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文鋒 周章松
(福建省霞浦縣教師進修學校,福建寧德 355100)
“倍的認識”是小學三年級一節概念課。由于學生在日常生活中很少遇到關于“倍”的實際問題,加之它是由加法結構向乘法結構的轉折點,思維存在跳躍性,學生在認識上存在障礙。筆者有幸在“新課堂·新教師”海峽兩岸基礎教育交流研討中,聆聽林喜融老師執教“倍的認識”一課。林老師的這節課立足數形,始終讓學生在各種模型中進行觀察、思考,借助比較,加之運用正面導向語言,讓學生在變中尋找不變,從而感悟概念本質。深入淺出的教學,效果甚佳,給予筆者諸多的啟迪。
怎樣教才能讓學生將倍的概念學得清晰明了呢?林老師借助“形”這一載體,教得扎實、有效。
在教學一開始,林老師就著眼于2 倍這一基本的倍數關系;在學生擺圖片、描述圖片含義的過程中,引導學生發現2 所在的位置;在圈一圈等活動的基礎上,借助已有的“份”的經驗,初步引出“倍”的概念。在這一教學過程中,林老師提供了兩種直觀模型:一為標準化模型;二是變異式模型。這兩種模型均是以形為主的直觀圖,有利于學生觀察、比較。

圖1
圖1就是一個標準模型。通過觀察、比較這樣標準的直觀化結構設計,學生能夠完整地表達倍的認識過程:把3 朵黃花看成1 份,6 朵紅花就有這樣2 份,表示2 個3,所以紅花的朵數是黃花朵數的2 倍。
標準模型如果無法促使學生進入深層次思考,那么學生對“倍”的概念的認識也會有所欠缺。基于這樣考慮,林老師又提供了變異式模型,引導學生比較這兩個模型的相同之處與不同之處,從而使學生辨清“倍”這一概念的本質特征。
當教學完標準模型后,林老師緊隨其后,出示一組無序的黃花與紅花圖(見圖2),并提問:“同學們,這時紅花的朵數還是黃花朵數的2 倍嗎?為什么?”林老師引導學生理解“倍”的研究與標準量和比較量有關,重點在于把哪個量看成標準量,另一個量是標準量的幾份。

圖2
學生前面的學習都是借助具體數量來感知、理解“倍”。怎樣脫離實物來理解“倍”的特征,引導學生從實物的角度過渡到數之間的對比,實現對“倍”的深層次理解呢?林老師又安排了兩個小環節。
環節1
師:灰色長方形是白色長方形的幾倍(見圖3)?

圖3
環節2
師:將其抽象成線段圖(見圖4),這還是5 倍嗎?如果灰色是4 顆小星星,黑色是幾顆小星星呢?如果灰色是5 本書,黑色又是幾本書呢?

圖4
通過這兩個環節的教學,學生把思維聚焦在“倍”的量性特征上,對“倍”的認識又達到了一定的高度。
在本課中,林老師非常重視“變化”學習帶來的效率,主要通過三個層次的變化來教學:一是標準量與比較量同時在變化;二是比較量不變,標準量在變化;三是標準量與比較量的轉化。
在第一層次的變化中,林老師提問:“紅花是黃花的三倍,那這幅圖是什么樣的,請你畫出來。”以此打開學生的思維閘門,加深學生對“倍”的認識。在師生交流的同時,林老師又適時拋出問題:“同學們能寫得完嗎?有什么規律?什么變了,什么不變呢?”在這樣的思維碰撞中,學生對“倍”的認識更加深刻了。
第二層次的變化以一個問題展開(見圖5),讓學生思考:“紅花是黃花的幾倍?”學生要依據所想的倍數來確定標準量,通過畫一畫的形式探究倍數變化的原因所在,感悟標準量是多少的重要性。

圖5
第三層次的變化是隨著標準量的數量不斷變化,比較量的量也發生變化。此時,在表述“倍”的關系時,標準量與比較量也會隨之變化。在“化繭為蝶”問題中,當出現繭與蝶都是6 只時,林老師不失時機地問:“現在可以怎么說?”學生回答:“繭是蝶的1 倍。”林老師追問:“還可以怎么說?”學生回答:“蝶是繭的1 倍。”林老師繼續問:“同學們,這兩句話看上去都是說繭與蝶的1 倍關系,但是實際上是不一樣的。繭是蝶的1倍,是把誰看成1 份的?蝶是繭的1 倍又是把誰看成1份呢?”通過這樣的例子,學生深刻地感受到,標準量(即1 份量)不一樣,比較量會隨之變化,倍的關系也會隨之變化,它們所表示的意義是不一樣的。
這三類變化由淺入深、層層推進。林老師充分應用“形”這一手段,讓學生在畫畫、圈圈等直觀活動中對其進行了深入理解。
“倍”這一知識的生長點是兩數相差關系及相應的乘除法知識,“倍”的后續教學是一種應用,即一個數的幾倍多幾、少幾的實際問題。怎樣溝通知識之間的前后聯系呢?
在初始環節,林老師利用黃花與紅花的數量,提出:“6 和3 之間能不能用一個算式表示?”生1:“6-3=3”;生2:“二三得六”;生3:“6÷3=2”,從而逐步引出教學知識。
在教學完“倍的認識”后,為了加深學生對“倍”的認識,林老師提問:“當黃花4 朵、紅花6 朵時,哪個是哪個的幾倍呢?”生:“1.5 倍。”林老師:“超過1 倍了,有2 倍嗎?”之后,師生交流得出這樣的表述:“紅花朵數是黃花的1 倍多2 朵。”接著,林老師出示黃花5 朵,紅花6 朵,讓學生用這種方式描述兩種花之間的關系。
這樣的教學既加深了學生對“倍”的認識,又豐富了學生對“倍”的知識儲備,為后續教學奠定了基礎。
課堂教學中,教師應經常使用激勵性語言促進學生不斷思考,不斷探索[1]。這節課中,林老師也特別重視語言的正面評價功能。課堂開始,大屏幕就呈現出“做更好的自己”這6 個字。林老師提問:“做更好的自己是怎樣的表現呢?”學生的回答有每天進步一點點;好好學習,天天向上等。這樣的對話,給所有上課學生一個積極的心理暗示。
綜上所述,對于較難理解的數學概念知識,小學數學教師可以借助模型進行循序漸進的教學,引導學生由表及里、由淺入深地思考和探究數學知識,從而實現深度學習[2]。此外,教師要充分發揮語言的引導和激勵作用,以增強學生的學習自信心,加深學生對數學學習的感悟,為學生未來深入學習數學知識奠定堅實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