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燕俠 趙嘉宏
(銀川市中醫醫院 寧夏 銀川 750001)
當前,腦卒中已經成為臨床上常見病和多發病,好發于中老年群體中。腦卒中具有致殘率高、預后差等特征,嚴重威脅患者生命安全。因此針對腦卒中后遺癥患者還必須高度重視其康復護理[1]。本文就康復護理聯合針灸在促進腦卒中后遺癥患者康復中的效果展開了探討,詳細內容見下。
選擇我院于2018 年1 月—2020 年1 月期間收治的老年腦卒中后遺癥患者160 例為研究對象,從中抽取治療過程中實施康復護理的80 例患者作為康復護理組,再從中抽取治療過程康復護理基礎上聯合針灸護理的80 例患者作為聯合護理組。康復護理組:男性:女性=43:37,年齡:60 ~82 歲,平均年齡(78.53±5.3)歲;平均病程為(6.9±1.4)月。聯合護理組:男性:女性=9:7,年齡:62 ~80 歲,平均年齡(68.48±5.26)歲;平均病程為(6.7±1.2)月。兩組患者的臨床資料比較無顯著差異(P>0.05)。
1.1.1 納入標準 全部病例均符合中華醫學會第四次全國腦血管病學術會議修訂的《各類腦血管疾病診斷要點》中關于腦卒中后遺癥的診斷標準;年齡均≥60 歲;經我院CT 或MRI 確診為腦卒中。
1.1.2 排除標準 合并下肢潰瘍、血液系統疾病、嚴重心力衰竭等病例;不適合針灸治療的患者;下肢肌肉、關節、韌帶嚴重攣縮患者;臨床資料不完整等患者。
所有病例均在我院積極接受對癥治療,康復護理組則在此過程中配合康復護理,內容包含:(1)心理護理。要積極主動與患者交流和溝通,向其宣傳成功案例,以增強患者自信心,讓患者更主動地參與到治療與護理中;(2)飲食護理。提醒家屬為患者準備低脂、低鹽、低膽固醇的食物,多食用新鮮的蔬菜與瓜果,減少動物脂肪食物的攝入,禁食刺激性、辛辣等食物,告誡患者應戒煙戒酒;(3)肢體康復訓練。先指導患者在床上開展被動護理,由護理人員或者家屬協助開展,被動訓練,一段時間后患者肢體功能有所進步時可開展主動運動。主動運動主要包括床上、坐位、站立、步行等內容。另外,協助患者進行日常生活能力康復訓練,主要訓練其日常自理能力,包括洗臉、漱口、穿衣等,能提高患肢功能的協調性與靈活性,提高患者的生活自理能力;(4)語言康復訓練。對患者進行全面系統的評估后分析其是否存在語言功能障礙以及障礙程度,再制定個性化的康復訓練方案。對于急性期患者來說,若病情允許應盡早介入,在床旁進行語言康復訓練。
聯合護理組則是在康復護理組基礎聯合針灸護理,操作如下:主穴選擇患者的百會、三陰交、曲池、尺澤、合谷、內關、豐隆、陽陵、水溝、涌泉、足三里、委中穴等;針對腦卒中后口眼歪斜、眼睛無法閉合的患者選擇承漿、頰車、攢竹、地倉穴作為配穴;針對言語不利的患者則選擇金津、啞門、通里、廉泉、玉液等作為配穴;針對上肢活動不利的患者需配合外關、肩貞、肩髎、肩井、手三里等穴位;針對下肢活動不利需選擇太沖、秩邊、環跳等穴位。具體操作方法如下:取患者的仰臥位,對所需針刺穴位附近的皮膚進行消毒,不同的穴位,針刺方法不同,其中水溝采用雀咳法、內關采用瀉法、三陰采用補法,委中和尺澤采用直刺手法,采用提插的手法使肢體出現麻脹與抽動,其他剩余穴位采用虛補實瀉的操作方法。所有病例均在雙側取穴治療,以患側為主,進針后再行針,確保針感向遠端擴散,待針刺得氣后留針20 ~25min,每隔15min 行一次針,針法采用提插法,每日1 次,以連續30d 為1 個療程。
1 個月后,評價兩組患者護理前后的神經功能缺損評分、日常活動能力以及生活質量,神經功能缺損評分參照腦卒中參照神經功能評分量表(NIHSS)其中NIHSS 分值越大提示神經功能缺損程度越嚴重,日常活動能力參照Barthel 指數進行評價,分值越高提示患者日常生活能力越好。生活質量評分借助SF-36量表進行,8 個維度36 項,分值越高生活質量水平越好[2]。
本研究中,數據的統計分析在SPSS21.0 數據統計軟件下開展,計數資料以(%)表示,采用χ2檢驗;計量資料以(±s)表示,采用t檢驗,以P<0.05 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護理前,聯合護理組NIHSS 評分(17.3±2.2)分、Barthel 指數(45.9±17.5)、與康復護理組(17.4±2.3)分、(45.7±17.6)分無顯著差異(P>0.05),護理后,聯合護理組NIHSS評分(8.6±1.5)分、Barthel 指數(70.9±20.1)與康復護理組(11.2±1.4)分、(58.6±18.4)分、之間差異顯著(P<0.05),見表1 所示。
表1 護理前后兩組患者NIHSS、Barthel 指數比較(±s,分)

表1 護理前后兩組患者NIHSS、Barthel 指數比較(±s,分)
組別 例數 NIHSS Barthel護理前 護理后 護理前 護理后聯合護理組 80 17.3±2.2 8.6±1.5 45.9±17.5 70.9±20.1康復護理組 80 17.4±2.3 11.2±1.4 45.7±17.6 58.6±18.4 t 0.211 12.076 0.054 3.028 P>0.05 <0.05 >0.05 <0.05
護理前,聯合護理組SF-36 評分(65.46±4.54)分VS 康復護理組(65.53±4.37)分無顯著差異(P>0.05);護理后SF-36評分(88.74±5.74)分與康復護理組(73.56±5.27)分差異明顯(P<0.05)。見表2。
表2 護理前后兩組患者SF-36 評分比較(±s,分)

表2 護理前后兩組患者SF-36 評分比較(±s,分)
組別 例數 SF-36 評分護理前 護理后聯合護理組 80 65.46±4.54 88.74±5.74康復護理組 80 65.53±4.37 73.56±5.27 t 0.524 4.841 P>0.05 <0.05
腦卒中作為臨床上一類常見疾病,具有較高的致殘率與致死率,近年來,隨著人們生活習慣改變,我國腦卒中的發病率逐年升高。腦卒中幸存者大多遺留有一定程度的后遺癥,腦卒中后遺癥降低了患者生活質量。伴隨著康復醫學的進步,將康復護理應用到腦卒中后遺癥治療中顯得尤為重要,也受到了廣大醫師與患者的重視[3]。通過科學、系統、全面的康復護理干預,保持良好的心態,配合好康復訓練,從而促進身體機能的恢復。
在上文中,對比了對腦卒中后遺癥的患者分別實施康復護理與康復護理聯合針灸在促進患者康復與改善其生活質量中的效果,結果發現實施聯合護理的患者其護理后的NIHSS 評分低于單純康復護理組,而Barthel 指數與SF-36 評分高于單純康復護理組患者(P<0.05),證實了在康復護理的基礎上聯合針灸改善患者神經功能缺損、日常生活能力效果顯著,有利于提高患者的生活質量。其中康復護理主要包含了心理、飲食以及肢體功能鍛煉3 個方面的內容,通過實施心理護理,幫助患者保持積極樂觀的情緒,實施飲食護理,確保患者機體所需,然后結合患者后遺癥情況實施不同的肢體功能鍛煉,有助于逐漸恢復患者肢體功能,活化腦組織殘余細胞的代償功能[4]。腦卒中后遺癥所需的康復護理所需時間較長,單一康復護理的療效欠佳,因此還需要配合其他的護理內容。而針灸作為我國的傳統治療方法,其具有調和陰陽和氣血的功能。而將針灸應用在腦卒中后遺癥的治療中,結合患者的不同后遺癥選擇不同的配穴,有助于增加患者的心輸出量和冠狀動脈流量,從而確保腦組織所需的血流灌注充足,延長腦缺血的耐受時間,激發并促進患者腦部神經纖維快速生長,從而有效的緩解腦腦卒中各種后遺癥[5]。而將康復護理與針灸聯合應用在腦卒中后遺癥患者中,兩種方法相互配合,發揮協同作用,因此在緩解后遺癥方面效果更明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