翁海燕
(泗陽縣中醫院,江蘇 泗陽)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是一種嚴重但可治的疾病之一,截至全球目前患有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人數已達2.1億人,預計到2030年,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會成為全球第三大死亡數最多的疾病。現階段,臨床上針對慢阻肺癥狀的治療方式一般采用吸入糖皮質激素來改善,以此來減少慢阻肺患者癥狀加重的頻率,但結合臨床病例發現,大多數慢阻肺患者在出院后并沒有嚴格按照醫囑繼續吸入用藥,因而就造成治療效果不顯著的現象[1-2]。綜合上述情況,本次研究將在出院后對慢阻肺患者實行延續性護理,讓患者在出院后依然保持持續性的服藥依從性,全面促進患者病情轉優。
經過倫理委員會批準,同意抽取2018年1月至2020年1月收治的慢阻肺患者參與研究調查,并將其中的220例隨機分為兩組,研究組(110例)和參照組(110例)。參照組中男 70例,女40例,年齡在 60~80歲,平均(68.51±3.74)歲;研 究 組 男 68例,女 42例,年 齡 在 60~80歲,平 均(68.42±3.59)歲。所有參選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均自愿簽署參與本次研究的協議書且精神狀態一切良好;排除有其他重大器官疾病者和精神狀態異常者。
參照組實行常規護理,在慢阻肺患者出院后同樣給予基礎性的出院指導,一次性將出院后的各類注意事宜制成小冊子發放給患者,囑咐患者嚴格按照規定服用藥物,并保持良好的服藥依從性。
研究組在常規護理基礎上加入延續性護理,具體內容包括:①成立延續小組,慢阻肺患者出院前,醫院需從醫療團隊中選出年資和專業性較強的臨床專業醫師和護士組成延續小組,護士需具備良好的溝通能力及專業護理能力且有較高的綜合素質[3]。②建立電子檔案,延續小組的護理人員在慢阻肺患者出院前需將患者從入院檢查、診斷、治療、護理全過程的信息收錄到電子健康文檔中,每一次治療后的病情變化均要仔細記錄在文檔中,方便之后查閱和整理。慢阻肺患者的電子健康文檔會一生保存,以便為患者的健康檢查和后續護理提供準確、可靠的信息。③登門拜訪,護理小組成員首次到慢阻肺患者家中對患者進行后期的延續性護理,并為患者詳細講解有關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相關知識和護理期間需嚴格注意的各項事宜。針對慢阻肺患者是否有嚴格遵照醫囑服用藥物進行重點檢查,同時再次強調遵照醫囑服藥的重要性。④電話隨訪,對于偏遠或不方便登門拜訪的慢阻肺患者實行電話隨訪調查模式。通過電話詢問慢阻肺患者的實時病情、飲食、心理狀態、運動狀態等,同時詢問患者服藥狀況并指導慢阻肺患者如何長期保持服藥依從性,最后提醒患者復診時間。⑤紅圍巾活動,首先發放紅圍巾登記卡給慢阻肺患者,讓患者在登記卡上寫上自身所患疾病及臨床癥狀,治療期間服用藥物及治療效果,以及聯系方式[4-6]。通過紅圍巾登記卡將慢阻肺患者的病情反饋給活動方,活動方會定期詢問患者病情改善情況,同時提供專業性較強的健康知識教育(如何正確使用吸入劑),后期再通過電話隨訪詢問患者的治療效果。
參照《慢阻肺診療指南(2013版)》制定標準:①采用圣喬治呼吸問卷(SGRQ)對兩組患者護理后的護理效果及病情變化進行評估,包括呼吸癥狀、活動受限、疾病影響。②服藥依從性維度劃分為完全依從(30~40分)、部分依從(10~30分)、不依從(<10分)。③自我效能感,包括認知能力、情緒情感、自我調節能力、環境變化、行為能力,各項指標40分,分值與效能感呈正相關。
利用SPSS 18.0軟件分析、處理,用t、χ2檢驗計量資料()與計數資料(%),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詳見表1。
表1 SGRQ各維度評分( , 分)

表1 SGRQ各維度評分( , 分)
呼吸癥狀 活動受限 疾病影響干預前 干預后 干預前 干預后 干預前 干預后研究組 110 58.68±18.21 29.34±16.52 72.51±19.03 47.52±16.41 48.95±19.81 27.54±13.02參照組 110 57.89±17.45 48.52±17.05 71.23±18.58 62.47±17.85 47.89±18.74 38.35±14.21 t 0.328 8.473 0.504 6.466 0.407 5.882 P 0.742 0.000 0.614 0.000 0.683 0.000組別 例數
詳見表2。

表2 服藥依從性(n, %)
詳見表3。
表3 自我效能感( , 分)

表3 自我效能感( , 分)
組別 例數 認知能力 情緒情感 自我調節能力 環境變化 行為能力研究組 110 35.68±4.1236.87±2.17 36.71±3.0535.48±4.1037.41±2.03參照組 110 27.15±4.3828.13±5.30 27.10±4.3728.19±5.1029.54±5.19 t 14.877 13.592 16.916 11.684 11.420 P 0.000 0.000 0.000 0.000 0.000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是以不完全可逆的氣流受限為特點的慢性肺部疾病,其臨床癥狀包括咳痰、慢性咳嗽、氣短、呼吸困難等。臨床上對慢阻肺患者治療效果較好的治療方式便是糖皮質激素吸入治療,但由于患者在出院后的服藥依從性不高,因而嚴重影響了臨床治療效果,不僅加重患者病情,同時也降低了患者的康復效率。對于以上影響因素,本次研究選用延續性護理模式,對慢阻肺患者實行出院后的延續性護理模式,通過隨訪詢問的方式,細致了解患者的服藥情況和康復效果,同時還能幫助患者樹立信心,提高患者的服藥依從性,積極促進病情轉優[7-8]。本次研究將延續護理和常規護理模式對慢阻肺患者的服藥依從性及自我效能感的影響效果進行對比,依據對比結果可知,參照組和研究組的依從性相比,服藥依從性整體表現較高的一組是研究組,兩組的服藥依從性的綜合效果具有一定的差異性;經不同護理模式予以護理的兩組患者中,SGRQ各維度評分在干預前的差異不大,干預后的各項分值均有所下降,下降幅度較大的一組是研究組,兩組的SGRQ分值具有統計學差異;兩組護理小組的自我效能感評分比較,認知能力及情緒情感等各項能力維度分值普遍較高的一組依然是研究組,參照組與研究組分值的對比較鮮明且有統計學意義(P<0.05)。
綜上所述,延續性護理模式可持續性提升慢阻肺患者的臨床護理效果,全面提高患者的自我效能感和使用吸入劑的依從性,積極促進慢阻肺患者病情轉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