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國英 徐云 王愛民
(蘇州市吳中人民醫院功能科 江蘇 蘇州 215128)
腦梗死是顱腦內部血流突然中斷后導致的腦組織壞死,在臨床上又稱之為急性缺血性腦卒中,并伴隨著神經元、星形膠質細胞等的損傷,是導致患者出現殘疾、死亡的嚴重心腦血管疾病之一[1]。該病具有起病急促、病情進展快且預后差等特點,正確早期的診斷對于改善患者預后意義重大。隨著影像學技術的不斷發展,超聲診斷的簡便、快速、準確、應用范圍廣等特點使得其廣泛應用于各類疾病的診斷。經顱多普勒超聲是超聲診斷的一種具體形式,可針對患者的顱內血管病變進行準確的診斷評估[2]。本研究旨在探討經顱多普勒超聲對腦梗死患者腦血流參數的評估及臨床意義,現報道如下。
以2018 年3 月—2020 年3 月期間我院收治的腦梗死患者63 例為研究對象納入觀察組,納入標準:①患者經頭顱CT、MRI等檢查手段診斷確診為腦梗死,符合腦梗死治療指南中的相關診斷標準;②患者年齡40 ~75 歲;③患者家屬知情本研究,并簽署書面協議書。排除標準:①患者并發其他心腦血管疾病;②既往有顱內腫瘤、腦出血病史的患者;③血管畸形患者;④嚴重肝腎功能不全或衰竭的患者;⑤依從性差或不能配合檢查過程實施的患者。其中男性35 例、女性28 例,年齡40 ~75 歲,平均年齡(56.28±16.23)歲,根據患者的美國國立衛生院卒中量表(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 Stroke Scale,NIHSS)評分[3]分為輕度組20例(NIHSS評分≤5分)、中度組26例(NIHSS評分6 ~20 分)和重度組17 例(NIIHSS 評分≥21 分)。另選同期在我院進行健康體檢的健康者50 例為對照組,經健康檢查各項生命體征指標均正常,無顱內病變史,其中男性26 例、女性24 例,年齡41 ~75 歲,平均年齡(56.31±15.27)歲,觀察組與對照組性別、年齡基礎資料對比無顯著差異(P>0.05)。本研究方案經醫院倫理學委員會批準。
表1 觀察組與對照組腦血流參數對比(±s)

表1 觀察組與對照組腦血流參數對比(±s)
組別 例數 大腦前動脈 大腦中動脈 大腦后動脈Vm(cm/s) PI Vm(cm/s) PI Vm(cm/s) PI觀察組 63 51.09±7.12 1.09±0.25 62.36±7.94 1.12±0.31 32.76±4.97 1.04±0.22對照組 50 58.98±6.01 0.85±0.27 71.37±5.94 0.89±0.25 39.09±5.11 0.81±0.26 t 值 6.260 4.892 6.675 4.260 6.641 5.092 P 值 0.000 0.000 0.000 0.000 0.000 0.000
表2 不同病情患者腦血流參數對比(±s)

表2 不同病情患者腦血流參數對比(±s)
注:與輕度組相比,aP <0.05;與中度組相比,bP <0.05。
組別 例數 大腦前動脈 大腦中動脈 大腦后動脈Vm(cm/s) PI Vm(cm/s) PI Vm(cm/s) PI輕度組 20 54.09±3.12 0.93±0.21 67.87±4.72 0.96±0.16 35.71±4.11 0.90±0.19中度組 26 51.02±3.26a 1.07±0.22a 62.09±4.18a 1.09±0.20a 31.65±4.02a 1.08±0.21a重度組 17 47.17±3.18ab 1.16±0.23ab 58.12±5.03ab 1.19±0.21ab 28.24±4.19ab 1.17±0.22ab F 值 6.665 3.178 6.076 3.778 5.461 4.007 P 值 0.000 0.003 0.000 0.001 0.000 0.000
所有受檢者入院后,采用EK-100B 型經顱多普勒超聲診斷儀(江蘇佳華醫療器械科技有限公司)進行經顱超聲檢查,在安靜狀態下取平臥位進行檢查,高頻超聲探頭頻率為4MHz,經顳窗、枕窗常規檢測兩側大腦中動脈、前動脈、后動脈。然后取右側臥位,檢測雙椎動脈、基底動脈。超聲檢查過程中記錄受檢者的各部位的腦血流參數包括平均血流速度(mean blood flow velocity,Vm)、脈動指數(pulsatility Index,PI),所有受檢者的超聲檢查均有同一位經驗豐富的醫師完成。
對觀察組、對照組的大腦前動脈、中動脈、后動脈的血流參數Vm、PI 水平進行統計對比。對輕度組、中度組、重度組的腦血流參數Vm、PI 進行統計對比,探討不同病情腦梗死患者的腦血流參數的差異性。
觀察組患者的大腦前、中、后動脈的Vm 低于對照組,PI 則高于對照組(P<0.05),見表1。
重度組的Vm 低于中度組及輕度組,且中度組的Vm 低于輕度組(P<0.05);重度組的PI 高于中度組及輕度組,且中度組的PI 高于輕度組(P<0.05),見表2。
腦梗死的發病機制較為復雜,目前主流的觀點認為其形成過程為頸動脈粥樣硬化斑塊的形成以及腦內血栓栓塞性物質的出現,導致腦內動脈血管的堵塞或嚴重狹窄,致使患者的腦內組織出現缺血缺氧等,進而誘發患者腦組織出現缺血壞死,引發一系列的臨床癥狀[4]。近年來腦梗死的發病率呈現逐年升高的趨勢,且患者的發病年齡多集中于中老年,患者的診治需求進一步提高。根據腦梗死的發病機制,腦梗死的診斷與治療關鍵在于減少或消除頸動脈粥樣硬化斑塊以及腦內血栓栓塞性物質[5]。因此,全面掌握患者的顱內動脈血流情況對于腦梗死的診斷和治療有著重要意義。經顱多普勒超聲診斷是用超聲多普勒效應來檢測顱內腦底主要動脈的血流動力學及血流生理參數的一項無創性的腦血管疾病檢查方法,能夠靈敏的反映患者的顱內血管功能狀態[6]。在本研究中,腦梗死患者經顱多普勒超聲診斷,并與健康對照組對比,結果為觀察組的大腦前、中、后動脈的Vm 低于對照組,PI 則高于對照組。表明腦梗死患者與健康對照組間的腦血流參數存在明顯差異,腦梗死患者的血流速度降低,阻力指數增加。在不同病情程度腦梗死患者的腦血流參數比較中,隨著患者的病情加重,其Vm水平進一步降低,PI進一步升高,表明經顱多普勒超聲診斷能夠反映不同病情腦梗死患者的腦血流參數間的差異性。表明經顱多普勒超聲診斷通過檢測顱內動脈血流速度、方向、頻譜及音頻等,能較準確地反應腦動脈狹窄、痙攣及梗死等病理狀態,可為腦梗死的診斷和病情評估提供較可靠的參考。
綜上所述,腦梗死患者大腦前、中、后動脈中血流呈現異常狀態,并隨患者的病情程度加重而規律變化,經顱多普勒超聲診斷可以準確的反映腦梗死患者腦血流參數,為腦梗死患者的診療活動提供參考,有一定的臨床應用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