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莉
(江蘇省豐縣人民醫院,江蘇 徐州)
結直腸癌是常見的惡性腫瘤,其發病率高,初期診斷癥狀不明顯,但隨著病程延長會逐漸出現結直腸癌臨床病癥,包括便血、腹瀉、排便習慣改變等,由此給患者造成心理困擾和健康困擾,嚴重影響結直腸癌患者的生活狀態和身體健康,若任其發展極有可能威脅患者的生命安全。有研究表明,結直腸癌術后需采用護理效果顯著的護理方式予以相應護理才能有效降低術后并發癥風險,提升術后生活質量,積極促進病情轉歸[1-2]。本次研究主要探究循證護理對結直腸癌患者術后生活質量及并發癥的影響,以尋求護理效果顯著的護理模式。
隨機抽取100例結直腸癌患者并分為兩組,研究組(50例)和參照組(50例),研究時間為2014年12月至2019年12月。其中參照組中男20例,女30例,年齡在45~70歲,平均(55.24±3.68)歲,病程 0.8~4.4年,平均(2.35±0.28)年;研究組男19例,女31例,年齡45~70歲,平均(55.38±3.84)歲,病程 0.8~4.3 年,平均(2.39±0.27)年。
參照組應用常規護理模式,即對參照組患者實行常規病情觀察、用藥指導、清潔護理等。
研究組采用循證護理,具體方法:①病情觀察:整個護理期間都實時關注結直腸癌患者的病情變化,以及觀察患者情緒波動和術后不良反應發生情況等,建立完善的患者信息網;②組建循證護理小組:參與循證護理的護理人員必須具備豐富的護理經驗和能力,同時有良好的應變能力和溝通交流能力,能及時掌握患者的情緒變化并予以疏導[3-4];③確定循證方向:明確結直腸癌患者在護理期間出現負面情緒的原因和有效改善措施,疏導患者的不良情緒,同時予以健康宣教,為其講解結直腸癌相關知識和治療方法等,提高患者配合度和自我護理能力;④循證支持:收集各類針對結直腸癌患者的護理內容及方式方法,結合護理經驗,總結優點,規避缺陷,參考循證問題評估結果;⑤制定循證措施:針對每位患者的不同病情和情緒變化制定適宜的護理計劃,積極與家屬保持溝通交流,從減輕疼痛的角度出發,給予患者及家屬建設性意見,并為其制定飲食方案,疏導不良情緒。針對病房內的護理—保持病房清潔、整潔、空氣流通度,借鑒成功恢復病例增強患者恢復的信心[5-6]。
兩組結直腸癌患者均進行為期3個月的連續護理。①采用SF-36量表細致評估結直腸癌患者的生活質量—社會功能、生理功能、軀體功能、認知功能、角色功能、總體健康,總共六個評估條目,分值與生活質量呈正比;②術后并發癥:切口感染、腸梗阻、肺部感染、吻合口瘺、應激性潰瘍、造口并發癥。
將實驗所得數據采用統計學軟件SPSS 18.0進行分析處理,計量資料采用t檢驗,以均數±標準差()表示;計數資料采用χ2檢驗,以(%)表示,P<0.05表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護理后,研究組和參照組的術后生活質量相互對比,其社會功能、生理功能、軀體功能等評分較高的一組明顯是研究組,與參照組的評分數據形成鮮明對比,P<0.05,其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對比結果見表1。
兩組術后并發癥情況比較,術后并發癥發生概率較高的一組明顯是參照組,兩組對比效果差異較大,組間數據P<0.05,有統計學意義,具體對比結果見表2。
結直腸癌是發生在結直腸上皮的一種惡性腫瘤,國內較常見,且常發于老年人,65歲以上老年人群發生概率最高,癥狀具有隱匿性,早期都不易顯現,但容易發生遠處轉移,常見轉移部位有肝臟、肺以及其他全身器官,若不采取及時有效的治療,會嚴重威脅患者的生命安全。結直腸癌采取的治療方式一般以手術切除為主,同時再輔以放化療、分子靶向治療、中醫藥療法等,在治療基礎上予以相應護理(循證護理—優質、全面的護理服務),能幫助患者盡早恢復,提高生活質量和預后恢復效果[7-8]。本次研究將循證護理和常規護理模式對結直腸癌患者的護理效果進行對比,依據對比結果可知,護理后,研究組和參照組的術后生活質量相互對比,其社會功能、生理功能、軀體功能等評分較高的一組明顯是研究組,與參照組的評分數據形成鮮明對比,P<0.05,有統計學意義;兩組術后并發癥情況比較,術后并發癥(切口感染、腸梗阻、肺部感染、吻合口瘺、應激性潰瘍、造口并發癥)發生概率較高的一組明顯是參照組,兩組對比效果差異較大,P<0.05,有統計學意義。
表1 生活質量( , 分)

表1 生活質量( , 分)
?

表2 術后并發癥(n, %)
綜上所述,采用循證護理對結直腸癌患者實行護理,能積極改善患者術后的生活質量和生活水平,不斷強化治療和護理效果,降低術后并發癥發生風險,具有一定的臨床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