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建斌
(如東縣人民醫院心血管內科 江蘇 南通 226400)
急性心肌梗死(AMI)是心血管內科常見疾病,主要因冠狀動脈粥樣引起,此病急驟,且患者容易并發心力衰竭,休克,心律失常等多種并發癥,具有較差的預后[1-2]。臨床常見的誘因有激動、過度勞累、寒冷刺激、暴飲暴食等,對于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而言,尤其右冠狀動脈病變易并發緩慢性心律失常,若不及時給予針對性治療,將加重患者病情。疏通梗死血管是急性心肌梗死并發心律失常的主要治療原則。本文回顧性分析本院自2014 年6 月—2019 年12 月收治的60 例急性心肌梗死并發緩慢性心律失?;颊叩呐R床資料,旨在探討心臟臨時起搏器植入術與經皮冠狀動脈介入(PCI)聯合治療的臨床效果。
回顧性分析本院自2014 年6 月—2019 年12 月收治的60 例急性心肌梗死并發緩慢性心律失?;颊叩呐R床資料,納入標準:(1)所有患者經心電圖、臨床癥狀、肌鈣蛋白及心肌酶的化驗等確診;(2)發病時間小于12h;(3)簽署知情同意書,臨床資料完整。排除標準:(1)嚴重心肝腎功能性疾病者;(2)腦損傷及腦出血者;(3)近期接受心肺復蘇治療者;(4)近期有大手術者;(5)合并凝血功能障礙或者血小板減少癥者;(6)精神疾病者;(7)臨床資料不完整者。根據治療方法的不同分為兩組。對照組中男16 例,女14 例,年齡49 ~69 歲,平均(58.78±4.34)歲;研究組中男17 例,女13 例,年齡49 ~68 歲,平均(58.45±4.64)歲。兩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兩組均采用阿托品、阿司匹林、氯毗格雷等藥物常規治療。對照組:給予PCI 治療,采用Seldinger 法對患者右側橈動脈穿刺,置入鞘管;經鞘管注入100U/kg 的肝素,導引導絲通過病變后常規行球囊血管擴張術開通血管,必要時行血栓抽吸和支架植入術。術后4h,將動脈鞘管拔除。
研究組:在對照組基礎之上聯用心臟臨時起搏器植入術,采用Seldinger 法對患者左側鎖骨下靜脈進行穿刺,并置入外鞘管;沿著鞘管置入臨時起搏電極,并將臨時起搏電極送往患者心室心尖部。連接臨時起搏器,頻率每分鐘60 ~70 次,電壓為6 ~7V。
(1)比較兩組治療前后的左室射血分數(LVEF)、左室舒張末徑(LVEDD)、左心室收縮末期內徑(LVEDS)、腦鈉肽(BNP)、心輸出量(CO)、肌紅蛋白(Mb)、肌鈣蛋白I(cTnI);(2)對比兩組心血管事件發生率,包括心絞痛,急性心力衰竭,再住院。
采用SPSS16.0 統計學軟件,計數資料用(n,%)和計量資料用(±s)表示,分別行卡方和t檢驗,P<0.05 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治療前,兩組LVEF、LVEDD、LVEDS、CO 對比差異不顯著(P>0.05);治療后,研究組各指標改善程度優于對照組(P<0.05),見表1。
治療前,兩組患者BNP、Mb、cTnI 水平對比無顯著差異(P>0.05);治療后,研究組指標改善程度優于對照組(P<0.05),見表2。
表1 兩組治療前后LVEF、LVEDD、LVEDS、CO 對比(±s)

表1 兩組治療前后LVEF、LVEDD、LVEDS、CO 對比(±s)
組別 例數 LVEF(%) LVEDD(mm) LVEDS(mm) CO(L·min)治療前 治療后 治療前 治療后 治療前 治療后 治療前 治療后對照組 30 36.18±2.09 44.67±3.15 59.62±4.78 55.22±3.16 47.55±3.48 45.12±2.23 3.46±1.01 3.98±1.13研究組 30 36.23±2.15 53.76±3.59 59.89±4.51 50.12±2.91 47.89±3.94 41.28±2.34 3.48±1.03 4.81±1.87 t 值 0.091 10.425 0.225 6.503 0.354 6.507 0.076 2.081 P 值 0.928 <0.001 0.823 <0.001 0.725 <0.001 0.940 0.042
表2 兩組治療前后BNP、Mb、cTnI 水平對比(±s)

表2 兩組治療前后BNP、Mb、cTnI 水平對比(±s)
組別 例數 BNP(pg/ml) Mb(ng/ml) cTnI(μg/ml)治療前 治療后 治療前 治療后 治療前 治療后對照組 30 578.67±34.19 328.58±21.67 112.59±41.26 89.11±31.90 7.29±1.12 5.02±1.13研究組 30 579.56±31.90 155.59±20.82 112.63±40.14 53.45±19.21 7.31±1.11 3.22±1.19 t 值 0.104 31.530 0.004 5.245 0.069 6.008 P 值 0.918 <0.001 0.997 <0.001 0.945 <0.001
與對照組相比,研究組患者心血管不良事件總發生率較低,差異顯著(P<0.05),見表3。

表3 兩組心血管不良事件總發生率對比(例)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多發生在動脈粥樣硬化的基礎之上,由于多種誘因導致冠狀動脈粥樣斑塊破裂,而血液中的血小板在破裂的斑塊表面聚集,最終形成血栓,阻塞冠狀動脈管腔,導致心肌缺血壞死,血流動力學發生改變。臨床常見的誘因有激動、過度勞累、寒冷刺激、暴飲暴食等,對于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而言,尤其右冠狀動脈病變易并發緩慢性心律失常,若不及時給予針對性治療,將加重患者病情[3-5]。當前,臨床常采用經皮冠狀動脈介入術治療,可再通被血栓堵塞的冠脈,恢復血流,減小患者心肌梗死面積,但由于急性心肌梗死并發緩慢心律失常者的血流動力學發生改變,若單純采用PCI 術可能不能有效恢復冠狀動脈血流,從而增加患者病死率。同時會引發多種不利于患者機體健康的并發癥,所以安全且有效的臨促和那個治療方案的制定對患者期望治療效果的滿足是非常關鍵的。而聯用心臟臨時起搏器植入術治療,由于臨時心臟起搏器提高心率,增加心臟有效搏出量,改善冠狀動脈灌注與血流動力學,從而降低心血管事件發生率[6-7]。本次數據顯示,治療后研究組患者LVEF、LVEDD、LVEDS、CO、BNP、Mb、cTnI 各指標水平改善程度優于對照組,且心血管不良事件發生率較低,表明PCI 和心臟臨時起搏器植入術聯合應用的有效性。
綜上所述,PCI 和心臟臨時起搏器植入術聯合治療急性心肌梗死并發緩慢性心律失常可取得顯著效果,能夠改善患者心肌功能與降低心肌損傷,降低心血管事件的發生幾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