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利芳
(山西省陽泉市第一人民醫院,山西 陽泉)
隨著社會的不斷發展與科學水平的不斷進步,城市化發展已經越來越來便民,但在建設城市的同時也在破壞大自然,破壞環境。城市化的發展以及環境的惡化,經常會給人們帶來不可預料的大型群體傷害事件,比如:交通事故、泥石流、洪水、地震、海嘯、火災等不可預料的災害。給居民的生活以及經濟發展帶來巨大的阻礙,甚至威脅到人們的生命安全。由此,急診科的作用便體現出來,急診科是醫院內對于大型群體傷害事件設置的急救場所,屬于醫院的重要組成部分[1]。
在2019年1月至2019年6月我院急診科共救治了153名大型群體傷害事件的被傷害者,其中有男性110名,占總傷害比例的71.9%,女性43名,占總傷害比例的28.1%;所有患者中,由于煤氣爆炸受到傷害的有24人,發生火災受到傷害的有15名,其余患者均為交通事故受到傷害。所有患者中,年齡1.5~86歲。使用隨機分配的方式將患者分為對照組與觀察組。對照組患者76名,觀察組患者77名。給予對照組患者采用常規護理措施,觀察組患者采用全程護理措施,比較兩組患者其他方面資料如受傷程度、年齡比例等,發現不具有明顯差異(P>0.05)。證明此實驗有臨床可比性,實驗可以進行。所有參與本次研究的患者均知本次研究的實驗目的,并在獲得全體患者同意后簽署知情同意書。
對照組患者采用常規的急診手段進行搶救與護理。觀察組患者的護理人員則由5名具有10年以上工作經驗的護理人員組成。觀察組小組護理人員對以往的工作經驗進行總結,并且將以往治療中發現的問題以及不足進行分析,保證以患者為中心的理念,并負責接診到與其他科室建立溝通的主要任務,制定出全程的護理措施,并指導臨床護理人員的工作。全部工作流程如下:收到120網絡傳達-初步檢測-分診治療-搶救-基礎護理-全程觀察-科室人員溝通-交接工作。
1.2.1 加強與120急救中心的網絡聯系
與120院前急救現場救護情況進行精準交接并實時聯網通信。跟蹤急救車輛,在LED屏的影視下初步判斷患者的主要癥狀,并記錄患者年齡、性別等信息要素。初步判斷病情后,通知相關科室的工作人員提前進入準備階段,將急救所需要的儀器終端設備提前準備,患者一到急診科,馬上實施搶救,為患者的生命安全提供確實保障[2]。對于群體創傷性病人,全部采用先檢查治療,后補辦手續、續交醫費的工作流程。對于病情較為嚴重的患者,可以采用優先治療的原則。
1.2.2 快速準確的分診安排
具有5年以上工作經驗護理人員負責急診分診工作,各科室護理人員收到信息后馬上進行接診準備:首先安排搶救床,轉運滑板、急救用醫療氧氣以及專職的護送隊,推床進行接診。根據醫院制定的標準將病情分為三個等級:Ⅰ輕度:對于護理人員的檢查能夠主動配合,呼吸有力,并且反應靈敏,且神志正常;Ⅱ中度:對于護理人員的檢查具有一定反應,但不靈敏,呼吸不暢,具有輕度的意識混亂;Ⅲ重度:對于護理人員的檢查不具有任何反應,喪失意識,呼吸困難,需要借助吸氧機,甚至休克,隨時有生命危險[3],檢查完畢后給患者掛檢傷牌。檢傷牌主要分為四種:紅色代表重度傷害,黃色代表中度傷害,藍色代表輕度傷害,黑色代表死亡。同時對于不同傷害等級的患者進行分流,重度傷員優先治療,馬上進入急診室進行搶救,中度傷員安置在急診重癥室或觀察室,輕度傷員則安排在急診外診室進行檢查治療,根據病人的病情狀態,提供車床或者輪椅。
1.2.3 及時有效的急救搶救
將患者分配到指定的床位,并根據病情,迅速采取相應的搶救措施,搶救過程中需要安排專人對患者的生命體征進行監測。護理人員主動配合醫生的搶救工作,保證工作的無障礙性,首先搶救時,需要保證患者的呼吸道通暢,防止口腔內有異物發生窒息,并給予患者吸氧;對患者進行靜脈穿刺,監測患者的生命體征。專人負責藥物配置和搶救物品的供給以及搶救的記錄流程[4]。
1.2.4 搶救后的急診護理
全程護理主要是基礎護理的細節化。護理人員對患者進行治療時嚴格無菌操作,且急診室內預防急救用品都要齊全,護理人員對于病情嚴重的患者身體內滯留的管道做好管理工作,防止發生因管道折彎、脫落對患者造成人身傷害的事件。
1.2.5 按照特級護理質量標準
在對患者進行各項搶救工作的同時,護理人員需要按照特級護理工作的護理標準進行工作。急診室內裝備了很多的應急搶救措施如:洗頭盤,預防壓瘡的U型、R型墊等;與患者進行接觸前首先要進行無菌操作,即使接觸各種治療用品前,也應先洗手,防止發生交叉感染[5]。
1.2.6 全程陪同患者檢查、住院
急診護士在對患者進行分流安置病房時,需要提前備好搶救用的藥品、儀器、如呼吸機、氧氣、氣管插管、喉鏡等,患者需要轉換病區時,提前與相關科室做好溝通,并安排綠馬甲人員陪同轉運。與其他科室人員交接后,需要在交接名單上簽字。
比較兩組患者的搶救情況以及患者滿意度。將脫險設置為搶救成功的標準,患者在接受搶救后生命體征趨于正常及視為搶救成功。患者滿意度選擇調查表的方式進行,評分越高,證明患者滿意度越高。
對數據的處理采用數學軟件SPSS 21.0進行統計分析,計量資料用均數±標準差()表示,計數資料用率(%)表示,采用t和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對照組患者的搶救成功率比觀察組患者低,急診費用比觀察組高,且搶救時間明顯比觀察組患者長,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詳細數據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搶救成功率、搶救時間、急診費用比較[n(%),]

表1 兩組患者搶救成功率、搶救時間、急診費用比較[n(%),]
組別 例數 搶救成功率 搶救時間(min) 急診費用(元)觀察組 77 76(98.7) 36.8±5.1 551.5±169.4對照組 76 70(92.1) 71.2±5.3 924.6±147.1 P<0.05 <0.05 <0.05
兩組患者在住院治療期間進行比較:觀察組患者滿意度高于對照組,且并發癥發生率低于對照組,差異較為明顯(P<0.05),具有統計學意義,詳細數據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的臨床效果進行比較[, n(%)]

表2 兩組患者的臨床效果進行比較[, n(%)]
組別 例數 患者滿意度 并發癥對照組 76 87.29±5.02 11(14.3)觀察組 77 95.20±4.18 6(7.9)P<0.05 <0.05
受到傷害是群體傷害事件的首位病因。搶救時間上,有“黃金一小時”及“白金十分鐘”的說法[6],強調了搶救病人時間的重要性。采用“群體事故處理流程”方式救人,極大程度保障了急救的“時效性和整體性”,能夠保證患者的生命安全[7]。
群體事件搶救必須規范[8],對于大量傷員的就診,對于醫院體系是一種考察,對于工作人員的工作能力更是考驗,優先就診急救病人,可以極大提高治療成功率。一個完整體系,即使在面對大批患者入院治療時,也能夠有條不紊的工作,有效率的救治患者。發生群體創傷事件后,會在短時間內引起社會的關注,病人家屬、警察以及大量媒體都可能在短時間蜂擁而至,由此,維持醫院的現場秩序非常重要,在順利的對傷員進行救治時,安撫患者家屬,并且設置專門的接待人員對待警察以及媒體人員,注意傷員救護的社會效益。我院急診科正是通過對群體創傷病人規范化的救護,極大程度的提高了患者的搶救成功率,降低了致死致殘率。
本次研究結果表明,經過規范化、具有針對性的搶救護理措施后,觀察組患者的搶救成功率、患者滿意度明顯高于對照組患者,數據差異較大(P<0.05)。
綜上所述,將全程護理模式應用在急診危重患者的搶救工作中能夠有效提升搶救成功率與患者滿意度,此種模式值得臨床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