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紅玉
(內蒙古呼倫貝爾市蒙醫醫院,內蒙古 呼倫貝爾)
臨床對收治骨折類型復雜諸如開放性骨折、多部位骨折以及移位情況較為嚴重的骨折脫位患者在采取手術方案干預后雖然能夠有良好的骨折對位對線效[1],但部分患者則會出現諸如關節功能受限、關節僵硬等嚴重后遺癥,降低生存質量,甚至有患者因相關并發癥而致殘,喪失勞動力,引起臨床的高度重視[2]。為能夠更進一步提高對四肢骨折術后關節功能障礙(Joint Dysfunction after Limb Fractures)的臨床治療效果,對本院近年來收治此類疾病患者相關臨床數據進行整理性歸納,現報道如下。
分析對象來自本院2017~2019年收治接受四肢骨折手術治療后出現關節功能障礙患者臨床數據,在其中選擇符合選擇標準的患者80例,并根據患者期間所接受治療手段為準并均等分組,分別為對照組、觀察組,每組40例。對照組中男性29例,女性11例;年齡在9~72歲,平均(38.61±2.21)歲;17例患者為上肢骨折,23例患者為下肢骨折;28例為單處骨折,12例為多處骨折。觀察組中男性28例,女性12例;年齡在8~74歲,平均(39.24±2.36)歲;19例患者為上肢骨折,21例患者為下肢骨折;27例患者為單處骨折,13例患者為多處骨折。本次研究展開前經由醫院倫理委員會審核,批準進行。所有患者在手術完成后接受CR片拍攝檢查,提示骨折對位對線情況無明顯異常,內置物所在位置相對良好、固定[3]。術后手術切口均確認為一期愈合。所有患者對本次研究內容均知情并表示愿意配合。對兩組患者在上述一般資料應用專業軟件進行統計學分析,提示組間數據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可做對比。
1.2.1 對照組
所有患者在確認切口進入一期愈合狀態后在醫生的指導、輔助之下完成患肢功能的主動練習,期間并無給予關于骨折康復的其他手段,包括按摩、藥物、理療等,每周為患者進行一次關節活動范圍的測量記錄。
1.2.2 觀察組
所有四肢骨折患者在完成切開復位內固定手術后完成拆線,確認患者均為切口一期愈合狀態,根據患者的病情發展需求、治療進展等進行分期,一般為3期,做噴酒按摩治療,在為患者進行治療前均需要進行關節活動度的測量并以測量所得數據作為判斷關節活動功能恢復程度的標準。每次為患者按摩的時候都要遵循從輕到重、動作輕柔的原則,不能因為按摩手法粗糙而對骨折位置的內固定穩定程度造成影響,治療過程中將馬奶酒/白酒噴到患者患處,根據需要選擇對應的蒙醫傳統手法進行辨證施治,諸如捻、壓、搖、揉、擦等[4]。治療的時間為每天1次或者每間隔1天1次,每次按摩在20~30 min,1個療程需要2周時間,完成1個療程后休息5~7 d,再進入到下一個療程當中。具體如下:①早期按摩。此階段一般是在手術治療后的3~4周,在早期階段切口已經順利愈合并逐漸成為閉合性損傷,但由于骨折以及手術侵襲操作等相關因素,局部軟組織在解剖位置會出現些微變化并成為誘發系列臨床癥狀的病理基礎。這種程度輕微的變化會導致出現局部無菌炎癥、慢性組織變性/增生/粘連等相關組織形態學變化,誘發功能障礙癥狀[5]。雖然采取藥物口服保守治療手段能夠緩解部分癥狀,但難以對病理基礎進行對癥處理,組織不能恢復到正常排列,通過采取蒙醫傳統噴酒按摩能夠使其組織排列恢復正常,達到根本治療的效果。噴酒按摩雖然對創傷類型疾病有著根本治療的效果,但在對癥治療方面也有突出價值。將患者患肢放置在合適的位置,噴上3次藥酒后周圍循經取穴做點按治療,在局部應用揉、拿、擦、捏等手法,使其進入輕松、溫熱的狀態;在淤血腫脹的位置選擇推、捻手法,通過按摩來讓骨折、關節相關功能修復過程中有良好環境。②中期按摩。該階段是在手術之后的第6~7周,通過早期治療后瘀滯情況逐漸得到緩解,疼痛感消失,以腎藏精、精生髓、髓養骨的原則來達到壯骨、養筋的效果,應用補益肝腎接骨手段,在骨折位置使用壓、捏手法;在關節位置、肝俞穴以及腎俞穴等使用捏、揉、嵌手法治療,通過該治療手段能夠有舒筋活絡效果,對血液循環有更好的改善作用,縮短骨折愈合所需時間,擴大關節活動范圍[6]。③后期按摩。此階段在手術之后的第9~10周,此時患者的纖維性骨痂已經逐漸開始鈣化,骨折愈合到了一定的程度,關節功能也恢復到較為良好的范圍,為患者提供強筋壯骨復原手段進行治療,在上指關節位置應用搖、壓、撐手法,在骨折區域使用揉、捏、滾手法,在患肢對應區域位置使用搖、顛、搓手法,在三焦俞穴、脾俞穴以及胃俞穴使用顛、捏、嵌手法,通過該治療手段能夠幫助患者加快對藥效的吸收從而保障康復質量。
治療后患者患側肢體各個關節的活動程度得到改善且進入了正常范圍內,腫脹消失,局部無存在壓痛,接受拍片檢查后發現內置物并無移動變化,骨折順利愈合,為痊愈;治療后患側的肢體各個關節活動范圍有所改善,幅度超過70%,腫脹基本消失,局部稍微存在壓痛感,接受CR片拍攝檢查并無發現內置物移位,骨折基本愈合狀態,為顯效;治療后患肢各個關節活動范圍有所改善,幅度在50%~69%,腫脹基本消除,有輕微壓痛感,CR拍片檢查提示內置物無移位情況,骨折位置發現有骨痂,為有效;未能達到上述標準甚至出現惡化、異常,為無效[7]。
采用統計學軟件SPSS 20.0處理此次研究數據,計量資料采用t檢驗,以均數±標準差()表示,計數資料采用χ2檢驗,以率(%)表示,P<0.05表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觀察組患者治療后療效判斷總有效率顯著優于對照組,差異存在統計學意義(P<0.05),詳情請見表1。

表1 兩種治療方案下四肢骨折術后關節功能障礙改善情況比較(n, %)
蒙醫(Mongolian Medicine)在骨傷治療方面有著悠久的歷史以及豐富的臨床經驗,對于骨折脫位復位、整骨方面,蒙醫在這幾千年來積累了豐富的實踐數據,同時在治療方案方面也具備自己的明顯優勢,近幾十年來在現代醫學理論的支持下蒙醫對骨傷患者治療手法越來越具備針對性,在原來治療手法的基礎上不斷的深入挖掘、整理,發揚創新,使其成為一個具有自己鮮明特色且療效顯著的治療領域,對該治療手段接受的患者群體也在不斷增加[8]。
在本次研究中接受蒙醫傳統手法治療患者療效判斷所得有效率顯著高于對照組,可知傳統噴酒按摩治療有積極的改善效果,對患者的治療作用包括如下:①通過按摩對血管、淋巴管刺激使其得以擴張,促進血液、淋巴液流動速度,強化物質代謝,加快對于水腫、淤血的吸收速度,消除腫脹;②噴酒按摩直接在局部發揮作用,讓相關軟組織痙攣情況得到緩解,降低周圍神經的高度興奮狀態,緩解疼痛;③手術后患者肢體制動,主動運動減少,一定程度影響局部肌肉軟組織出現萎縮,對功能恢復產生負面影響,對其進行按摩能夠增強代謝,讓血運情況得到改善,讓出現萎縮的組織被逐漸拉長,按照一定頻率進行收縮、舒展運動,加快功能恢復。
綜上所述,為臨床收治四肢骨折術后關節功能障礙患者應用蒙醫傳統手法進行治療效果令人滿意,對患者術后康復及順利恢復生活自理能力有積極影響,值得臨床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