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龍干
(鹽城德賽堡康復醫院,江蘇 鹽城)
小兒腦癱在我國發病率在1.8‰~4‰,是造成兒童殘疾的主要疾病之一,對其家庭帶來極大的痛苦,同時也為社會醫療資源造成負擔[1]。神經節苷脂在臨床被廣泛應用各類神經系統疾病的治療,對腦癱也有一定的療效,科學的臨床護理干預可采取一系列措施來提升治療質量,進而增加臨床治愈的幾率。本院近期在小兒腦癱的護理工作中開展了優質護理,并取得了較為理想的臨床效果,具體報道如下。
選擇2019年1月至2020年1月在我院接受神經節苷脂治療小兒腦癱的患兒200例作為本次研究一般對象,按照隨機分組原則將兩組患者分為對照組(n=100,行常規護理)與觀察組(n=100,行優質護理)。對照組中,男52例,女48例,年齡4個月至5歲,平均(3.05±1.14)歲,疾病類型:失調性25例、手足徐動型35例、痙攣性32例、混合型8例。觀察組中,男51例,女49例,年齡3個月至6歲,平均(3.45±2.35)歲,疾病分型:失調性23例、手足徐動型32例、痙攣性35例、混合型10例。兩組患兒一般資料經對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有可比性。
納入標準:①所有患兒經臨床診斷,符合腦癱相關診斷標準,確診為腦癱。②患兒監護人對本次研究內容知情,并簽署相關文書,自愿參與本研究。③患兒年齡超過90 d。
排除標準:①患兒監護人不同意研究內容。②合并肝、腎功能不全的患兒。③患兒臨床資料不完整者。
兩組患兒均接受神經節苷脂(生產廠商:背景賽升藥業股份有限公司,批準文號:國藥準字H20093980,規格:2 mL:20 mg)20 mg與10%濃度的葡萄糖溶液100 mL混合后行靜脈滴注,1次/d。
在接受治療期間,對照組患兒接受常規護理,在此不做贅述。觀察組患兒在此基礎上進行優質護理,包括:①加強患兒康復訓練,主要包括:翻身訓練、作為訓練、頭部控制能力訓練、爬行訓練、柜里訓練、站立訓練以及行走訓練。首先,規律叩擊其肢體和軀干,使其局部松弛的肌肉繃緊,訓練肌肉盡量,調節正常機體姿勢,以緩解痙攣癥狀,然后將患兒頸部向上提拉,并下壓患兒肩膀,以此提升其頭部控制力量,針對下肢僵硬的患兒,將其雙腿緩慢外轉,如果患兒腿部緊夾,則進行腿部和髖關節的旋轉訓練,并適當按摩肢體,使其恢復肢體功能[2-5]。②病房環境護理,維護良好的病房環境,保持溫濕度適宜,保持病區安靜,定時開窗通風,營造一個整潔、明亮的病房環境,提升患兒舒適度,使其盡快適應病房環境[6]。③心理護理,對于年齡稍大的患兒,可多與患兒進行溝通,主動關心患兒,盡量照顧到患兒的情緒和需求,減少其心理波動,以提升其對治療的依從性,除患兒外,做好家長心理護理也十分重要,多與患兒家屬溝通,安撫家屬焦慮和抑郁的心態,以免對患兒心理造成負面影響,同時做好健康宣講,提升家屬對疾病的認知,在一定程度上也可減少護患糾紛。
觀察兩組治療效果,顯效:患兒發育順序基本正常,智力與同齡兒童接近,反應能力較好,無語言障礙,肢體運動功能對稱。有效:患兒肌張力和肌力有顯著改善,智力有所提升,肢體運動功能恢復較好。無效:治療后,患兒癥狀無改善,或改善程度不明顯,未達上述標準。
采取護理滿意度調查表調查家屬護理滿意度,滿意度分為非常滿意、基本滿意、尚可和不滿意四個等級,總滿意度=(非常滿意+基本滿意)/所有患者×100%。
采取智力發育指數(MDI)與運動發育指數(PDI)量表對兩組患兒發育情況進行評估,得分越高,表明患兒發育情況越好。
應用統計學軟件SPSS 18.0對資料進行分析處理,計量資料以()表示,計數資料以(%)表示,分別應用t、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經治療,觀察組患兒臨床療效為80.00%,對照組臨床療效為64.00%,兩組療效對比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兒臨床療效對比[n(%)]
干預前,兩組患兒MDI、PDI評分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干預后,觀察組患兒兩項評分均高于對照組(P<0.05),差異顯著,見表 2。
表2 兩組患兒發育情況( , 分)

表2 兩組患兒發育情況( , 分)
MDI PDI干預前 干預后 干預前 干預后觀察組 10070.55±13.5588.15±18.2468.25±12.1485.12±13.02對照組 10071.00±12.5776.21±16.0167.88±13.2173.25±12.05 t 0.244 4.920 0.206 6.527 P 0.808 0.000 0.837 0.000組別 例數
經統計,觀察組患兒家屬對護理滿意度為95.00%,對照組護理滿意度為83.00%,兩組對比差異顯著,見表3。

表3 護理滿意度對比[n(%)]
觀察組患兒平均住院時間為(8.42±3.12)d,對照組患兒平均住院時間為(13.05±5.02)d,兩組對比差異顯著(P<0.05)。
小兒腦癱也稱為小兒大腦性癱瘓,是指新生兒出生后1個月內,在其腦部發育尚未成熟的階段由于非進行性腦損傷導致的中樞神經障礙綜合征,臨床表現主要以姿勢等各運動功能障礙為主,患兒常伴有智力缺陷、行為異常、視聽覺障礙及癲癇等癥狀。小兒腦癱的誘發因素較多,如父母親吸煙、酗酒、妊娠糖尿病或高血壓以及先兆流產、前置胎盤等原因都可能導致小兒腦癱[7]。小兒腦癱可引發患兒機體多功能障礙,如運動、姿勢、聽視覺、智力、語言、生長發育、情緒及行為等多方面的障礙。據統計,四到五成的腦癱患兒由于其大腦內的固定病灶誘發癲癇,智力重度低下的患兒尤甚。
小兒腦癱如未能及時治療和干預,可導致顱神經麻痹、腦積水、肢體談話以及蛛網膜粘連等嚴重后果,威脅患兒的生命[8]。在本研究中,采取神經節苷脂來改善患兒腦代謝,提升其腦細胞的生長機能,護理是臨床診療的重要組成部分,對促進患兒康復有重要作用,本次研究采取優質護理措施對腦癱患兒進行干預,取得了理想效果,研究結果提示,觀察組患兒的發育評分、家屬對護理滿意度、住院時間以及護理滿意度等指標均明顯優于對照組,充分證實了優質護理能夠提升臨床治療質量,改善臨床癥狀,促進患兒發育,值得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