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金淼 龍勁鋒 孔德杰
(佛山市禪城區人民醫院 廣東 佛山 528000)
椎動脈型頸椎病是較脊髓型頸椎病略為多見的頸椎病類型,其是由于各種機械性與動力性因素導致椎動脈遭受刺激或壓迫,造成椎-基底動脈供血不足所引起[1]。椎動脈型頸椎病在中醫學理論中理解為“痹癥”“眩暈”“頭痛”范疇,認為其病在頸部,本質氣血兩虛、血運不暢,故導致經絡阻塞,無營養供養腦髓。因此,治療應以疏通經絡、調理陰陽為主,故臨床多采用針灸治療。針灸可調整體內陰陽失衡、濡養腦髓;但單純的針灸治療對于改善患者腦部缺血現象效果不顯著,而推拿可通暢頸部經絡,運行血氣。根據研究表明[2],針灸配合推拿手法能有效改善椎動脈型頸椎病患者的癥狀,改善椎動脈血流情況。為此,本次研究選取本院于2017 年9 月至2019 年2 月期間收治的94例椎動脈型頸椎病患者為研究對象,研究針灸配合推拿手法治療椎動脈型頸椎病患者的臨床效果,結果如下。
選取本院于2017 年9 月至2019 年2 月期間收治的94 例椎動脈型頸椎病為研究對象,采用隨機數字表法分為參照組與觀察組,每組各47 例。參照組男性患者有26 例,女性患者有21 例;年齡最小52 歲;最大76 歲,平均年齡(62.48±5.48)歲;病程8 個月~7 年,平均病程(3.48±1.45)年。觀察組男性患者有24 例,女性患者有23 例;年齡最小51 歲;最大77 歲,平均年齡(63.18±5.28)歲;病程1 ~7 年,平均病程(3.61±1.51)年。本次研究已得本院倫理文員會的批準,同時患者均已知情本次研究并簽署知情同意書。應用統計學分析軟件比較兩組的一般資料,發現其性別、年齡、病程的對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符合椎動脈型頸椎病的臨床診斷標準;平行X 線檢查顯示頸椎生理曲度改變、椎間隙變窄、椎體前后緣骨贅、項韌帶鈣化、椎體位移等;椎動脈型頸椎病以眩暈為主、曾有猝倒病史、X 線片顯示椎體間關節失穩或構椎關節骨質增生、有較明顯的交感神經癥狀。
納入標準:符合椎動脈型頸椎病癥狀的診斷標椎;旋頸誘發試驗為陽性者;自愿參與本次研究者。
排除標準:合并有感染性疾病或急性傳染性疾病者;合并有脊髓型頸椎病、骨質疏松癥者;頸項部皮膚破損或有皮膚病者。
參照組采用針灸治療,患者取俯臥位,以頸部夾脊穴位為主穴,將患者局部部位進行常規消毒后,選用華佗牌一次性針灸針(0.25mm×40mm)針刺,直刺頸項部夾脊穴1 寸,并垂直進針風池穴、百會穴、天柱穴1 寸,使患者有酸脹感即可,針刺得氣后,行平補平瀉法,諸穴留針20 ~30min。患者每天治療1次,持續治療6d后停止治療1d為1個療程,共連續治療3個療程。
觀察組患者采用針灸配合推拿治療,針灸的治療方法同參照組,推拿:(1)出針后,取患者風池、風府、天宗、啞門、天柱、手三里、肩井諸穴,先采用輕揉、拿捏等手法放松患者頸項部肌肉;(2)再讓患者坐于適合醫師推拿的低凳上,醫師將手指放與患者耳后、下頜角,讓患者保持頭部微低,用左手指掌緩慢向上牽拉患者頭部,右手手指按壓患者錯位偏歪凸凹出,所使的力度為患者的臀部離開低凳水平面為宜,并持續約1min,而后將患者頭部做左右旋轉,再做頭部向前彎曲、向后伸展動作。醫師所使的力度需要由最小慢慢增大,當力度達到患者主訴過于疼痛時需要稍微休息片刻,后將患者頭部行對側旋轉,醫師在操作過程中需要詢問患者有無出現麻木感、放射性疼痛感,若無上述情況,醫師可行持續牽引動作,同時可以做3°旋轉扳法,當患者的頸項部出現“咔噠”聲響時,則表示頸項部復位成功,然后輕放患者頭部。醫師同時也可以在牽引患者時突然發力將患者的頭部向上提拉,當聽見“咔噠”聲響時,表示頸項部復位成功,而患者也會明顯感覺到疼痛的緩解。推拿手法每次治療20min。1 周為1 個療程,共連續治療3 個療程。
(1)對比兩組患者治療前后癥狀積分,包括眩暈、頸肩痛、頭痛等,分值為0 ~60 分,≥50 分表示患者臨床癥狀非常嚴重,20 ~49 分,表示患者臨床癥狀得到改善,<20 分,表示患者臨床癥狀輕微或消失;(2)對比兩組患者血流動力學指標水平變化情況,采用經顱多普勒(TCD)監測患者治療前及治療2 周后椎-基底動脈平均血流速度(TMFV)、阻力指數(RI)等。
應用SPSS20.0 軟件進行統計學分析,計量資料采用(±s)表示,用t檢驗,若P<0.05 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治療前,兩組患者的癥狀積分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觀察組患者的癥狀積分低于參照組(P<0.05),見表1。
表1 兩組治療前后癥狀積分對比(±s,分)

表1 兩組治療前后癥狀積分對比(±s,分)
組別 例數 治療前 1 個療程后 2 個療程后 3 個療程后參照組 47 42.56±1.59 37.89±1.56 31.59±1.61 24.71±1.23觀察組 47 41.96±1.48 34.59±1.26 27.59±1.54 19.48±1.45 t 1.32 7.89 8.61 13.19 P>0.05 <0.01 <0.01 <0.01
治療前,兩組血流動力學指標水平對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觀察組的血流動力學指標水平均優于參照組(P<0.05),見表2。
表2 兩組治療前后血流動力學指標水平對比(±s,cm/s)

表2 兩組治療前后血流動力學指標水平對比(±s,cm/s)
組別 例數 TMFV RI治療前 治療后 治療前 治療后參照組 47 23.57±4.17 24.34±2.59 0.72±0.17 0.68±0.12觀察組 47 24.05±4.23 27.56±2.56 0.71±0.12 0.54±0.13 t 0.39 4.24 0.23 3.79 P>0.05 <0.01 >0.05 <0.01
椎動脈型頸椎病多是由于頸椎椎體及附件病變導致椎動脈受到壓迫或刺激,從而引起供血不足,使人體出現眩暈、頭痛、視覺障礙、突然摔倒等,并伴有頸部疼痛、活動范圍受限等癥狀[3]。中醫學研究椎動脈型頸椎病發現癥狀多為眩暈,故多將其歸屬為“眩暈”等范疇,此外,由椎動脈型頸椎病伴隨的頸部疼痛,亦可將其歸屬為“痹癥”范疇。中醫學理論認為,椎動脈型頸椎病其病機是由于肝腎精氣不足,而元氣又隨著病程耗損,腎臟精氣虛損,為先天不足,髓海失養,致腦海供養不足,故而引發眩暈;久病耗損機體氣血,機體氣血兩虛,血氣運行不暢,加之脾胃兩虛,運行不足,腦海失養而引發眩暈[4]。中醫學常采用針灸法、推拿法治療椎動脈型頸椎病。
針灸具有疏通經絡、調整機體陰陽平衡、祛風散寒等功效。本次研究中選取患者頸項部夾脊穴、風池穴、百會穴、天柱穴進行針刺,其中百會穴為人體諸陽之會,可以通陰陽脈絡、連貫全身經絡,是改善大腦功能的重要穴位;風池穴所屬經絡為足少陽膽經,可壯陽益氣,主治目眩、頭痛等,有研究顯示[5],針刺風池穴對血管有擴張、收縮的作用,有助于改善腦部血流循環,從而增加腦部血流量。天柱穴歸屬太陽膀胱經,針刺該穴具有祛邪通瘀、通經活絡的功效;針刺頸項部夾脊穴可促進血液循環,改善大腦供血,從而緩解眩暈癥。但本次研究發現,治療后,觀察組的血流動力學指標水平均優于參照組(P<0.05)。由此可知,針灸配合推拿手法能提高椎動脈型頸椎病患者的血流速度,有效改善腦部供血不足現象。推拿治療椎動脈型頸椎病是以疏通經絡為原則,采取推、滾、揉等手法緩解患者的肌肉痙攣現象,再采取牽引、扳拉等手法糾正頸椎錯位,具有疏通活絡、活血化瘀等功效;推拿旋扳手法可以調整患者頸椎關節的紊亂,恢復正常頸椎的生理曲度,從而重建頸椎的平衡[6]。此外,針灸聯合推拿可增加協同效果,有效的改善患者頸部疼痛感,提高頸項部的活動功能。本次研究發現,治療后,觀察組患者的癥狀積分低于參照組(P<0.05);由此可知,針灸配合推拿手法能有效改善椎動脈型頸椎病患者的癥狀。
綜上所述,針灸配合推拿手法能有效改善椎動脈型頸椎病患者的癥狀,提高血流速度,改善腦部供血不足現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