要性認識不足。
最近,國家體育總局和教育部聯合印發《關于深化體教融合 促進青少年健康發展的意見》,從新中國競技體育舉國體制的建立,到應試教育使學生遠離體育、金牌體育使體育遠離學生;從體教結合、教體融合的探索,到體教融合促進青少年健康發展,體校和其他學校一樣,體校德育工作進入到了一個新的時期。
二、體校學生德育現狀研究
在新時期教育影響下,教育工作者更注重學生學科成績的提升,而學生在中考所帶來的巨大壓力中也潛移默化地將校內生活所涵蓋的多元內容理解為以分數為伊始的必要任務。為此,不論是教育引導者還是主體都對不具備卷面評分形式的德育內容有所忽視。學校對德育工作不上心,專職教師少、課題項目少,投入精力、財力、人力遠不達需求,更未能建立專門的評價制度以助力德育工作展開;教師對德育工作不那么上心,尤其是非文史類教師很少會在課堂中主動融入德育內容,德育更像是思政教師或班主任的工作,無法在一定程度上形成“教育共同體”,無法發揮聯動作用,共同助力于德育的深入推進;家長普遍對德育工作不關心,大多數學生家長往往只關注學生體育項目訓練是否提升,很少關心學生的品行、言語、思想等德育問題。在這樣的氛圍熏陶下,大多數學生眼中的德育是一門“不關鍵”的“獨立學科”,認為學不學都可,對自身發展影響甚微。
三、體教融合下體校學生德育開展的有效策略
(一)堅持實事求是原則,凸顯學生主體地位
堅持實事求是原則有兩個方面的內涵,一是教育工作者們根據實際提升自身的德育水平,二是教育工作者們根據實際提高學生的品德素養。為此,相關教育工作者必須從“我”做起,深刻意識到德育工作的重要價值,以積極、包容、開拓、創新的心態努力將德育滲透在日常工作中;當然身為教師更要以身作則,發揮榜樣作用,以極強的個人魅力去感染身邊的每一個學生;另外,教師更要從學生的實際情況入手,以思政教育為基,提供理論引導、創設實踐機會,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三觀”。除此之外,教師要有針對性地開展德育工作,不能照本宣科、照葫蘆畫瓢,而是要從學生群體共性與個體特性中尋找切入點,針對具體德育問題展開教學活動。
例如,廣州市增城區運南學校學生大部分來自農村,很多學生的家長外出務工,周一至周六又住校,學生難免會因缺乏父母的關愛與陪伴倍感孤獨。這種情況下我們就不能強制要求以父母為對象展開諸如“孝”等傳統美德的培育,而是換成教練、教師,甚至是爺爺奶奶、姥姥姥爺這類和學生朝夕相處、陪伴他們更多時光的家長,這樣才能更具代入感,給學生留下深刻印象。
(二)學校要發揮德育主體作用,建立健全相關制度
學校是德育工作的主戰場,必須肩負起主體責任,通過制度上的變革來推進德育工作的常態化,使其高效化發展。為此筆者主張:第一,要建立健全校長責任制度,校長要對學生的德智體美勞全面監控與負責,通過頒布各項具體舉措來著力提高學生綜合素養;第二,學校要組織德育研討工作,明確德育與思政教育間的關系,改善傳統觀念中將德育與思政混為一談的狀況。積極思考如何從多方面入手展開德育工作,力圖將德育貫穿于校園生活的方方面面;第三要構建專業教師團隊,加大相關投入,為德育隊伍組成提供必要的物質與制度保障,增強內部凝聚力的同時,調動教師參與德育工作的積極性。除此之外,要以多方制度為保障促進德育改革工作開展,積極號召每一個學科的教師在教學過程中盡量選擇啟發式、引導式的教學模式,充分發揮學生主觀能動性的同時,為良好師生關系的建立創造有利環境;教師應積極組織與開展課外實踐活動,以課堂情景重現、校內社團活動以及校外社會實踐等形式,讓學生真真正正做到“從書本中來、到生活中去”,實現知行合一。
(三)發揮技術優勢,深化家校合作
簡單來說,德育是促進學生良好思想與品行養成的過程,這一養成過程應滲透于學生學習、生活的方方面面。對于當前的體校生來說,在校生活只是一方面,周末的時間還是在家中度過,如果說學校是德育的主戰場,那家庭一定是德育的主陣地,尤其是對于處在青春發育階段的學生來說,家長的引導、表述方式是否正確會對其產生直接影響。學生與家長的關系是親密無間還是相行漸遠,全看兩者間的磨合。學校具備先進教育理念、先進的教育方法,學校可以與家長密切聯系,探尋正確地引導、教育學生的方法,學校要伸出援助之手,以深化合作的方式為德育開展創造良好的前提條件。
首先,教師要善用運用網絡渠道密切聯系家長,通過微信、QQ等大眾化的聊天工具,以組建家長群的方式集中渲染特定氛圍,以促進學生家長與教師在德育認知上達成高度共識;其次,教師可以此方式全面了解學生的家庭情況等,為德育工作的開展提供更多的信息支撐;第三,教師要在家校合作中重新定位自己的“角色”。在教育學生方面,教師已經掌握了更多先進的教育方法,而學生家長在與學生斗智斗勇的過程中也一定積累了非常豐富的實踐經驗。一定要打破以教師為主、學生家長配合的家校合作模式。有效的家校溝通模式應建立在學生家長與教師平等合作的基礎上。為此,家長可與教師一道共同研究、討論適合的德育工作策略,以課后作業的形式出現,不僅能為學生和家長創造美好的親子時光,更能凸顯教師對家長的尊重,凝聚德育向心性。
四、結語
綜上所述,體教融合背景下體校學生德育仍有諸多需要改進的地方,相關教育工作者要從實際出發,根據學生特性進行思考與實踐,為學生健康成長奉獻一份力量。
參考文獻:
[1]宋玉秋.初中德育存在的問題與對策研究[J].考試周刊,2021(24):97-98.
[2]蒲玉紅.春風化雨 立德樹人——初中班主任德育工作策略談[J].考試周刊,2021(14):17-18.
[3]李珊珊,王小龍.“互聯網+”背景下初中特殊家庭學生的家庭教育策略及家校合作德育模式[J].新課程,2021(45):13.
[4]秦超.立德樹人理念下初中學校年級部德育工作的探索與創新[J].中小學班主任,2021(19):47-48,57.
責任編輯? 羅燕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