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莉亞
(泰州市第三人民醫院心內科 江蘇 泰州 225300)
臨時心臟起搏器常用于嚴重緩慢型心律失常患者的治療,在危重患者搶救中發揮重要作用[1]。目前隨著我國生活水平的提高及人們生活壓力的增加,我國心血管疾病的發生率、死亡率不斷提高,許多老年患者在心血管疾病發展過程中需采用起搏器進行治療,如今心臟起搏術已逐漸趨于完善,已成為心臟病的重要治療手段之一,其可在較短時間內恢復患者的有效心律,主要用于預防性起博與臨床搶救,提高心輸出量,改善患者的血流動力學,保證患者重要器官的血供[2]。延伸護理是院內護理工作的一種延伸,目的是幫助患者了解自我護理技能,掌握疾病的相關知識,從而達到提高生活質量的目的[3]。時效性激勵護理模式主要通過各種激勵措施,有效調動患者進行護理的積極性與自信心,注重強調改變患者生活的環境,滿足患者的生理需求,提高遵醫依從性。特別是在延伸護理中引入時效性激勵理論,通過激勵過程,可使患者身心保持最佳狀態[4]。本文具體探討了以時效性激勵理論為指導的延伸護理對臨時起搏器患者術后生活質量的影響,以明確該護理服務的應用價值。現總結報道如下。
選擇我院2017 年6 月—2020 年6 月的52 例安置臨時心臟起搏器者作為研究對象,研究得到醫院倫理委員會的批準。納入標準:患者具有小學及其以上文化和閱讀能力;患者均經股靜脈或頸內靜脈途徑植入臨時起搏器;患者簽署了知情同意書;無精神病史、無惡性腫瘤;年齡55 ~75 歲。排除標準:臨床資料缺乏者;不會使用手機微信功能;交流障礙者;視力障礙者;既往外傷及肩部或有骨折史的患者;參加其他任何臨床試驗的患者;患任何精神疾患,精神異常者。根據隨機抽簽原則把患者分為延伸組與對照組各26 例,兩組患者的一般資料(性別、年齡、體重指數、心功能分級等)對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一般資料對比
對照組患者術后采用常規護理干預措施。
延伸組患者采用以時效性激勵理論為指導的延伸護理,具體方法:首先成立服務小組,小組成員包括具有中級及其以上職稱的護士長、主任護師、責任護士,同時包括專科醫生,由護士長對護理干預措施實施、評估進行負責,責任護士對患者實施具體護理干預措施,包括給予患者持續心電監護,全面了解患者病情、起博閾值、常規設定起博頻率等,對患者生命體征進行記錄,以防止出現并發癥;其次延伸護理小組成員,術后告知患者需進食低脂、低鹽,容易消化的食物,禁食辛辣刺激食物,同時保持少量多餐,維持大便通暢,不能用力排便,以免增加心肌耗氧,加重其心臟負擔;若患者排尿困難,可先給予心理疏導,確實無法排尿可保留導尿,以免間接增加患者的心肌耗氧;術后注意保暖,以免感冒;加強出院前的管理,確保患者在出院后能進行有效自我護理,在出院前做好詳細的出院指導,對患者出院后的飲食、用藥、疾病監測、運動、復診、科室電話進行詳細交代,以方便患者出院后隨訪;再次建立微信群,在微信群中通過文字、圖片進行健康教育,推送健康常識,并且進行線上的互動答疑,讓患者及家屬了解疾病的相關知識和相關注意事項;最后延伸護理小組成員定期入戶巡訪(1 次/月),積極同患者交流,針對其提出的問題給予正確指導、解答,以明確其病情、生活質量以及心理狀態,對患者的積極情緒予以鼓勵、支持,對負性情緒予以正確疏導,激發提高患者的自我護理能力。
兩組護理觀察時間為3 個月。
(1)護理干預前后對比兩組患者的自我護理能力,包括自我護理責任感、自我護理技能、自我護理概念、自我護理知識等4 個維度,分數越高,自我護理能力越好;(2)在護理后采用健康調查簡表(SF-36 簡表)對比兩組患者的生活質量,患者分值越高,生活質量越好。
采用SPSS20.00 軟件進行統計學分析,計量資料以(±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 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心臟起搏器的52 例患者護理后延伸組與對照組的自我護理能力評分都高于護理前,護理后延伸組評分明顯較對照組高,顯著差異(P<0.05)。見表2。
表2 兩組護理前后自我護理能力評分對比(分,±s)

表2 兩組護理前后自我護理能力評分對比(分,±s)
組別 例數 護理前 護理后 t P延伸組 26 80.22±5.10 134.22±5.29 37.472 0.001對照組 26 80.00±4.18 114.22±6.22 23.284 0.001 t 0.170 12.489 P 0.866 0.001
52 例患者,延伸組和對照組各26 例,護理后延伸組的生活質量評分明顯較對照組高,顯著差異(P<0.05)。見表3。
表3 兩組護理后生活質量評分對比(分,±s)

表3 兩組護理后生活質量評分對比(分,±s)
組別 例數 生理機能 生理職能 一般身體狀況 社會功能 精神健康延伸組 26 76.82±9.78 66.10±7.44 77.09±6.56 53.57±6.94 59.29±6.01對照組 26 61.92±9.72 49.78±4.22 68.92±11.92 39.82±6.89 46.14±8.92 t 5.510 9.729 3.062 7.169 6.234 P 0.001 0.001 0.004 0.001 0.001
當前對于很多緩慢性心律失常伴有臨床癥狀患者,安置臨時心臟起搏器能取得比較好的效果。起搏器可以模擬正常心臟,能夠感知心臟的傳導情況,形成沖動并傳導,刺激電極與心肌接觸處,從而使心肌產生興奮,促進心臟完成心動周期[5]。不過目前很多臨時心臟起搏器患者術后護理方案仍多按照傳統方案進行,但長時間臥床可使得患者出現關節活動受限、肢體麻木、腫脹等癥狀,影響患者術后生活質量。延伸護理是醫院護理的延伸,其以讓患者出院后仍獲得直接、持續、動態的有效護理指導為目標。而時效性激勵理論是一種整體化、個性化的護理激勵模式,其可調動患者提高康復治療的積極性與自信心,同時其注重強調對患者物理環境的改變,來滿足患者的生理需求,提高患者舒適度。特別是微信群能通過調動患者主動參與自我管理的意識,也能發揮護理人員主觀能動性,從而提高護理工作效能。并且通過建立微信群進行健康教育,滿足了患者對疾病知識的學習要求,還可以根據反饋及個體要求進行問題解答,提升患者對宣教接受程度,從而提高患者的自我管理能力。并且該方法可通過一對一的個性化指導改變患者的不良行為,利用微信群信息平臺為患者提供個性化的護理模式,可幫助患者提升自我管理能力[6]。本研究顯示,護理后延伸組與對照組的自我護理能力評分均明顯較高,延伸組評分也高于對照組,對比差異都有統計學意義,表明以時效性激勵理論為指導的延伸護理能改善臨時起搏器術后患者的自我護理能力。
臨時心臟起搏器可以在較短的時間內恢復患者的正常心律,從而保證重要器官的血供,提高搶救成功率,降低死亡率。但是術后容易引發各種并發癥,對于護理與康復的要求比較高[7]。隨著社會醫學模式的轉變,臨床對患者的評價不止是軀體情況,需要從社會、靈魂、身體、心理等多個方面整體上去評價患者。延伸護理可使醫療服務從醫院延伸到家庭與社區,從而減輕或消除患者因疾病導致的心理、情緒反應,從而提高患者的護理依從性。時效性激勵護理模式可利用微信等溝通方式來促進護患間的溝通交流,激發患者改變不健康行為的內在動力,能使患者徹底擺脫不良心理狀態[8]。本研究表明,護理后延伸組的生活質量評分明顯較對照組高,差異顯著(P<0.05),表明以時效性激勵理論為指導的延伸護理可提高臨時起搏器術后患者的生活質量。不過本研究開展時間短,對于患者的遠期效果不了解,將在下一步進行深入分析。
綜上所述,以時效性激勵理論為指導的延伸護理在臨時起搏器術后患者的應用能改善患者的自我護理能力,提高生活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