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哲
(1 山東大學護理學院 山東 濟南 250000)
(2 山東第一醫科大學附屬省立醫院重癥醫學一科 山東 濟南 250000)
重癥監護病房是急危重癥患者監護救治的重要科室,醫療護理技術及相關醫療設備較為先進。如何提高重癥監護室護理質量,以簡便的方式合理利用重癥監護室人力資源,仍是醫學學者的研究課題。在我國,重癥監護室發展時間不長,大部分重癥監護室病房的護理管理制度不完善,導致危重患者得不到高質量的護理服務。在這種形式下,重癥監護室迫切需要一套完善、科學的護理管理體系。新的規范化護理管理制度在護理管理上強調“以人為本”,讓重癥監護室的護理工作有章可循,為危重患者提供高效優質的護理服務,幫助危重患者盡快轉到普通病房[1-2]。為進一步落實重癥監護室危重患者規范化護理質量管理新模式的效果,本研究將我院80 例重癥監護室患者,雙盲隨機法分二組。對照組給予常規護理質量管理模式,實驗組實施新型規范化護理質量管理模式,探析了重癥監護室患者應用新型規范化護理質量管理模式的效果,報道如下。
將我院2019 年1 月—2020 年1 月80 例重癥監護室患者作為研究對象,采用雙盲隨機法分為兩組,每組40 例。
其中實驗組年齡21 ~76 歲,平均(45.21±2.21)歲,男28:女12。對照組年齡21 ~80 歲,平均(45.34±2.55)歲,男29:女11。兩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不顯著(P>0.05)。本研究經倫理批準。
對照組給予常規護理質量管理模式,實驗組實施新型規范化護理質量管理模式。(1)建立健全護理管理制度,在全面分析重癥監護室護理管理和護理形勢的基礎上,加強對薄弱環節的護理管理和監督,使護士按照護理管理制度中的相關要求,為患者實施規范、優質的護理措施。此外,加強護理管理培訓,不斷提高護理技能和服務意識,讓護士全心全意為危重患者服務,提高護理質量;(2)建立健全新型規范化護理質量管理,全面分析醫院重癥監護室科室質量管理現狀,優化臨床監測工作,完善醫院重癥監護室科室各項管理規范、規章制度、考核標準等管理措施;危重患者入院流程基本為:病房到手術室再到重癥監護室,病情穩定后轉普通病房。這三次轉診后,無形中增加了患者的安全問題。完善重癥監護室危重患者轉診標準和工作流程。在重癥監護室危重患者轉院評估表中,詳細記錄重癥監護室危重患者交接過程中的血液循環、血氣分析和皮膚狀況,以及重癥監護室危重患者使用的特殊藥物和心理狀況。轉運期間,監護醫生需要攜帶急救物品(操作方便、簡單便攜等),以及時應對移交工程中的突發事件;(3)加強護理風險、無菌技術和探訪管理,要求護士對重癥監護室病房進行嚴格規范的消毒,為患者提供干凈安靜的環境,為重癥監護室患者提供安全的住院環境[1]。危重患者的病房應盡量靠近護士站和搶救室。針對重癥監護室危重患者的病理需求,采取具體措施。例如,為高危壓瘡患者提供減壓貼片和氣墊床,以降低壓瘡的發生率。對于老年患者或危重患者,從床上摔下來、燙傷等。重癥監護室科室護理人員應注意盡量避免意外傷害給患者造成的二次傷害。此外,重癥監護室科室應定期檢查和維護護理設備[2];(4)強化重癥監護室科室護士安全用藥意識,每月選擇一定時間開展數次安全用藥主題講座,總結重癥監護室科危重患者臨床治療過程中用藥存在的問題,梳理重癥監護室危重患者常用藥物、療效、用量及注意事項,進行詳細總結講解,從而提高重癥監護室科室護士的安全用藥意識;(5)重癥監護室危重患者容易感染,必須避免醫護人員傳播細菌造成的醫院感染,給重癥監護室危重患者帶來更多傷害,并要求重癥監護室科室醫護人員注意自身的衛生消毒,尤其是對手的衛生措施,這是有效控制醫院感染的重要環節。同時,醫院要重視加強重癥監護室科室乃至全院的環境管理、消毒管理和無菌技術管理。同時,結合醫院特點,完善重癥監護室探視制度,提高重癥監護室護理人員作為危重患者的健康意識;(6)加強心理護理,重癥監護室危重患者大多會有恐懼、焦慮等不良情緒。因此,護士應關注患者的心理狀態,對患者進行心理護理,安慰患者,緩解患者的不良情緒,提高患者的治療護理依從性。
比較兩組護理前后負面情緒HAMA 以及HAMD 量表評分值(0~50 分,越低越好)、生存質量SF-36 量表評分值(0 ~100 分,越高越好)、護理質量評分(0 ~100 分,越高越好)、患者留置管道的時間、轉普通病房的時間、醫源性損傷以及非計劃拔管的出現率[3]。
采用SPSS23.0 軟件處理,計數資料用率(%)表示,采用χ2檢驗;計量資料用(±s)表示,采用t檢驗,P<0.05 表示差異有意義。
護理前兩組負面情緒HAMA 以及HAMD 量表評分值、生存質量SF-36 量表評分值比較(P>0.05),護理后兩組均顯著改善,而其中實驗組負面情緒HAMA 以及HAMD 量表評分值低于對照組,生存質量SF-36 量表評分值高于對照組(P<0.05)。見表1。
表1 護理前后負面情緒HAMA 以及HAMD 量表評分值、生存質量SF-36 量表評分值比較(±s,分)

表1 護理前后負面情緒HAMA 以及HAMD 量表評分值、生存質量SF-36 量表評分值比較(±s,分)
注:#表示和護理前比較,P <0.05;*表示和對照組護理后比較,P <0.05。
組別 時期 HAMA HAMD SF-36實驗組(40) 護理前 22.12±3.92 21.13±2.91 65.25±3.13護理后 5.51±1.02#* 6.56±1.21#* 95.19±4.35#*對照組(40) 護理前 22.15±3.91 21.23±2.78 65.67±3.18護理后 13.45±1.45# 12.51±1.25# 85.21±4.11#實驗組前后 t/P 6.521/0.000 9.213/0.000 7.245/0.000對照組前后 t/P 4.455/0.000 7.457/0.000 5.821/0.000兩組護理前 t/P 0.134/0.812 0.581/0.312 0.212/0.712兩組護理后 t/P 5.466/0.000 7.955/0.000 6.456/0.000
實驗組的護理質量評分比對照組高(t=7.921,P=0.000 <0.05)。實驗組的護理質量評分是(94.40±3.56)分,而對照組的護理質量評分是(80.21±2.25)分。
實驗組患者留置管道的時間、轉普通病房的時間均短于對照組,P<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留置管道的時間、轉普通病房的時間比較(±s,d)

表2 兩組患者留置管道的時間、轉普通病房的時間比較(±s,d)
組別 例數 留置管道時間 轉入普通病房時間對照組 40 12.40±2.17 13.41±3.57實驗組 40 7.24±1.41 9.56±2.61 t 6.635 7.145 P 0.000 0.000
實驗組醫源性損傷以及非計劃拔管各有1 例,占5.00%,而對照組醫源性損傷以及非計劃拔管各5 例,占25.0%。實驗組醫源性損傷以及非計劃拔管的出現率低于對照組(χ2=6.785,P=0.013 <0.05)。
直到20 世紀90 年代,重癥監護室[1]在中國的發展才步入正常軌道。由于我國重癥監護室發展時間短,尚不成熟,缺乏一套完善的護理管理體系,導致對危重患者的管理和監護缺乏臨床經驗[4]。因此,我國迫切需要制定一套系統、科學的重癥監護室臨床護理管理方法。新的規范化護理管理模式為臨床護理工作提供了更加系統、全面、規范的管理手段,充分強調了人的價值,使重癥監護室危重患者的臨床護理工作有章可循,有助于臨床醫生和護理人員加深對重癥監護室危重患者共性的認識,有利于提高護理管理服務質量。使重癥監護室危重患者得到更及時的救治,縮短重癥監護室危重患者轉到普通病房的時間[5-6]。
主要研究結果如下:(1)優化護理管理,與普通住院患者相比,IUC 危重患者需要多次轉運,無形中增加了護理難度和風險。因此,要制定完善規范的患者運送流程,制定重癥監護室專項評估表,做好轉運過程中的移交工作,做好應急轉運過程中的應急物資準備[7-8];(2)強化護士人文理念,加強護士培訓,培訓內容應包括危重患者護理技能、感染預防管理技能、應急處理能力、服務意識等,提高護士的責任感和護理技能;(3)加強對重癥監護室護理工作的觀察,動態觀察重癥監護室工作量和工作情況,根據患者數量和情況調整護理人員結構;(4)強化護士安全用藥意識,讓護士明確重癥監護室常用藥物的療效、用法、劑量和不良反應;(5)加強健康管理。在重癥監護室中,預防感染是極其重要的。許多重癥監護室感染是由護理人員和醫務人員的手衛生引起的。因此,有必要開展健康教育,使護士充分注意自身衛生[9-10]。此外,加強病房環境管理,讓相關消毒人員對重癥監護室進行規范消毒,為患者提供干凈無菌的病房環境。對重癥監護病房患者的護理,一定要有規范的程序和操作,確保提高患者的治療水平,防止事故的發生。規范化護理措施可在專業化基礎上延伸,科學化,可結合患者病情發展和治療要求開展臨床護理,能在短時間內有條不紊地解決突發事件。在開展急救護理時,既要給予患者生命體征的基本護理,又要穩定患者及其家屬的情緒[11-12]。而重癥監護室的患者病情嚴重,治療難度大,需要專科專家討論才能制定方案。開展護理工作必須為治療提供便利,發揮綜合治療效果,提高患者依從性,強化護理支持率,做到對患者負責[13-16]。
該研究的成果顯示實驗組負面情緒HAMA 以及HAMD 量表評分值低于對照組,生存質量SF-36 量表評分值高于對照組,護理質量評分高于對照組,患者留置管道的時間、轉普通病房的時間短于對照組,醫源性損傷以及非計劃拔管的出現率低于對照組,存在顯著差異(P<0.05)。
綜上,重癥監護室患者實施新型規范化護理質量管理模式效果確切,可縮短患者置管時間,減少不良事件的發生,并提高護理質量和患者的生存質量,改善患者的心理狀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