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現在手機的充電功率越來越高,尤其是國產品牌一些旗艦機的功率都是65瓦起步,甚至不少都達到了120瓦。高功率可以大大提高充電效率,二三十分鐘就可以讓手機完全充滿。當我們在使用手機時,電量降到一半后使用快充,發現幾分鐘或者十幾分鐘后電量就會變成100%,那種感覺會令我們非常愉悅。
但是蘋果手機的充電功率至今仍舊維持在20瓦左右,包括最近新發布的iPhone 13。
蘋果沒有快充技術?顯然不是。那是為什么呢?
一個客觀原因是iPhone和安卓手機的充電接口不一致。iPhone的充電接口是蘋果自有的Lightning接口,并不是在各個手機廠家中已經普及的USB-C接口。
據了解,Lightning接口支持的最高功率在30瓦左右,而USB-C新標準支持最高240瓦的功率。
這又產生了另一個問題。即當iPad都已經換成了USB-C,蘋果手機為什么不更換接口?
近日,歐盟宣布將為智能手機推出通用充電器。歐盟委員會認為,為所有電子設備提供標準電纜將減少電子垃圾。
這無疑與蘋果產生了沖突。蘋果表示:“我們仍然擔心,只要求一種連接器的嚴格監管, 將會扼殺創新, 且會造成更多的污染, 這會損害歐洲和全世界消費者的權益。”
歐盟執行副主席瑪格瑞特·維斯塔格在一份聲明中表示:“歐洲消費者已經受夠了不兼容的充電器堆積在他們的抽屜里。我們已經給了業界足夠的時間來想出他們自己的解決方案,現在到了為一個共通的充電器采取立法行動的時刻。”

手機充電器的接口目前主要有三種:micro-USB、蘋果手機的Lightning和正在被越來越多使用的USB-C。這導致消費者不得不在各種充電器間進行轉換。
不同類型的充電器與手機捆綁在一起,當用戶更換品牌時,原有的充電器就會被舍棄,從而產生大量的電子垃圾。
歐盟內部市場專員瑟瑞·布雷頓反駁了此項計劃會遏制創新的觀點。他說:“美國科技巨頭總是提出這樣的論點——歐盟法律會影響創新。這不是在反對創新,這是為了歐洲消費者,并不針對任何人。”
蘋果暫時并不打算更換接口,也不準備使用更大的充電功率。從實際來說,更大的功率會帶來更多的熱量,對散熱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會增加電池的損耗。為了保障舒適的用戶體驗,蘋果需要在功能上做一定的取舍。
蘋果仍堅持使用Lightning接口也許還有一個原因,就是它想要獲得更大的收益。使用自家的接口,蘋果可以從第三方配件廠商那里獲得一筆不菲的利潤,如果廠商希望獲得 MFi(Made for iPhone/iPad/iPod的英文縮寫)認證的話。
有了MFi認證,說明配件已得到蘋果公司授權認可。倘若沒有蘋果的授權,由于配件而造成了產品損壞,蘋果將不作保修。
話說回來,相比一些國產手機,蘋果目前的劣勢,比如充電速度慢,電池容量小,接口不方便,沒有指紋解鎖,還有較大的劉海等,這些其實都是可以做改進的,但對蘋果來說還沒有到需要改變的時候。

別的廠家需要絞盡腦汁增加新的功能, 來讓消費者購買,但是蘋果也許只需要換個手機顏色就會有大量的人買單。盡管有這些“ 劣勢”,蘋果依然是最受歡迎的手機。每次的新手機發布,都是供不應求。這些“劣勢”不會對蘋果產生大的影響。既然沒影響,那蘋果就沒必要增加額外的成本。
當有一天蘋果手機的銷量開始變得越來越低, 其他品牌已經對它造成了一定威脅,快充等各種短板蘋果自然都會補齊。如果沒有公司對蘋果的地位造成影響,那么蘋果自然也就會一直拖延功能升級的時間。
比如,手機的高刷新率這個功能蘋果直到今年才添加到最新發布的iPhone13高配版上,而在國產手機上,這個功能大概從3年前起就漸漸成了主流。
不過對于蘋果“擠牙膏”式的升級,還是要理性看待。蘋果能夠“一家獨大”,占據手機行業絕大部分利潤,一定是有它的優勢,這些優勢強大到足以彌補甚至讓用戶忽略它的缺點。
回到快充的話題,最后提一點,目前大部分國產手機的快充功能基本上都是用的自家私有協議,各家的充電頭并不通用。用一家的充電頭給另一家的手機充電并不能實現快充。而蘋果使用的是國際通用協議,適用各個品牌的充電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