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蘇丹 秦曉華 李玲 李莉
(成都中醫藥大學附屬醫院普外科 四川 成都 610072)
結直腸癌是常見的消化道惡性腫瘤疾病,手術切除是相對不錯的療法,但研究發現約有50 ~60%患者術后需結腸造口。因手術改變正常排便途徑,術后無法隨意控便,導致生理與心理受到創傷,負性體驗影響其正常的排便,而不規律排便會影響日常生活[1]。為此,針對結直腸癌術后結腸造口患者應選擇有效的干預方式,盡量改善排便功能,促進規律排便。生大黃臍療在臨床研究中證實對腹脹、腸麻痹、腹部手術、便秘等胃腸功能恢復有不錯的效果,且無嚴重不良反應[2]。為了進一步分析結直腸癌術后永久性結腸造口患者應用生大黃臍療對患者規律排便的影響效果,我院就收治的80 例患者實施了分組研究,報道如下。
選擇我院2017 年2 月—2020 年2 月收治的結直腸癌術后永久性結腸造口患者80 例進行研究,利用電腦隨機數法分為兩組,各40 例。納入對象臨床資料完整,簽署知情同意書,確診滿足結直腸癌診斷標準[3],且均術后永久性結腸造口,同時排除依從性差,臍部感染、嚴重造口并發癥,妊娠期或哺乳期,合并嚴重心肝腎病變,精神疾病等患者。對照組:男27 例、女13 例;年齡23 ~66 歲,均值(50.4±5.6)歲;Mile’s 手術29 例、Hartmann 手術11 例。觀察組:男25 例、女15 例;年齡26 ~69 歲,均值(50.8±5.3)歲;Mile’s 手術27 例、Hartmann 手術13 例。兩組性別、年齡、術式比較無明顯差異(P>0.05),具有可比性。
1.2.1 對照組 本組患者術后常規護理,指導合理配餐與規律飲食,晨起空腹飲水200ml,維持固定的進食時間,定時、定量,少量多餐,比如早7 點、中12 點、晚6 點。同時,做好排便干預,術后2-3d 開放造口,腹部造口佩戴造口袋,便于收集糞便。此外,利用自然排便法干預,通過發放宣教手冊、口頭宣教,結合《結腸造口康復手冊》,讓患者及其家屬掌握結腸造口的觀察、造口并發癥、造口袋應用等知識。
1.2.2 觀察組 本組患者在對照組基礎上配合生大黃臍療干預。術后15d 開始實施生大黃臍療,共計治療1 個月。生大黃微溫(一般為50℃左右)下,予以干燥處理,將其粉碎后,過60目篩,稱取50g 生大黃粉,加入75ml 的75%乙醇中溶解,充分攪拌混合為糊狀,裝入高壓滅菌玻璃瓶(帶有橡皮塞)。通過臍部模型對患者進行演示,讓他們知曉生大黃臍療的具體操作方法與步驟,同時制作新鮮的大黃糊,將其與3M 醫用透明貼膜、消毒長棉簽等一并交于患者,要求他們每天睡前利用溫水對臍部清洗,并擦干臍部,先用消毒長棉簽取5g 大黃糊涂抹于臍部的神闕穴,并輕輕的按壓,將其平鋪,予以3M 醫用透明貼膜覆蓋后固定,持續貼敷8h,晨起后將其揭開,并對臍部進行清潔。
均進行3 個月以上隨訪,比較兩組術后1 個月與3 個月時人工肛門功能評分,以及術后3 個月時肛門規律排便率。
1.4.1 人工肛門功能評分[4]結合會陰肛門直腸重建術后人工肛門功能評價標準與院內情況,自行設計評價表,主要從有無排便困難、便意、排便感覺、控制能力、排便次數、排便時間、是否弄臟衣物床褥7 個方面評價,每個方面涉及3 個維度,評分范圍0 ~2 分,總分最高14 分,評分越高表明人工肛門功能越好。
1.4.2 肛門規律排便[5]根據正常人體排便生理,若1 個月內晨起排便,每天排便次數<4 次的時間>20d,則判斷為排便規律。
選擇SPSS23.0 軟件對本研究數據統計學分析,計數資料用百分率(%)表示,行χ2檢驗,而計量資料用均數(±s)表示,行t檢驗,P<0.05 為組間差異顯著,有統計學意義。
兩組術后1 個月比較,人工肛門功能評分比較無明顯差異(P>0.05),但術后3 個月時觀察明顯高于對照組(P<0.05),見表1。
表1 兩組術后1 個月與術后3 個月人工肛門功能評分對比(±s,分)

表1 兩組術后1 個月與術后3 個月人工肛門功能評分對比(±s,分)
組別 例數 術后1 個月 術后3 個月觀察組 40 2.39±1.53 8.39±1.83對照組 40 2.09±1.74 4.55±2.01 t 0.692 2.996 P>0.05 <0.05
術后3 個月時,觀察組肛門規律排便率為70.00%,顯著高于對照組20.00%(P<0.05),見表2。

表2 兩組術后3 個月肛門規律排便率對比 [n(%)]
排便是人體正常的生理現象,而排便反射會受到大腦支配,當直腸內糞便達到一定容積,大腦皮質沖動,促進肛管外括約肌、腹肌、骨盆直腸肌等協同合作,完成排便的過程。不過,對于結直腸癌手術患者而言,大部分患者術后需結腸造口,而結腸造口患者無感受擴張刺激的感受器,同時也無內外括約肌,使得糞便的排出主要憑借結腸的蠕動,導致其排便難以控制,且無規律。結直腸癌患者術后永久性結腸造口患者排便不規律,嚴重影響他們正常的生活,為此應選擇有效的方式進行干預,促進其維持規律排便,從而提高生活質量。
本次就收治的結直腸癌術后永久性結腸造口患者80 例進行研究,對照組術后常規護理,觀察組則加用生大黃臍療,發現兩組術后1 個月比較,人工肛門功能評分比較無明顯差異(P>0.05),但術后3 個月時觀察明顯高于對照組(P<0.05);術后3 個月時,觀察組肛門規律排便率為70.00%,顯著高于對照組20.00%(P<0.05)。生大黃經臍部給藥,按照中醫經絡學而言,臍部為經絡中樞,司職人體諸多靜脈;按照中醫臟腑學而言,臍部和五臟六腑、四肢等相通,經該處用藥可促進藥物強且快速吸收。生大黃以大黃素、蘆薈、大黃酸等為主要成分,外用有著消腫止痛與涼血消積的作用,而且生大黃含有蒽醌類物質,有一定的致瀉作用。隨著臨床研究不斷增多,發現大黃可作為鈣通道阻滯劑,避免組織內鈣超載,并且消除氧自由基,及時排除體內堆積的毒素,加速腸功能恢復[6-8]。加上用藥前對皮膚用乙醇消毒,可促進生大黃的溶解與吸收,從而加速排便。在研究中,通過夜間8h 持續貼敷,每天定時促進腸道蠕動,形成以時間為信號的排便反射,從而養成規律的排便,減少排便次數。不過,生大黃臍療期間需注意一些問題,比如部分患者可能出現臍部發紅與發癢,導致停止用藥,可能在于乙醇長期刺激,或天熱出汗等,為此針對皮膚過敏患者應謹慎應用。
綜上所述,結直腸癌術后永久性結腸造口患者予以生大黃臍療,可以進一步改善人工肛門功能,且可提高肛門規律排便率,值得臨床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