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菊紅
(西安交通大學第一附屬醫院長安區醫院 陜西 西安 710100)
糖尿病是一種高發性疾病,主要以中老年群體為主。糖尿病由人體代謝功能紊亂引起,進而引發腎小球硬化,使尿蛋白含量出現異常[1-2]。除此以外,由于糖尿病腎病患者代謝紊亂嚴重,將引發嚴重腎臟問題,威脅患者的生命健康[3-4]。因此,及早發現糖尿病腎病對于患者的防范和治療大有裨益,在臨床治療中顯示糖尿病腎病的早期診斷將對治療效果具有重要影響。鑒于此,論證糖尿病腎病診斷中血常規指標的應用,將對臨床實踐提供指導意義,現報告如下。
選取2019 年1 月—10 月本院60 例經臨床確診的早期糖尿病腎病患者為分析對象,將其劃歸為觀察組,另以60 例同期治愈患者為參照對象,并將其劃歸為對照組。參照WTO 相關診斷標準,并依據Mogensen DN 分期診斷,所有參與觀察者符合研究要求。納入標準:經醫院許可,研究對象均簽訂書面同意書。排除標準:排除高血壓及合并心肺疾病患者。臨床資料顯示,參與觀察的患者中,男性72 例,女性48 例,年齡52 ~80 歲,平均為(65.21±8.94)歲。經兩組一般資料對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空腹狀態下,采集糖尿病腎病患者EDTA-K2 抗凝靜脈血2ml,立即顛倒混勻至少8 次,防止血液凝固,混合均勻后上機檢驗。血常規檢測中,主要包括P L T、RBC、WBC、HCT、Hb、MCHC、MCV 等指標,使用邁瑞BC-6800 全自動血球儀實施檢測。
結合研究及觀察要點,對受檢者進行多項指標比較,比較兩組PLT(血小板)、RBC(紅細胞)、WBC(白細胞)、HCT(紅細胞比容)、Hb(血紅蛋白)、MCHC(平均紅細胞血紅蛋白濃度)、MCV(平均紅細胞體積)等。
以SPSS22.0 統計軟件處理數據,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表示,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用χ2檢驗,若P<0.05 則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通過血常規檢測結果發現,60 例早期糖尿病患者的血常規各項指標均低于60 例已治愈患者,組間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詳見表1。
表1 兩組受檢者血常規檢驗結果比較(±s)

表1 兩組受檢者血常規檢驗結果比較(±s)
組別 例數 PLT(×109/L) RBC(×1012/L) WBC(×109/L) HCT Hb(g/L) MCHC(g/L) MCV(fL)觀察組 60 180.53±42.62 3.86±0.88 5.53±1.23 0.37±0.02 121.66±22.23 324.05±13.56 87.15±3.51對照組 60 197.55±41.21 4.28±0.54 6.67±1.55 0.52±0.05 133.52±23.56 339.57±16.47 92.41±3.64 t 2.001 2.160 5.491 4.237 3.358 4.209 4.237 P<0.05 <0.05 <0.05 <0.05 <0.05 <0.05 <0.05
糖尿病腎病屬于臨床常見慢性疾病,由人體代謝功能異常所引發,一般表現為蛋白尿和慢性高血糖[5]。伴隨病情的逐步蔓延,將導致全身微血管異常,嚴重影響腎臟的功能,使腎病病情快速發展,甚至出現血液細胞和蛋白丟失情況,引發患者貧血、低蛋白、水腫等癥狀,因而分析血常規指標將對疾病早鑒別與診斷發揮作用[6]。
本研究中,利用對兩組糖尿病腎病未康復及已康復患者之間的比較,經檢測顯示,其各項指標檢測結果均存在差異,60例早期患者的各項指標顯著低于60 例治愈者,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同時,證實血常規檢測結果對于早期糖尿病腎病的鑒別和診斷具有積極意義,其表現為血常規指標改變,其檢測結果顯著低于正常范圍,因此通過對血常規指標的分析與比較,可對糖尿病腎病發揮重要的提示作用,以提升診斷精度。
綜上所述,血常規在糖尿病腎病鑒別和診斷中作用顯著,可作為臨床診斷的可靠依據,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糖尿病腎病的診斷效率,有益于糖尿病腎病患者的早期預防及治療,具有重要的臨床應用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