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婷
(泰州市第三人民醫院ICU 江蘇 泰州 225300)
重癥加強護理病房收治的多為高危患者,具有致殘率高、死亡率高等特征,可嚴重危害人類健康。特別是很多患者伴隨有營養不良,而ICU 診治可導致機體出現應激狀態與高代謝狀態,可使營養不良進一步加重,造成嚴重的預后[1-2]。營養支持可有效改善機體的營養狀況,提高機體的免疫力,降低術后并發癥的發生率。但是當前營養支持的方法比較多,主要可分為腸外、腸內營養兩大類,其中腸內營養更加符合機體體內的生理功能、簡便有效,而使用腸外營養能更好應用于腸功能嚴重障礙患者。同時很多患者需要面臨診治、經濟與家庭社會的壓力,多存在焦慮、抑郁、消極、非理智、恐懼等負面情緒[3]。目前,隨著“生物-心理-社會”醫學模式的不斷發展,人們對醫學服務的要求不斷提高,醫療服務在關注患者疾病狀況的情況下,也會重視其負性情緒[4]。本文探討與研究了ICU 腸內營養患者負性情緒與疾病控制的相關性,希望為ICU 患者的臨床管理提供參考。現報道如下。
選擇2018 年2 月—2020 年2 月在本院ICU 進行診治的46 例患者,本研究經我院倫理委員會批準;所有患者或家屬簽署知情同意書;年齡40 ~100 歲;調查期間無死亡情況;患者無原發性精神疾病。排除標準:因智力障礙、語言等多因素,使得患者不能完成或理解問卷;合并內分泌和代謝性疾病患者;孕婦或者哺乳期的女性患者;調查資料缺乏者。其中男28 例,女18 例;年齡最小51 歲,最大99 歲,平均年齡(60.19±4.10)歲;平均體重指數(21.09±1.48)kg/m2;平均收縮壓(132.19±10.47)mmHg;平均舒張壓(81.04±1.95)mmHg;平均空腹血糖(5.89±0.19)mmol/L。
所有患者都給予腸內營養支持,從患者的預置鼻空腸營養管中持續滴注百普力或康全力腸內營養混懸液(SP),流速逐漸增加(20 ~100ml/h),3 ~5h 內輸注完畢,1 次/d。腸內營養日均補氮量0.2g/(kg·d)(±5%)、非蛋白質熱量日均為105kJ/(kg·d)(±5%)。
采用抑郁自評量表(SDS)與焦慮評分選擇焦慮自評量表(SAS)評估兩組患者干預前后的焦慮、抑郁評分,分值越高,焦慮、抑郁情緒越重。
疾病控制調查量表包括接受、持續擔憂、社交、憤怒等4個維度23 個條目,評分越高表明患者疾病控制能力越高。
在調查之前對調查人員進行培訓,同時要求患者自愿匿名形式填寫,調查人員要在現場發放和回收,并解釋其填寫注意事項,一旦出現遺漏和空缺進行補充,確保數據錄入的準確性與完整性。
采用SPSS23.00 軟件,計數資料以(%)或頻數表示,采用χ2檢驗;計量數據用(±s)表示,采用t檢驗,采用Pearson相關分析法行相關性分析,P<0.05 表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46 例患者平均焦慮評分為(42.10±3.11)分,平均抑郁評分為(40.87±2.18)分。見表1。
表1 46 例ICU 腸內營養患者的負性情緒評分(±s,分)

表1 46 例ICU 腸內營養患者的負性情緒評分(±s,分)
負性情緒 最低分 最高分 平均評分焦慮 23 56 42.10±3.11抑郁 21 58 40.87±2.18
表2 46 例ICU 腸內營養患者的的疾病控制評分(±s,分)

表2 46 例ICU 腸內營養患者的的疾病控制評分(±s,分)
負性情緒 最低分 最高分 平均評分接受 8 22 18.56±1.48持續擔憂 12 23 19.33±2.10社交 5 19 18.76±1.44憤怒 7 23 19.00±1.74
在46 例患者中,Pearson 相關分析法顯示負性情緒評分與疾病控制評分呈負相關性(P<0.05)。見表3。

表3 46 例ICU 腸內營養患者負性情緒與疾病控制的相關性(r 值)
ICU 患者伴隨有顯著的的代謝改變與免疫抑制,使其創傷愈合能力和抗感染能力顯著下降,需要加強營養支持。腸內營養可將鼻飼管經口腔、一側鼻腔或胃腸造瘺口等,插入至腸或胃內,以保證患者攝入足夠蛋白質與熱量。腸內營養也可以抑制代謝激素釋放,降低腸源性高代謝反應,降低炎癥與感染性并發癥的發生。
當患者被送入ICU 時,其生理、心理、社會、功能狀態都會受到嚴重影響,同時ICU 診治也會對心理和身體帶來嚴重創傷[5-6]。而患者態度消極,依從性差,不積極主動的配合治療,可影響患者的康復效果。負性情緒是個體身心健康的關鍵構成部分,是個體感受到的來自周圍其他的尊重、被支持理解的程度,主要表現為焦慮、抑郁、絕望、自殺傾向等情緒[7]。本研究顯示46 例患者平均焦慮評分為(42.10±3.11)分,平均抑郁評分為(40.87±2.18)分。特別是很多患者擔心成為家人的負擔,負擔感加重,使得出現負性情緒。
疾病控制就是“共同參與治療、主動促進健康”的過程,強調護理人員與患者共同參與至健康管理中,從而幫助患者完成對自身疾病的健康管理[8-9]。本研究顯示46 例患者平均疾病控制評分為(76.02±2.10)分。特別是很多患者在進行角色轉變時比較困難,患者面對疾病的自我護理常缺乏信心,不利于自身的疾病控制。本研究Pearson 相關分析法顯示ICU 腸內營養患者的負性情緒評分與疾病控制評分呈負相關性(P<0.05)。
針對在ICU 腸內營養患者出現的負性情緒,護理人員需給予具體的護理支持,首先由責任護士用一對一方式給予患者個性化指導,再根據其實際情況制定應對方案,因患者的病情加重,容易出現焦慮、抑郁情緒,因此護理人員需主動詢問患者感受,耐心傾聽其對病情的認知與訴說,從而了解患者內心感受,同時查找出現不良情緒的原因,再根據不良情緒原因制定合理的心理勸導方案,若患者的悲觀、消極情緒反應強烈,護理人員需密切關注其情緒變化,及時給予心理疏導與行為干預;其次,護理人員也可給患者家屬詳細講解疾病知識,以讓患者家屬了解疾病的發生、發展及預后,從而使其樹立積極的治療態度,患者家屬可以更好的支持、鼓勵患者,讓患者感受到家庭溫暖,同時護理人員需了解患者的家庭經濟情況,告知患者家屬,護理人員會積極了解患者治療情況,從而消除其焦慮情緒;再次,護理人員需激發患者對自身健康的責任和潛能,促進患者健康行為的改變,幫助患者獲得并實踐應對疾病相關問題的方法。
綜上,ICU 腸內營養患者多伴隨有負性情緒,疾病控制能力也有待提高,兩者存在負相關性,要積極加強對癥護理。本研究仍存在一定不足,納入的樣本較少,未設置對照分析,同時隨訪時間比較短,有待進一步擴大樣本量、設置對照組、延長隨訪時間進行深入探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