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麗娜
【摘要】作業是課程與教學的有機組成部分,是鞏固所學知識,內化學習過程的有效手段。“雙減”背景下,深化小學數學課程改革,提高教育教學質量,作業是有效的突破口。以作業設計為抓手,設計具有構建聯系的作業,可以助推學生整體建構知識;設計分層作業,可以有效關注學生的個體差異;創新作業類型方式,可以促進學生思維能力發展;及時做好作業的評價與反饋,可以激發學生完成作業的積極性,充分發揮作業效能,從而真正做到作業減量、提質、增效,達到助力學生健康全面發展的目的。
【關鍵詞】小學數學;雙減;作業設計;提質增效
作業作為檢測學生學習成果的重要手段,是教師評價、反饋和進一步設計課程的依據。傳統的小學數學作業形式單一,內容機械重復,脫離生活、乏味無趣,缺乏應用意識。這樣的作業,不僅讓學生深惡痛絕,倍感疲憊,嚴重打擊著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而且不利于學生自信心的培養和思維能力的發展,不符合學科核心素養的要求。“雙減”政策提出“要提高作業設計質量”。傳統的作業設計模式,已經難以適應當下學科核心素養及社會對人才培養的需求。為此,作業設計迫切需要變革。如何打破傳統作業設計模式,設計出科學有趣、符合學科核心素養的作業,達到減量提質增效的目的?筆者從以下四個方面談談自己的體會。
一、設計具有構建聯系的作業,助推學生整體建構知識
美國認知心理學家布魯納指出,“具有結構性的教材,有利于學生理解,有利于知識的保持。學生從結構中學到的原理,容易遷移到今后的學習中去。”過去,教師設計作業往往是以單一知識點,或課時內容來進行設計的。這樣的設計,只關注了學生對本課時某個知識點的掌握情況,忽視了學生對本單元“知識間內在聯系”的整體認知。它給學生帶來的是對知識碎片化的理解和掌握,不利于學生對知識的整體建構和數學學習綜合能力的成長。這也是學生解決只包含單一知識點的問題完成得很好,當需要綜合運用兩個或者兩個以上的知識點去解決問題時,學生錯誤率高,感覺困難的原因。
以小學數學學科素養為核心,設計體現知識間內在聯系和層級關系的作業,通過作業的方式做好知識間的相互滲透、融合和銜接,有利于學生發現知識間的內在聯系,從整體上梳理知識,構建知識結構,逐漸提升學生的數學學習的綜合能力。比如,學生學完“倍數與因數”的知識后,在單元整理與復習時,筆者設計了讓學生用思維導圖的方式將本單元知識進行梳理的作業。學生對作業表現出很高的興致,作業完成的質量也很好。
這樣的作業設計,不僅能幫助學生鞏固“倍數與因數”單元知識,而且能讓他們在梳理過程中發現倍數與因數間的內在聯系,建構知識網絡。
再如,學完“小數除法”這一單元后,筆者發現有的學生在計算除數是小數的除法時總是出現同樣的錯誤。仔細分析后發現,他們出現錯誤的原因是無法將除數是整數的計算方法遷移到除數是小數的計算當中來。如何幫助學生意識到錯誤的原因,改正錯誤呢?筆者布置了一道以小數除法易錯題收集與分析為主題的數學小報作業。
數學小報比起單調的錯題集讓學生更有“新鮮感”。它讓學生在自我剖析的過程中發現問題的癥結所在,發現小數除法與整數除法知識間的內在聯系,整體構建知識,提升數學綜合學習能力。
二、設計分層作業,關注學生的個體差異
《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2011年版)》指出讓“不同的人在數學上得到不同的發展”,要“關注學生的個體差異”。這就要求我們必須關注學生的個體差異,適應不同學生的發展需求,最大限度地發展學生的智慧潛能,因材施教。小學數學的作業布置同樣要做到因材施教。在布置作業時,如果都是基礎題,那么學習能力強的學生就會覺得沒有挑戰性,只追求速度,完成后不檢查,養成只追求速度而不求質量的浮躁的作業習慣。如果作業太難,學習能力強的學生有興趣了,學習能力較弱的學生卻要費大把的時間去思考,仍不得其解,自信心就會受到打擊,時間一長就會失去學習信心。
2021年4月25日,教育部辦公廳印發的《關于加強義務教育學校作業管理的通知》中提出“針對學生不同情況,精準設計作業”“鼓勵布置分層作業”。分層作業可以根據學生思維能力達成水平,在減量提質增效的前提下,將作業設計成不同的等級,學生根據需求選擇相應的等級完成作業。
如,學完《平行四邊形的面積》一課時,設計了如下作業,讓學生根據自己的需求完成必做題A,有能力的可以繼續選擇剩下B、C、D的其中一道或者兩道題完成。
這樣設計的分層作業,即可以讓學習能力強的學生選擇挑戰性強的題目完成,也可以讓學習困難的學生避開那些“啃”不了的難題,選擇基礎性的題或者經過努力可以解決的問題完成。從而做到既保護了學生的自信心,又促進了學生思維能力的發展。
三、創新作業類型方式,促進學生思維能力發展
教育部辦公廳印發的《關于加強義務教育學校作業管理的通知》中指出要“創新作業類型方式”,要“提高作業設計質量”,還要“堅決克服機械、無效作業,杜絕重復性、懲罰性作業”。傳統的小學數學作業類型基本上都是書面作業,作業內容單調枯燥,遠離生活,無法激發學生完成作業的積極性,阻礙學生思維能力的發展。美國當代教育家和心理學家布盧姆曾說“學習的最大動力,是對學習材料的興趣。”因此,我們要結合小學數學學科的特點,以學科核心素養為核心,創新作業類型,設計具有探究性、實踐性、跨學科綜合性的作業。如,調查實踐、數學日記、手抄報、制作思維導圖、手工制作等,完成作業的主體既可以是個人,是小組,也可以是全班學生,甚至可以是親子合作。如,學完“設計秋游方案”后,筆者布置了“請你和爸爸媽媽一起收集材料和數據,設計一個全家人寒假出游的方案”的作業。
這種以貼近學生生活實際為主題的實踐作業,不僅可以提高學生完成作業的積極性,而且可以促進親子間的關系,達到學以致用,提升學生綜合素養的目的。
四、做好作業的及時評價與反饋,充分發揮作業效能
“精選、先做、全批、及時反饋”是教師布置作業的基本準則。“雙減”文件對作業的批改也提出了具體的要求:“教師要認真批改作業,及時做好反饋;要加強面批講解,通過作業認真分析學情,做好答疑輔導,尤其要強化對學習有困難學生的輔導幫扶。”由此可見,作業作為課堂的延續,光是學生完成作業還不行,還需要教師及時地批改,認真地做好作業的評價,才算完成“作業程序”。
作業評價承載著育人導向。在批改作業時,我們除了采用等級評價,還可以采用簡潔的鼓勵性語言、小印章等激勵方式的點評。同時,還可以制訂作業激勵制度,如,作業完成優秀達到一定的次數就可以獎勵免一次作業、發信息向家長表揚等。這樣不僅可以幫助學生養成良好的作業習慣,而且可以培養學生追求高質量作業的良好品質。在批改作業過程中,學生出現的問題,教師要及時講解,及時反饋,并進行有針對性地輔導,幫助學生建立學習數學的信心,提高學習數學的興趣,進而提高他們的數學成績。
總之,以小學數學學科素養為核心,立足單元整體,構建具有聯系的作業,創新作業形式,精心設計分層作業,及時批改反饋,就能實現“雙減”政策提出的“減量提質增效”,提升教育教學質量目的。
參考文獻:
[1]教育部.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2011年版)[S].北京師范大學,2012.
[2]陳雪蓮,陳惠芳.數學作業設計的點滴思考[J].小學數學教育,2015(12).
[3]陳斌.核心素養培育視角下小學數學作業設計探討[J].當代教研論叢, 2020(3).
責任編輯? 胡春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