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云霞 王瑞 劉容 劉煒 嚴麗飛
(紅河州滇南中心醫院<個舊市人民醫院> 云南 個舊 661000)
慢性腎功能不全屬于臨床常見病,發病率極高,多數患者為老年人。該病的發生是因為人體腎單位破壞而減少所致,具體表現為水電解質酸堿水平失衡、代謝廢物排泄紊亂,若治療不及時,會隨著時間的推移以及疾病的不斷發展而進入終末晚期,此階段又被稱之為尿毒癥期[1]。在慢性腎功能不全患者中,并發高血清同型半胱氨酸血癥的風險更高,同時也是嚴重威脅著終末期患者生命安全的一種重要疾病[2]。因此,及時采取有效措施,幫助患者減低血清同型半胱氨酸水平,減輕其病情,延緩其病程,延長其生命周期,顯得至關重要。本文以200 例慢性腎功能不全患者為觀察對象,著重分析了慢性腎功能不全與血清同型半胱氨酸濃度之間的關系,期望為臨床進一步合理有效治療提供參考。
選取200 例慢性腎功能不全患者納入研究組,其中包括119例男性和81 例女性,年齡25 ~88 歲,均齡(57.8±11.5)歲;71 例早期腎功能不全(血清Scr 肌酐134 ~445μmol/L),44例腎功能衰竭(血清Scr 肌酐446 ~708μmol/L),85 例尿毒癥期(血清Scr 肌酐>708μmol/L 且受損的腎小球>95%)。另外選取了200 名健康志愿者納入常規組,其中包括122 名男性和78 名女性,年齡22 ~85 歲,均齡(57.7±11.4)歲。入組對象均選取我院2017 年1 月—2020 年3 月接收;知情同意且自愿參與,已經簽署過同意書;臨床資料齊全完整,可正常交流溝通,無理解障礙、無表達障礙。排除腎臟血管疾病、精神系統異常、心腦血管疾病、非自愿參與、臨床資料缺失、無法配合者。各組年齡、性別等一般資料經統計學分析,結果P>0.05。有可比性。
受檢前72h 禁止觀察對象高蛋白飲食,暫停所有藥物的治療,保持平常心,規律作息,清淡飲食。受檢前1d 叮囑觀察對象禁止飲食飲水8 ~12h,檢查當日清晨,在觀察對象空腹狀態下,用肝功管采集其3 ~5ml 肘部靜脈血,離心5 ~10min,每分鐘3000r,留取血清,待檢。
血清同型半胱氨酸試劑盒由浙江凱成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提供,按照廠家規定設置相關檢驗參數,根據試劑盒說明書嚴格操作,并采用配套的質控物品,校準每批血液樣本。應用全自動生化分析儀器,結合酶法,對所有觀察對象的血清同型半胱氨酸濃度進行檢測。參考范圍:年齡<60 歲,血清同型半胱氨酸水平<15μmol/L;年齡≥60 歲,血清同型半胱氨酸水平<20μmol/L。
統計健康志愿者、慢性腎功能不全患者的血清同型半胱氨酸水平,同時統計不同性別的慢性腎功能不全患者的血清同型半胱氨酸水平。
采用SPSS22.0 軟件對數據進行統計。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s)表達,用t檢驗。以P<0.05 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研究組200 例患者中,早期腎功能不全患者血清同型半胱氨酸水平<腎功能衰竭<尿毒癥期,均高于常規組。各組之間的差異存在統計學意義(P<0.05)。詳情見表1。

表1 研究組與常規組血清同型半胱氨酸水平對比
研究組200 例患者中,119 例男性患者血清同型半胱氨酸水平明顯高于81 例女性患者,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詳情見表2。
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癥屬于心血管疾病高危因素,同時也是慢性腎功能不全患者中比較多見的一種并發癥,是增大尿毒癥長時間血液透析治療患者死亡風險的主要原因[3]。源自于蛋氨酸代謝的同型半胱氨酸,屬于含硫氨基酸,每天人體血液中會產生15 ~20umol/L 同型半胱氨酸,多數通過細胞分解代謝,只有少部分同型半胱氨酸(大約1.5umol/L)會進入血液中,然后通過人體腎臟代謝、攝取,可將血清中2/3 的同型半胱氨酸予以清除。
表2 研究組男女患者的血清同型半胱氨酸水平對比(μmol/L,±s)

表2 研究組男女患者的血清同型半胱氨酸水平對比(μmol/L,±s)
類型 例數 男性 女性 t P病例數 血清同型半胱氨酸 例數 血清同型半胱氨酸早期腎功能不全 71 47 25.2±6.3 24 20.4±6.8 28.009 <0.05腎功能衰竭 44 25 33.7±13.2 19 26.9±6.2 33.453 <0.05尿毒癥期 85 47 37.5±13.5 38 30.4±7.5 36.042 <0.05
隨著臨床研究深入,認為血清同型半胱氨酸致病機制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1)增殖血管平滑肌細胞,在冠脈粥樣硬化不斷發展中積極參與;(2)形成超氧化物,進而導致血管內皮細胞受損,減弱凝血因子,提高血栓形成概率,進而栓塞小動脈血管;(3)影響轉甲基化反應,同型半胱氨酸水平過高,導致甲基化過程改變,而甲基化功能減弱則會不利于細胞分化、發育[4];(4)谷胱甘肽屬于抗氧化劑,可避免細胞成分氧化,保護細胞免受損害,還能與一氧化碳互相作用,達到保護血管目的。而血清同型半胱氨酸會抑制谷胱甘肽合成,進而損害人體腎臟;(5)其活化形式有可能會促使血小板大量積聚,與載脂蛋白B 作用而生成高密度復合物,然后被巨噬細胞吸收,導致血管壁堆積過多的脂肪。
本文發現,研究組血清同型半胱氨酸水平顯著高于常規組(P<0.05),且早期腎功能不全<腎功能衰竭<尿毒癥期。說明血清同型半胱氨酸水平會隨著患者病情不斷進展而呈攀升態勢,可能與患者維生素B 缺乏、腎臟排泄障礙有關。另外,研究組男性患者血清同型半胱氨酸水平高于女性患者(P<0.05)。可能與不同性別患者的肌容量以及激素水平有關[5]。因此,筆者認為高濃度的血清同型半胱氨酸指標在慢性腎功能不全進展過程中有可能是一種高危因素,建議臨床加強監測。
人體腎臟損傷時,其代謝功能也會遭受損害,參與同型半胱氨酸代謝的有關酶類活性,也會因為腎臟損害而不斷減弱,導致腎臟排泄障礙,無法正常代謝[6]。細胞內大量聚集同型半胱氨酸,再流入血漿內,便會引起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癥。維生素B、葉酸與血清同型半胱氨酸水平有關,特別是葉酸,是導致同型半胱氨酸濃度改變的主因。人體缺乏葉酸時,會阻礙甲基化反應過程,促使亞甲基四氫葉酸還原酶低表達,抑制甲基四氫葉酸合成,提高血清同型半胱氨酸濃度。營養不良或飲食失衡是導致維生素B、葉酸缺乏的主因。
綜上所述,臨床應當高度重視慢性腎功能不全患者的血清同型半胱氨酸檢測工作,以便于臨床醫師掌握患者實際病情,為后續有效治療提供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