祁金鳳
(西藏自治區人民醫院,西藏 拉薩)
類風濕性關節炎(Rheumatoid Arthritis, RA)是風濕科臨床的常見疾病,屬于自身免疫病的一種,其以侵蝕性關節炎為主要臨床特征,常累及雙足及雙手小關節,導致患者的關節發生畸形改變,關節功能出現障礙[1]。該病起病慢,病程漫長,患者長期受疾病困擾,對其身心均形成嚴重危害,短期住院、長期門診隨訪是該病的主要治療方式,但由于大部分患者對疾病沒有正確的認知,未能及時復診或直接中斷治療,還有部分患者由于受到藥物不良反應的影響,不遵醫囑服藥,使臨床治療的效果大打折扣,導致預后不佳[2]。有效的臨床護理能夠提升患者的治療依從性,從而鞏固臨床治療的效果,本次研究目的旨在分析延伸性護理干預對類風濕關節炎患者治療依從性的影響,為此選擇了我院1年來收治的100例患者作為研究對象,現將研究詳細內容做如下報道。
本次研究對象經我院倫理委員會審批同意后,從我院風濕科2018年4月至2019年6月收治的類風濕關節炎患者中選擇100例進行研究。按照隨機數列表排序將其均分為觀察組與對照組,每組50例,分別采取不同護理模式進行干預。觀察組中,男性24例,女性26例,年齡45~65歲,平均(52.14±4.69)歲,病程 1~5年,平均(2.54±1.25)年。對照組中,男性22例,女性28例,年齡46~63歲,平均(51.89±5.21)歲,病程 1~6年,平均(2.89±1.55)年。兩組患者上述一般資料經統計學分析未見顯著差異(P>0.05),表示有可比性。
納入標準:①所有患者對本次研究知情,簽署研究同意意見書,自愿參與;②患者意識清醒,能夠獨立完成調查量表的填寫。
排除標準:①合并肝腎功能異常的患者;②臨床資料缺失者;③合并語言、認知功能障礙者及有精神疾病史者。
對照組患者給予常規護理,入院后給予健康宣講、用藥指導、心理護理、生活及飲食指導等,出院時囑咐患者定期回院復診。
觀察組在此基礎上實施延續護理,具體包括:①前期準備,成立延續護理小組,由護士長擔任小組長,并納入工作經驗豐富的護理人員構成小組成員,由小組開會共同探討并制定出科學合理的延續護理方案[3]。②電話隨訪,患者住院期間負責護理工作的護理人員作為其責任護士,負責該患者出院后的隨訪工作,采取電話隨訪的方式,對患者家庭治療的相關情況進行了解,了解內容包括:患者目前不適癥狀的主訴、服藥情況、是否進行合理的關節鍛煉等情況。③家庭隨訪,每月派專人對患者進行家庭隨訪,并根據患者服藥情況、鍛煉情況及情緒變化等情況給予針對性的護理意見,對患者進行康復知識的宣講,告知其康復鍛煉的必要性,同時鼓勵患者詢問與疾病相關的問題,護理人員需耐心回答[4]。另外,了解患者藥物治療過程中產生的不良反應,及時與醫生取得聯系,或讓患者及時回院復診,以根據實際情況對藥物劑量進行調整;對患者及家屬進行飲食指導,飲食應當注意營養均衡,以口味清淡、營養豐富為宜,忌食刺激性食物,并囑咐患者注意休息,戒煙戒酒,避免受涼和疲累,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
對隨訪期間患者的治療依從性進行評價,主要從遵醫用藥、關節功能鍛煉、自我防護以及定期復診4個方面進行統計,每個方面的遵守人數越多,表明該組治療依從性越好。
采用SF-36量表評估兩組患者的生活質量,本研究選取該量表中的生理功能、生理職能、軀體疼痛、情感職能、社會功能、活動、精神健康7個維度進行生活質量的評價,每個維度總分100分,分數越高,代表該維度生活質量越高[5]。
應用統計學軟件SPSS 18.0對資料進行分析處理,計量資料()表示,計數資料以(%)表示,分別應用t、χ2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觀察組患者在遵醫用藥、關節功能鍛煉、自我防護以及定期復診4個方面的依從性均明顯高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 1。

表1 不同組別治療依從性的對比[n(%)]
干預后,對兩組患者進行生活質量調查,結果提示觀察組患者生理功能、生理職能、軀體疼痛、情感職能、社會功能、活動、精神健康等7個維度的評分均明顯高于對照組患者(P<0.05),見表 2。
表2 生活質量對比( , 分)

表2 生活質量對比( , 分)
指標 觀察組(n=50) 對照組(n=50) t P生理功能 75.63±11.54 62.36±11.20 5.835 0.000生理職能 77.56±10.22 63.25±10.14 7.028 0.000軀體疼痛 68.89±5.32 60.25±5.14 8.259 0.000情感職能 84.56±10.35 73.58±10.25 5.330 0.000社會功能 77.78±8.56 70.11±8.03 4.621 0.000精神健康 82.63±5.25 76.63±4.25 6.281 0.000活動 72.14±5.33 62.25±5.18 9.409 0.000
RA病程長,且有反復發作性,在發病初期的臨床表現主要有晨起關節僵硬、腫脹及疼痛等癥狀,隨著病情的進展,最終可發生關節畸形,導致關節正常功能的喪失。我國RA患病率約為0.28%~0.41%,女性患病率顯著高于男性,可見于所有年齡階段的人,以20~55歲的人群多發,目前臨床對該病的發病機制尚未有明確定論,但遺傳因素被認為與該病的發病有著重要關聯[6]。RA經過正規有效的治療手段能夠得以完全控制,患者能夠恢復正常的生活、工作或學習狀態,臨床對該病的治療目的在于控制病情,降低疾病致殘率,從而改善患者的生活質量,治療原則強調早期和規范治療,同時進行定期的監測和隨訪[7]。
臨床一般選緩解病情的抗風濕類藥物進行治療,如糖皮質激素類藥物,而這類藥物的長期應用容易產生不良反應,患者對不良反應難以耐受,或在治療過程中根據自身判斷隨意增減藥物劑量等,均導致其用藥依從性差。RA慢性期的患者應當減輕勞動強度,并積極配合治療,進行功能性鍛煉或局部理療來恢復機體局部功能,此外,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戒煙戒酒也十分重要,在長期的治療過程中,患者忽視日常鍛煉及良好生活習慣的養成,導致病情反復,不易治愈[8]。因此尋找有效的方式來提高患者治療依從性對臨床治療效果的提升有著重要意義,有文獻報稱延續性護理能夠有效提升患者家庭治療的依從性,從而達到提升治療效果的作用。延續性護理是對傳統護理的延伸,確保患者能夠在不同的場所得到連續性的健康照護,其強調的重點并非為患者出院后直接提供長期護理,而在于幫助患者及其家屬提升自我照護的能力,從而使其在不同場所能夠得到連續的健康管理。
本次研究選擇了我院1年來收治的類風濕關節炎患者,進行分組后分別施以常規護理和延續性護理。研究結果提示,經過干預,接受延續性護理的觀察組患者在治療依從性方面明顯比常規護理的對照組更優,且觀察組生活質量各個維度的評分均高于對照組,充分展現了延續性護理在類風濕關節炎患者家庭治療中的優越性。
綜上所述,在類風濕關節炎患者家庭治療過程中介入延續性護理能夠顯著提升患者的治療依從性,鞏固治療效果,從而提升其生活質量,提示延續性護理臨床價值高,值得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