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晶
(吉林省通化市中心醫院,吉林 通化)
心血管內科常見的疾病中,急性心肌梗死屬于具有高度危險性的疾病,此類病癥可能會導致患者死亡[1]。因此,對患者高度的關注和護理就顯得尤為重要。采用合理的護理方法能有效提高臨床治療效果,對患者后期的恢復情況具有推動作用[2]。隨著人們對醫療水平要求的提高,常規的護理已經不能滿足患者以及家屬的需要。相關研究表明,采用循證護理對急性心肌梗死后心律失常患者進行護理,能有效改善臨床治療效果[3]。本次選取本院2018年12月到2019年12月收治的急性心肌梗死后心律失常患者100例進行探究討論,詳細報告如下所示。
本院2018年12月到2019年12月收治的急性心肌梗死后心律失常患者100例,通過隨機數字分配的方法平均分為兩組,分別為對照組(n=50)和實驗組(n=50)。其中男53例,女 47例;年齡 40~70歲,平均(56.34±6.35)歲;兩組之間數據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對照組采用常規護理的方法進行護理,內容有:(1)嚴格按照規定對病房管理,給予患者良好的生活環境,對患者進行睡眠質量監督,保證患者擁有充足的睡眠質量。(2)引導患者進行適量的有氧運動,根據患者個人情況,幫助患者進行適當的活動。(3)嚴格監督患者的用藥情況,告知患者緊遵醫囑進行藥物的服用。(4)并發癥處理。發現患者出現并發癥應立即報告醫師,并做出相應的救助措施等。
實驗組在對照組常規護理的基礎之上采用循證護理的方法對患者進行護理,具體的護理內容如下:(1)對患者病情進行24 h監督。合理的安排值班人員對患者24 h進行情緒、生理、體溫等各項指標進行監測,保證患者的生理和心理健康,若發現患者出現暈厥、氣促等不良癥狀,應及時報告專業醫師并做出緊急的救助措施。(2)給予患者心理方面護理。患者在接受治療和護理的過程中,可能會因為臥床時間、醫療費用等各方面的原因導致心理產生障礙,患者經常會出現焦慮、緊張、煩躁等情緒,護理人員應當根據具體情況對患者進行合理的心理護理干預,認真傾聽患者的心理想法,態度溫和,語氣輕柔,盡可能消除患者內心的不良情緒。(3)正確指導患者服用藥物。對患者服用的藥物進行監督,護理人員對患者敘述藥物的作用和特點,消除患者內心的疑惑,引導患者遵循醫囑進行藥物的服用,若發現患者出現不良癥狀應當及時做出相應處理。(4)對危險因素進行排查。加大對病房內危險因素的排查,勤通風,保證病房內環境的干凈整潔,保持室內溫度與濕度趨于正常,給患者一個安靜的修養環境,對病房定期進行消毒處理,對有內分泌紊亂等癥狀的患者進行定期檢查評估。(5)引導患者進行適當的康復訓練。引導患者進行合適的康復鍛煉,如患者出現心率太快、呼吸困難則應當立即停止康復鍛煉,并做出相應的措施,保障患者的安全。(6)對患者進行健康知識宣講。通過對患者進行健康知識宣講,使患者自我管理能力、自我護理能力有所提高,幫助患者的恢復。
對兩組患者進行護理后,觀察對比兩組患者在心律失常發生情況;住院情況主要從平均臥床時間、平均住院時間指標進行觀察對比。
研究數據運用SPSS 22.0軟件進行處理,計數資料以(%)表示,行χ2檢驗,計量資料以()表示,行t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通過研究表明,實驗組患者心律失常率16.00%(8例)明顯優于對照組患者心律失常率70.00%(35例),兩組之間數據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詳細數據如表1所示。

表1 兩組之間護理后心律失常情況比較(n, %)
實驗組患者在平均臥床時間、平均住院時間明顯優于對照組,兩組之間數據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詳細數據如表2所示。
表2 兩組之間住院情況比較( , d)

表2 兩組之間住院情況比較( , d)
組別 平均臥床時間 平均住院時間實驗組(n=50) 3.33±0.53 10.98±1.63對照組(n=50) 5.63±0.56 13.86±2.13 P<0.05 <0.05
急性心肌梗死后較為容易引發患者心律失常,此類患者往往會受到疾病對患者生命的嚴重威脅[4]。因患者對疾病的不了解,長期被疾病困擾的原因,患者很有可能會產生焦慮、緊張的情緒,嚴重的患者還有可能出現抑郁的情況[5]。為了提高患者在治療過程中的依從性,對患者的消極情緒進行干預,循證護理被應用于急性心肌梗死后心律失常患者治療護理過程中[6]。本次探究討論循證護理對急性心肌梗死后心律失常患者的康復影響,保持室內溫度與濕度趨于正常,給患者一個安靜的修養環境,對病房定期進行消毒處理,對有內分泌紊亂等癥狀的患者進行定期檢查評估,取得了較為明顯的效果[7-10]。
通過對比實驗組和對照組的具體情況發現,實驗組患者在心律失常發生情況方面明顯低于對照組患者;實驗組患者在平均住院時間、平均臥床時間也明顯低于對照組患者,并且實驗組循證護理的方法得到了患者及其家屬較為滿意的評價。通過對患者進行健康知識的宣講發現,實驗組患者對心肌梗死后心律失常的知識掌握情況要明顯優于對照組,兩組數據之間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
因此,臨床采用循證護理對急性心肌梗死后心律失常患者進行護理,能有效改善患者的生活質量,其護理效果明顯較常規的護理方法效果要明顯,在一定程度上對患者的住院時間和臥床時間以及對患者的醫療費用上有了較為明顯的降低效果,對患者后期的恢復和院方治療效果的提高有重要的意義,值得臨床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