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水英
【摘要】小學是閱讀習慣形成的關鍵階段,養成良好的閱讀習慣有利于各學科的學習,有利于閱讀思維的成長,會讓學生受益終生。本文結合當前學生閱讀習慣養成存在的問題,進行實踐研究,激發學生閱讀興趣,點燃閱讀動力,提高學生閱讀能力。閱讀實踐活動有利于學生掌握閱讀方法,提升閱讀效率,促使學生養成良好的閱讀習慣。
【關鍵詞】閱讀登記;讀書筆記;交流活動;家校共育
書籍是人類智慧的結晶,閱讀可以讓我們站在巨人的肩膀上認識世界。閱讀習慣是由閱讀實踐鞏固下來的閱讀方法和程序,適應閱讀需要的、熟練的行為方式與思維定勢。好的閱讀習慣可以提升閱讀能力,閱讀能力提升將終身受用。小學是閱讀習慣養成的重要階段,養成良好的閱讀閱讀習慣,讓學生終生受益。
為了解當前學生閱讀習慣情況,我們對學生閱讀習慣的進行問卷調查。參與問卷調查的人數1263人。回收問卷后對數據進行分析:1.每天進行閱讀的人數占比71.7%,有5%的學生從來不閱讀和一個月看一兩次;2.只有51.07%的學生有做讀書筆記的習慣;3.對于文章中重要的詞語和優美詞句會摘抄下來的學生只23.2%,閱讀時能及時做筆記的學生只有9.66%,數據顯示出學生的閱讀習慣只停留在瀏覽閱讀,出現讀過就忘的情況,對閱讀能力提升作用不大;4.讀完一本書后70%的學生不會經常與別人分享感受。閱讀是一個吸取信息—加工信息—轉化能力的過程,過程中任意一個環節出現問題,都會影響學生的閱讀能力的提升。數據顯示在閱讀習慣上我們還有很多可以做的,進而促進學生養成良好的習慣。
因此,為了促使學生養成良好的閱讀習慣,針對閱讀習慣問卷調查呈現的問題,我們進行了多種實踐活動探索,閱讀專業書籍,借助專家的引領,實踐中不斷思考,不斷實踐改良,最后達成很好的成效,讓學生閱讀習慣越來越好。
一、堅持每天閱讀記錄,激發閱讀興趣
“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良好的閱讀習慣從每天堅持閱讀記錄開始。書包里放一本喜歡的課外書,隨時隨地都可以閱讀。閱讀時做好閱讀記錄,閱讀記錄可以讓學生清晰知道閱讀成果,也可以讓教師了解學生閱讀行為和閱讀方向,從而進行進一步指引。根據每個年級學生的年齡特點、認知能力,教師會挑選合適的書目推薦給學生,低年級繪本、中年級橋梁書、高年級閱讀經典。制訂每天需要完成的閱讀小目標,把每天閱讀的內容進行登記,把書名、頁碼、閱讀時間等內容進行簡單登記,高年級除登記基本內容外,還應積極撰寫閱讀筆記。這樣確保每個學生能夠每天進行課外書閱讀,保證閱讀時間,養成每天閱讀的好習慣。帶著學生每周、每月盤點一次閱讀登記冊,學生可以清晰看到閱讀成果。根據閱讀記錄,可以看到一個學期下來自己看了多少書,這是巨大的成就感。還可以根據閱讀記錄評選“閱讀之星”,這能鼓舞學生繼續閱讀。閱讀記錄還可以借助多媒體手段進行記錄,如,廣州智慧閱讀平臺是一個很好用的閱讀平臺,這里有好書推薦、閱讀日歷、閱讀報告等功能,學生可以在APP上進行閱讀打卡,通過大數據的整理,學生可以清晰知道自己看了多少書籍,也可以了解同伴們看了什么書,看書情況是怎樣的,這樣更有利于學生閱讀進步。
二、加強閱讀方法指導,提高閱讀能力
掌握有效的閱讀方法,在提高閱讀能力方面能發揮事半功倍的效果。加強學生閱讀方法指導,學生通過閱讀實踐,閱讀能力得到提升。閱讀能力越強,閱讀行為會變得簡單,學生會更愛閱讀,這是一個良性循環。
1.運用恰當方法,形成讀書筆記
讀書筆記可以幫助記憶,可以鍛煉思維能力。積累越多,知識越豐富,知識運用會更靈活。但是很多學生閱讀停在讀了就忘、看了就過的情況,這樣知識是豐富不起來的。讀書筆記便是幫助記憶、積累知識的最好途徑之一。俗話說:“好記性不如爛筆頭。”“不動筆墨不讀書。”閱讀時只有記筆記才能積累知識。北宋沈括的《夢溪筆談》就是一部讀書筆記式的作品,毛澤東讀《倫理學原理》記下了一萬兩千多字的讀書筆記。讀書筆記是讀者與書籍的對話深化到理解運用的過程。讀書筆記有多種方式:(1)原書批注,這是一個非常有時效的筆記方法。使用固定的符號,在原書上進行評注,劃出關鍵詞句;(2)摘抄好詞好句和關鍵的內容,這種方法可以加深對書本關鍵內容的印象,也為運用打好基礎;(3)創意性讀書筆記,創編故事、續寫故事、手抄報、思維導圖等等都是創意讀書筆記。? ? ? ? ? ? ? ? ? ? ? (下轉第20版)
(上接第19版)
引導學生恰當運用各種讀書筆記方法,可以提高學生閱讀能力。五年級下冊要求指導學生讀四大名著《三國演義》,我們采用多種讀書筆記方法,讓學生走進三國,了解三國人物關系和古詩,學生分批整理了《三國詩集》《三國成語諺語集》《我最喜愛的三國人物選》等讀書作品。
2.指導學生快速閱讀,提升閱讀速度
能快速閱讀也是良好的閱讀習慣之一。部編版小學語文五年級上冊要求教會學生掌握快速閱讀的方法:快速瀏覽,不要一字一句的朗讀,借助關鍵語句,了解課文內容等。提升閱讀的前提是學會默讀,提升專注力。一字一句朗讀會減慢減慢閱讀速度,也會消磨讀者的耐性。課堂上,首先我們用計時器測評學生一分鐘能讀多少字,再引導學生采取默讀、跳讀等方法提升閱讀速度。閱讀作業中,每篇文章閱讀讓學生記錄閱讀時間,在閱讀中集中精神,有意識提高閱讀速度。通過眼球訓練,可以提升快閱讀能力。經過多次課堂、課后的訓練,學生的閱讀速度有了明顯的提升,閱讀速度的提升讓他們更愛看書。
3.善于使用工具,解決閱讀問題
閱讀中會遇到很多不懂的地方,應該先進行標注,利用工具書自行解決問題,字詞方面可以借助《新華字典》《現代漢語詞典》《成語詞典》,還可以借助網絡查找,咨詢教師家長等,這樣會更容易養成通過自主查詢來解決問題的習慣。如果閱讀中有其它不懂的地方,可以建議學生尋找同一作者或者系列書籍進行閱讀,也可以通過專業的網站,查找了解作者的成長經歷、觀點和成書的背景,從而解決閱讀中遇到的問題。在尋找答案的過程,鍛煉學生篩選文字信息的能力和提煉關鍵詞的能力。
三、多樣實踐活動展示閱讀成果
針對學生閱讀后不愿意跟別人交流的問題,我們究其成因:1.學生沒有把書籍讀懂,沒有交流的內容;2.學生讀懂后,沒有交流平臺讓學生交流分享。讀書會的舉辦就很好地解決了這個問題。班級經常舉行讀書會,為學生構建讀書交流平臺。如,班級故事會、課本劇表演、詩歌朗誦、好書推薦會等形式多樣的活動。在五年級時,全班同讀《三國演義》,學生閱讀興趣非常濃厚,課余時間都在談論《三國演義》里面的人物和故事。因此,班級里舉行《三國演義》人物分享會,介紹自己最喜歡的三國人物,還組織了《三國演義》故事表演,在有趣的故事表演中學生對《三國演義》里的故事有了更深刻的認識和獨到的見解。有的學生喜歡詩歌,班上就會組織一個詩歌鑒賞會,學生在閱讀書籍中找到志同道合的人進行分享,他們全心地投入活動,在活動中除了收獲讀書的知識,在交流中碰撞形成新的火花外,還提升了綜合能力。經常舉行讀書活動既激發了學生的閱讀興趣,也能加深學生對閱讀書籍的理解,從而將知識外化,產生新的思維火花,是一個良性的循環。
形式新穎的讀書筆記讓學生喜歡做閱讀筆記。以前閱讀后教師喜歡讓學生寫讀后感,了解學生閱讀收獲,久而久之,長篇的讀書筆記于學生來說是一種壓力,因此削減了閱讀興趣。因此,我們根據不同的書目,設計不同的讀書筆記。如思維導圖型:人物關系圖;如收集類型的:收集《三國演義》的諺語和古詩等。新型的讀書筆記減輕了學生的書寫量,注重的是學生歸納整理和闡述觀點的能力,也為分享交流做準備,提升了學生的閱讀思辨能力。
四、家校共育,強化閱讀習慣形成
學校通過系列活動促使學生養成良好的閱讀習慣,家庭更是學生養成良好閱讀習慣的主要陣地。曾國藩是清朝的重臣,也是一名大學問家。他學習十分勤勉,他的言行對家庭影響非常大,《曾國藩家書》中,他指導家中親屬為人處世、規行矩步。優良的家風使得曾氏后人學貫東西,成就卓越。近代的以錢學森、錢偉長、錢三強為代表的錢氏家族也是一個成功家庭教育的代表。所以愛閱讀的家長,孩子也會愛閱讀,讓孩子愛上閱讀,養成良好的習慣,家長也要充當“領頭羊”,教師應該帶領家長走向親子閱讀的路上。通過家長課堂、公眾號推薦、班級微信群等進行優秀家庭閱讀經驗分享,教會他們怎樣為孩子挑選合適的書目,家里如何營造閱讀氛圍等。班級通過舉辦“親子閱讀”打卡,“同讀一本書”讀后感征文比賽,通過展示評選“愛讀書的爸爸/媽媽”“書香家庭”等活動,鼓勵家庭積極參與閱讀活動,達到家校共育,強化學生閱讀習慣的形成。
在開展的系列實踐活動后,我們進行一次問卷調查,發現喜歡閱讀、堅持每天閱讀的同學上升到95.8%,愿意閱讀時進行交流和讀書筆記的學生大幅度增加。這是一個向好的開始,促使我們繼續在學生閱讀習慣的培養上進行深耕。
參考文獻:
[1]聶震寧.閱讀力決定學習力[M].現代教育出版社,2021.
[2]莫提默·J.艾德勒,查爾斯.范多倫.如何閱讀一本書[M].商務出版社,2004.
責任編輯? 陳紅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