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方培
(瀘州市合江縣中醫醫院 四川 瀘州 646200)
慢性胃炎是多種病因導致的胃黏膜性炎癥,病因與幽門螺旋桿菌感染關系密切,病理特點為淋巴細胞浸潤,部分患者病情發展至后期可能出現胃黏膜固有層腺體萎縮、化生,繼而可能出現上皮內瘤變,存在胃癌發生風險[1-2]。當前而言,在我國慢性炎癥的患病率逐漸隨著年齡增長而逐步上升。從疾病臨床表現來說,一般存在很大差異,主要以消化不良癥狀多見,疾病癥狀對患者日常生活質量造成一定影響。在治療中,目前單純應用西醫或單純應用中醫治療慢性胃炎療效一般[3],本文納入我院于2018 年1 月—2019 年12 月間收治的116 例慢性胃炎患者作研究樣本,分析中西醫結合治療效果,現報道如下。
時間:2018 年1 月—2019 年12 月間;分組:觀察組與對照組各58 例,觀察組中男性33 例、女性25 例,年齡范圍在22~68 歲,平均為(46.3±8.1)歲,中醫辨證分型:肝胃不和型29 例、氣滯血瘀型17 例、脾胃濕熱型12 例;病程時間在1 ~4年,平均為(2.3±0.7)年。對照組中男性31 例、女性27 例,年齡范圍在23 ~67 歲,平均為(47.0±8.0)歲,中醫辨證分型:肝胃不和型30 例、氣滯血瘀型15 例、脾胃濕熱型13 例;病程時間在1 ~4 年,平均為(2.7±0.5)年。兩組基線資料對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觀察組采取中西醫治療,基本方(山藥、山楂、蒲公英各30g、黨參20g、半夏、玉竹、炒枳殼各15g、茯苓12g、陳皮10g、甘草6g),肝胃不和型患者加柴胡10g、郁金12g、佛手15g;氣滯血瘀型患者加莪術10g、延胡索15g、紅花6g;脾胃濕熱型患者加炒黨參30g、炒白扁豆20g、炒白術15g。西醫治療方法同對照組。
對照組采取西醫治療,甲硝唑250mg,每日3 次,奧美拉唑20mg,每日2 次,連續治療2 周。
評價兩組療效[4],觀察項目包括治愈:癥狀消失、胃鏡復查結果顯示炎癥消失、慢性炎癥好轉、胃酸分泌情況恢復正常、無膽汁反流表現。顯效:癥狀基本消失、胃鏡復查結果顯示黏膜處急性炎癥基本消失、胃鏡檢查結果顯示腺體萎縮恢復減輕>2 個級度。有效:癥狀明顯減輕,胃鏡復查結果顯示炎癥范圍縮小1/2 以上,程度減輕1 個級度以上。無效:未達上述標準。記錄兩組惡心嘔吐、腹部疼痛、噯氣、反酸癥狀消失時間;評估兩組癥狀評分,評分標準:正常:0 分;輕度異常:1 分;中度:2 分;重度:3 分。
觀察組患者治療總顯效率86.21%,高于對照組的67.24%,P<0.05;見表1。
觀察組惡心嘔吐、腹部疼痛、噯氣、反酸癥狀消失時間均短于對照組,P<0.05。見表2。
表2 比較兩組病情恢復時間(±s,d)

表2 比較兩組病情恢復時間(±s,d)
反酸消失時間觀察組 58 5.16±1.08 8.30±1.05 7.55±1.07 6.16±1.02對照組 58 9.08±2.31 12.73±2.09 10.64±2.03 9.85±1.41 t 11.707 14.424 10.255 16.148 P 0.001 0.001 0.001 0.001組別 例數 惡心嘔吐消失時間腹部疼痛消失時間噯氣消失時間
治療后觀察組患者胃痛、腹脹、噯氣癥狀評分均低于對照組,P<0.05。見表3。
表3 比較兩組癥狀評分(±s,分)

表3 比較兩組癥狀評分(±s,分)
組別 例數 胃痛 腹脹 噯氣觀察組 58 0.70±0.10 0.84±0.15 0.67±0.10對照組 58 1.18±0.16 1.34±0.22 1.25±0.14 t 19.374 14.301 25.674 P 0.001 0.001 0.001
中醫學提出慢性胃炎屬于“腹脹”、“胃脘痛”等范疇,發病與多種因素關系密切,如過度勞倦、情志不暢、飲食不節、先天稟賦等,病機與胃陰不足、脾胃虛弱、胃失和降等,治療關鍵在于益氣、溫中、化瘀、活血等[5-6]。
慢性胃炎多伴隨一定程度的萎縮與化生,多可累及賁門,可同時伴有G 細胞喪失、胃泌素分泌量減少,直接累及胃體,同時喪失泌酸腺,影響胃酸、內源性因子、胃蛋白酶分泌量,目前臨床尚未明確慢性胃炎的病因與病機,可能與長期飲食不當、過度吸煙、部分藥物等有關[7-8],文章研究結果表明觀察組患者治療總顯效率86.21%,高于對照組67.24%,P<0.05;觀察組惡心嘔吐、腹部疼痛、噯氣、反酸癥狀消失時間均短于對照組,P<0.05。治療后觀察組患者胃痛、腹脹、噯氣癥狀評分均低于對照組,P<0.05;分析原因發現,組方中的山藥可發揮補脾、改善胃虧損、治療氣虛;山楂功效包括健脾、開胃、化瘀、消食;蒲公英功效包括清熱解毒、利尿、散結;黨參主要功效包括補中益氣、生津、健脾、養血;半夏主要功效為止嘔、降逆、化痰、降逆;玉竹功效為養陰、潤燥、止渴、生津;炒枳殼主要功效為理氣、消脹、化積;茯苓主要功效為利水、健脾;陳皮的功效包括健脾、化痰、理氣;諸藥合用可有效發揮健脾、益氣、化瘀、活血的效果[9-10]。結果顯示中藥治療可保護胃黏膜,降低幽門螺旋桿菌,中和胃酸,結合中藥治療可更好的發揮兩者的治療優勢。綜上所述,慢性胃炎采取中西醫結合治療效果樂觀,可有效促進癥狀恢復。
評估與展望:近十多年來,隨著我國現代醫學對慢性胃炎理論認識的不斷深入,我國各大醫院的中醫學者經過長年治療經驗積累、不懈努力之下做了大量的臨床觀察與實驗,逐漸針對慢性胃炎疾病的辯證治療方面總結出一定的規律,為探索多種常見證型的病理生理學基礎提供了一定的規律,中醫治療慢性胃炎疾病方面突破了傳統認為胃黏膜腺體萎縮、重度腸化生、不典型增生不可逆轉的束縛,而目前臨床治療慢性胃炎多主張采取中醫治療,認為相較于西醫治療,中醫治療療效更加可靠、對消退病理形態方面優勢更大,充分顯示了中醫治療慢性胃炎的優越性[11]。當前中醫研究慢性胃炎尚處于起步階段,不少臨床資料仍然局限于臨床觀察,今后臨床研究應進行更加深入的研究,因為慢性胃炎疾病病因復雜、可能與多種因素共同作用導致發病、病情反復發作、遷延不愈、進行性發展、癌變風險等特點關系密切,因此中醫對待慢性胃炎治療方面首先應在病因病機方面需將中醫傳統理念與現代醫學的新進展相結合,如胃黏膜的平衡學說和幽門螺旋桿菌致病學說聯系起來,其次需重視中醫辨證方面,總結辨證規律,遵循真正提高療效的治療原則,尋找經濟簡便的方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