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娟娟
(慶陽市中醫醫院腫瘤科 甘肅 慶陽 745000)
老年人是冠心病的主要發病群體,隨著我國老齡化人口的不斷增多,臨床冠心病的發病率和死亡率也逐漸升高。本病缺乏特效治療手段,主要依靠藥物治療和日常防護,因此,護理干預顯得尤為重要。現代臨床護理的要求已不僅僅局限于病情的護理,對生理、心理、社會等護理層面均有較高要求,從住院到出院提供一體化的護理服務,以滿足患者的身心需求,提高護理質量[1]。無縫隙護理干預屬于新型護理模式之一,根據老年冠心病患者的身心特點,制定詳細、全面、連貫的護理計劃,提高緊急情況的預防及處理能力,對每個護理環節均進行細化、責任到人,從而杜絕護理漏洞,提升整體護理服務質量[2]。本研究進一步分析老年冠心病病人實施無縫隙護理干預后心絞痛發作情況、預后效果以及對生存質量,現具體匯報如下。
將2019 年1 月—2020 年1 月在我院老年病科治療的92 例老年冠心病患者按護理方法進行分組。所有患者均經心電圖、心超、冠脈造影等檢查確診為冠心病,年齡≥60 歲,有典型的心絞痛癥狀,但無冠脈堵塞、主動脈瓣重度狹窄或關閉不全等,靜息心電圖有缺血性ST-T 段表現;排除貧血、心律失常、惡性高血壓、COPD、自主神經功能紊亂、其他嚴重心臟疾病等;對比兩組的一般資料(P>0.05),有可比性。見表1。
表1 兩組的一般資料比較(n,±s)

表1 兩組的一般資料比較(n,±s)
心功能分級(例)Ⅱ級 Ⅲ級 Ⅳ級觀察組 46 25/21 71.4±6.8 7.2±3.1 22 16 8對照組 46 26/20 71.8±6.5 7.4±3.5 21 15 10 t/[χ2] [0.649] 0.331 0.267 [0.742] [0.814] [0.979]P>0.05 >0.05 >0.05 >0.05 >0.05 >0.05組別 例數 男/女(例)年齡(images/BZ_42_916_2822_931_2858.png±s,歲)病程(images/BZ_42_916_2822_931_2858.png±s,年)
對照組實施常規護理,遵醫囑用藥、基礎護理、生命體征監護、日常生活指導等。觀察組實施無縫隙護理干預:①成立無縫隙護理小組。由護士長任組長,組員由老、中、青三個年齡段的護理人員組成,組員中1 名為主管護師,3 名為責任護士,共同成立無縫隙護理小組。每個組員管理1 ~3 例患者,制定無縫隙護理方案[3];②無縫隙排班。所有護理人員均實行8h 工作制,三班倒班,確保全天24h 都有護理人員監控患者病情;小組長提前1 周進行排班,在護理高峰增加護理人員,周末、節假日可適當減少護理人員,確保護理資源的合理分配,并留有充足的時間調整排班,保證護理工作的連續性及安全性[4];③無縫隙專科護理。患者入院后綜合評估患者病情,包括疾病情況、疾病認知、生活習慣、心理狀態、健康需求等,根據無縫隙護理方案進行個體化調整,在重視基礎護理的基礎上,密切觀察患者病情變化,做好生命體征監測,積極預防并發癥[5]。進行個體化健康宣教,用通俗易懂的語言講解疾病知識及治療要點,指導患者定時定量服藥,告知患者改善飲食、穩定心理狀態、適度運動的重要性,指導患者處理緊急情況,講解形式不一,可不斷反復的講解,提高患者的記憶力,重視自身病情的治療。加強心理疏導和生活指導,調整患者心態,培養患者積極樂觀的態度,保持愉悅的心情,要求患者規律作息,增加纖維素攝入量,不得用力大便,以防增加氧耗,誘發心絞痛[6]。
表2 兩組護理后SAQ 評分比較(分,±s)

表2 兩組護理后SAQ 評分比較(分,±s)
組別 例數 軀體活動受限程度 心絞痛發作情況 心絞痛穩定狀態 疾病認知程度 治療滿意程度觀察組 46 81.33±4.92 93.24±5.78 89.41±6.15 74.56±3.10 86.54±5.68對照組 46 63.75±3.21 79.49±5.83 77.12±4.06 59.37±2.85 71.62±3.79 t 5.648 5.734 5.261 5.497 5.835 P<0.05 <0.05 <0.05 <0.05 <0.05
采用西雅圖心絞痛量表(SAQ)評估心絞痛情況,共分為軀體活動受限程度、心絞痛發作情況、心絞痛穩定狀態、疾病認知程度、治療滿意程度等5 個維度,得分越高身體情況越好;觀察有無再次心絞痛、急性心肌梗死、心力衰竭、猝死等不良預后發生率;采用SF-36 評分評估護理后生存質量,包括生理功能、生命活力、總體健康、社會功能等,得分越高則生存質量越好。
應用SPSS23.0 統計學軟件,計數資料用率(%)表示,用χ2檢驗,計量資料用均數±標準差(±s)表示,用t檢驗,P<0.05 為有統計學意義。
觀察組護理后軀體活動受限程度、心絞痛發作情況、心絞痛穩定狀態、疾病認知程度、治療滿意程度等心絞痛SAQ 量表評分顯著高于對照組(P<0.05)。見表2。
觀察組再次心絞痛、急性心肌梗死、心力衰竭、猝死等不良預后發生率為21.74%顯著低于對照組的41.30%(P<0.05)。見表3。

表3 兩組不良預后發生率比較(例)
觀察組生理功能、生命活力、總體健康、社會功能等SF-36評分顯著高于對照組(P<0.05)。見表4。
表4 兩組護理后SF-36 評分比較(分,±s)

表4 兩組護理后SF-36 評分比較(分,±s)
組別 例數 生理功能 生命活力 總體健康 社會功能觀察組 46 88.32±4.73 89.26±4.69 79.38±4.57 81.43±4.82對照組 46 74.76±4.85 77.34±4.27 62.97±4.51 68.64±3.89 t 5.783 5.296 5.992 5.914 P<0.05 <0.05 <0.05 <0.05
冠心病的病理基礎是冠狀動脈粥樣硬化,導致冠脈管腔狹窄,局部心肌缺血缺氧,引發心絞痛。老年人中冠心病的發病率較高,已成為老年人死亡的首要病因。因此,臨床對冠心病的防治極為重視,在積極用藥控制的同時,還運用多種護理手段,以期抑制病情進展、改善患者預后。
臨床護理是主要的輔助治療手段,對幫助患者改善癥狀、維持健康有重要臨床意義。以往護理偏重于病情護理,無法兼顧患者的個體化需求、心理狀態等,導致護理的針對性、全面性較為欠缺,整體護理效果不能令人滿意[7]。無縫隙護理干預是一種新型護理模式,以患者的需求和滿意度為護理出發點,尋找日常護理中存在的問題及缺陷,改進護理方法,制定針對性的護理措施,修補護理縫隙,或從根本上改革護理方式,從而為患者在住院過程中提供完整、細致、全面、針對性強的護理服務[8]。無縫隙護理干預以科學管理為基礎,遵循優質護理理念,在護理過程中既體現高超的護理技術,又體現人性化和個性化的特點。本研究從組間無縫隙護理小組開始,將護理資源優化配置,根據護理高峰和低峰的工作特點,確保各個時間均有足夠的護理人員進行護理服務,體現了人性化排班,增強了護理責任心,從而有效避免了護理疏漏,不斷縮小護理縫隙,有助于提升整體護理質量[9]。在具體的縫隙護理中,根據老年患者合并基礎疾病多、身體機能較差、疾病認知較低等情況,個體化進行健康宣教,運用多種形式,深入淺出的講解疾病知識,指導合理膳食,改善心理狀態,保持良好生活習慣,從而有助于患者病情的穩定和緩解,減少不良預后發生率,促進患者的康復[10]。
綜上所述,老年冠心病病人實施無縫隙護理干預效果確切,明顯降低了心絞痛發生情況,減少了不良預后,提升了生存質量,值得在臨床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