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軍霞 柴馨婷 黃秀娟
(山西省運城市中心醫院婦科 山西 運城 044000)
目前,我國逐漸步入老齡化趨勢,隨著醫學事業的不斷提高,公民逐漸開始健康體檢,而老年女性子宮內膜病變的情況也逐漸增加,已成為較為常見的婦科疾病,早期臨床診斷需要刮宮操作,而隨著醫學事業的不斷發展,超聲檢查技術逐漸在醫學檢查中興起,并得到了較好應用,隨著宮腔鏡技術的不斷完善,已開始使用宮腔鏡聯合超聲檢查明確老年女性是否存在子宮內膜病變[1]。子宮內膜病變屬于女性常見疾病,好發于40 歲以上中老年女性[2]。患者可因絕經后出血、陰道排液、下腹部不適或腰部酸困等就診,也可無明顯臨床表現,僅體檢發現,超聲僅提示宮腔積液或子宮內膜增厚,其病變類型有EP、子宮黏膜下肌瘤、子宮內膜炎、宮腔積膿、子宮內膜癌等,其中大多數為良性病變,極少數可發生惡變,故應盡早診斷與治療。以前子宮內膜病變需行分段診刮術進行診斷,但其受技術水平影響較大,且創傷較大,部分患者難以耐受[3]。宮腔鏡的出現,對現代婦科學具有重要意義。隨著宮腔鏡技術的不斷創新、發展和改進,門診4.5mm的宮腔鏡檢查鏡,在進行宮腔鏡檢查時不需擴張宮頸,不會改變宮頸形態,可直視宮腔,不需麻醉,同時,可在相對較短時間內進行病灶定位活檢或良性疾病的治療。有研究顯示,對絕經后子宮內膜病變的患者應用宮腔鏡診治具有較高的臨床價值及較高的安全性。為進一步分析宮腔鏡應用在絕經后女性宮腔占位病變中的診斷價值,報道如下。
選擇2018 年10 月—2019 年10 月絕經后婦女婦科超聲提示子宮內膜異常的患者257 例。患者的年齡48 ~80 歲,平均年齡(60.23±3.22)歲;絕經時間在3 ~35 年,平均(8.02±9.02)年;絕經后陰道出血205 例,陰道排液35 例,無癥狀但超聲診斷異常20 例,腰部酸困15 例,下腹部不適18 例。術后病理結果提示:子宮內膜息肉(EP)196 例,子宮黏膜下肌瘤11 例,子宮內膜炎18 例,子宮內膜癌32 例。
納入標準:有完整資料;接受宮腔鏡檢查及手術治療;有術后病理結果作為依據;年齡48 ~80 歲;簽署知情同意書。
排除標準:合并嚴重感染、嚴重內科疾病、凝血功能障礙;合并下丘腦、垂體等內分泌因素與陰道病變;排除宮頸病變或宮內節育器所致出血;依從性差。
1.2.1 經陰道超聲檢查
要求患者排空膀胱后,取膀胱截石位,選擇GE730、PHILIPSiu-22彩色超聲診斷儀行經陰道超聲檢查,選擇合適探頭,用涂抹了耦合劑的避孕套套在探頭上,傾斜推入陰道,進行多方位探測,觀察宮頸及子宮的大小、形態,血流、肌層及子宮內膜情況。同時,適當對腹部進行按壓,避免腸氣影響檢測結果。
1.2.2 宮腔鏡檢查
用奧林巴斯公司的4.5mm 宮腔鏡檢查鏡,用等滲液沖洗液作為膨宮介質,設置膨宮壓力為70~100mmHg(1mmHg=0.133kPa)。檢查時,囑患者排空膀胱,仰臥于手術床取膀胱截石位,常規消毒鋪無菌巾單,自陰道置入宮腔鏡檢查鏡鏡體,調整鏡體視野,依次對宮頸、宮頸管形態及粘膜、宮腔情況包括宮腔的大小、形態、子宮內膜厚度、顏色、病灶大小、血管分布情況及與輸卵管開口的關系等進行觀察,并行直視下內膜活檢或者進行定位診刮,將取出的組織送病理檢查,考慮內膜息肉可再次置鏡檢查刮宮后情況,如考慮惡性病變者則不再次進鏡檢查。
對比經陰道超聲檢查與宮腔鏡檢查對子宮內膜病變診斷的符合情況,并進行分析。
應用SPSS22.0 進行處理,計數資料以[n(%)]表示,采用χ2檢驗,當P<0.05 時,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術后病理結果顯示:子宮內膜息肉(EP)196 例,子宮黏膜下肌瘤11 例,子宮內膜炎18 例,子宮內膜癌32 例。通過表1數據可以看出宮腔鏡檢查診斷EP、子宮內膜炎等良性病變及子宮內膜惡性病變(子宮內膜癌),其符合率顯著高于超聲檢查,兩組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對于黏膜下子宮肌瘤,宮腔鏡檢查符合率與經陰道超聲檢查符合率相同,無顯著性差異(P>0.05)。

表1 經陰道超聲與宮腔鏡檢查相關疾病檢出率比較[n(%)]
子宮內膜病變為女性生殖系統常見病變,對女性的健康影響較大。40 歲以上的中老年女性是婦科惡性腫瘤高發群體,相比宮頸癌篩查逐漸普及,子宮內膜癌缺乏特異的初篩方法,多因臨床表現而就診[4]。其就診的癥狀中以絕經后出血最多,其次有陰道排液、異常分泌物等,但部分患者無明顯癥狀,僅在體檢時超聲檢查提示子宮內膜增厚。絕經后女性,因激素水平不斷降低,在內膜出現增生時,增加了惡變的幾率;絕經后有癥狀的、>1.5cm、有高血壓、糖尿病等時子宮內膜息肉惡變率明顯升高,因此對宮腔占位的診斷應及時、準確,一旦確診應采取積極、科學的方法進行治療,可改善患者的預后。目前經陰道超聲檢查在診斷子宮內膜病變方面已得到公認。其中經陰道超聲檢查屬于無創傷性檢查,其價格較低,與腹部超聲相比,其探頭頻率高,分辨率得到明顯改善,探頭在陰道內緊貼宮頸及后穹隆,所以對盆腔組織臟器的顯示也更加清晰。且檢查時不需憋尿,減少患者等待的時間,減輕其憋尿的痛苦。尤其是肥胖患者,不需要經過腹部多層組織和較厚的脂肪組織,聲束吸收少,圖像數據顯示更加清晰。在對子宮內膜病變進行篩選時存在相應的價值,但其并不能確定子宮內膜增厚是EP、子宮內膜病變或僅為內膜增厚等,故該檢查是受到了一定的限制。宮腔鏡技術屬于一種微創診療措施,操作簡單方便,能夠直視下對患者宮腔進行系統化的檢查,且無創,可在檢查同時做出治療,可針對病變的位置、大小、形態等做出有效的診斷,同時可以進行定位活檢操作或診斷性刮宮。絕經后女性宮腔占位是較為常見的婦科疾病,對患者身心影響較大。在進行宮腔鏡檢查時,視野清楚、直觀、無創,針對較小病灶也能夠做到不漏診。隨著醫學事業的不斷優化,宮腔鏡技術逐漸完善,在臨床檢查中得到廣泛應用,具有一定的安全性。對有陰道出血的患者,排除陰道及宮頸病變后,經陰道超聲檢查正常,再次進行宮腔鏡檢查,能夠明確異常出血的原因,再通過鏡下定位活檢或診斷性刮宮可以進一步明確診斷。經陰道超聲檢查對絕經后女性較小的息肉不能提供有效的檢查依據,而宮腔鏡可以明確診斷,所以,宮腔鏡檢查對EP的診斷有較高的價值[5-6]。而子宮內膜癌患者經陰道超聲僅能提供子宮內膜增厚,血流豐富,高度懷疑內膜病變可能,宮腔鏡檢查時可見到不規則、糟脆、并可見明顯血管分布及壞死傾向等,并針對病灶予以活檢操作,能夠增加診斷的符合率。
本次對收治的手術病理證實為子宮內膜病變的257 例患者進行了對比分析,其結果顯示宮腔鏡診治在EP、子宮內膜炎及子宮內膜癌等病變的診斷,其符合率顯著高于經陰道超聲檢查,有顯著差異(P<0.05)。而宮腔鏡診治黏膜下子宮肌瘤,其符合率與經陰道超聲檢查基本相同,無顯著差異(P>0.05);由此可見,宮腔鏡診治相比經陰道超聲檢查可取得更高的診斷符合率。
綜上所述,經陰道超聲和宮腔鏡檢查術在絕經后女性子宮內膜病變的檢查中均具有較好的效果。相比經陰道超聲檢查,在EP、子宮內膜炎、子宮內膜癌等病變,宮腔鏡檢查具有明顯優勢,值得臨床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