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經勇
習近平總書記“七一”講話指出:“我們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推動物質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會文明、生態文明協調發展,創造了中國式現代化道路,創造了人類文明新形態。”生態文明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五大”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而新時代社會主義生態文明,是以循環經濟、生態經濟和可持續發展為其理論基礎,并結合中國的實際情況創立和發展起來的。
循環經濟與傳統經濟的本質區別
循環經濟思想源于20世紀60年代美國,20世紀90年代中國學者開始重視對循環經濟的研究,并把它上升到經濟增長方式轉變的高度來認識。研究內容包括資源利用、環境保護、技術范式以及經濟增長方式等。當前國內外學術界比較一致的循環經濟含義是:它是一種以資源高效利用和循環利用為核心,以“減量化、再利用、資源化”為原則,以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為特征,符合可持續發展理念的經濟增長方式。
循環經濟與傳統經濟不同,它是以資源循環利用為基本特征,將人類經濟活動置于生態系統之內,把經濟看作是生態的子系統,沒有這個最基本的前提,循環經濟也就失去其賴以存在的基礎。傳統經濟理論的最大失誤,就在于把經濟看作不依賴于生態環境而孤立存在的系統,或者是把生態系統看作經濟的子系統。在這個思想指導下,認為經濟過程的物質規模是可以無限地擴大,對自然資源進行超負荷開發,導致自然生態環境日趨惡化。針對這一歷史教訓,恩格斯在《自然辯證法》中指出:“不要過于陶醉于我們人類對于自然界的勝利,對于每一次這樣的勝利,自然界都對我們進行了報復。”與傳統經濟理論不同,循環經濟理論所依據的是可持續發展理念。認為經濟僅僅是生態系統的子系統。在一定時空條件下,由于生態系統的自然資本存量是有限的,決定宏觀經濟的物質增長也是有限的。循環經濟的物質循環包括兩個過程:自然資源通過人類加工轉變為產品,再通過消費廢棄物的正向流動過程,又把待處理的廢棄物通過再利用和資源化,變成有用的產品或再生資源的逆向流動過程。傳統經濟理論只有正向流動過程,沒有逆向流動過程,只重視價值流的增長,而忽視物質流的循環。循環經濟的物質循環有兩種形態:一種是初級形態,即通過資源化使廢棄物成為可再生資源;一種是高級形態,即從產品的持續使用和再使用中避免廢棄物的產生。發展循環經濟應盡可能實現沒有廢棄物的目標,即創造條件使初級形態的物質循環向高級形態物質循環轉換。建設生態工業園和農業生態工業園是物質循環的高級形態。它通過物流或能流傳遞方式,把不同類型的工廠或企業有機連接起來,形成共享資源和互換副產品的產業共生組合,使一家工廠的廢棄物成為另一家工廠的原料或能源,模擬自然生態系統,在產業系統中建立“生產者—消費者---分解者”的循環途徑,尋求物質閉路循環、多級利用的廢物產生最小化。農業生態工業園是通過各個農業主導產業的相互耦合,合理組織與布局生產,最大限度地互相利用和發展資源潛力,降低農業廢棄物的輸出,盡最大限度地減少對外部環境的污染。建設生態工業園和農業生態工業園既可以提高資源、能源利用率,又可以保護和改善生態環境,是實現高級形態物質循環的重要途徑,乃至最終建立起可持續發展的經濟生態系統。
生態經濟與傳統經濟的本質區別
循環經濟與生態經濟的相互關系,是一種錯綜復雜的關系,或者說是一種相互交織的關系。生態經濟理論較之傳統經濟理論的本質區別,集中表現在徹底否定傳統經濟理論就物質生產、流通、分配、消費等自身的消長變化,來研究、指導人類經濟活動的錯誤傾向,科學地提出了必須把人類經濟活動放在生態系統的視野考察,并賦予人類經濟活動以新的社會價值標準。隨著生態經濟理論的創立,使得越來越多的人認識到,在生產領域,人與自然的物質變換,就是經濟系統與生態系統之間的物質與能量變換,就是經濟再生產與自然再生產之間的物質與能量變換。生態系統是由生物因素和非生物因素構成的,以人為主體的生態和以人類經濟活動的同一性,集中表現在兩者都是體現人與自然的物質變換關系。而人類的經濟活動是從人的勞動的角度來看的人與自然之間的物質關系。由此可見,經濟與生態所涉及的主客體都是一樣的。只是一個是從生態學的角度,一個是從經濟學的角度考察問題罷了。
馬克思在《資本論》第三卷指出,不論哪一個社會形態,不論生產力發展到什么程度,社會生產力總是以“自然生產力”為基礎的。社會生產所需要的物質和能量,無不直接間接來源于自然界和生態系統。經濟再生產與自然再生產相交織,不僅是農業部門的特點,同時也是工業部門的特點,因為工業部門所需要的生產資料,歸根到底也是來自自然界。誠如馬克思在《資本論》第一卷中所說的,勞動過程首先表現為人和自然之間的過程,或者說首先表現為人和自然之間的物質變換過程。正是人類通過自己的勞動,把自然生態系統的物質與能量攝入經濟系統,把自然之物變成為經濟之物,離開了自然生態系統,就不可能有經濟的存在與發展。從這個意義上,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保護環境就是保護生產力,改善環境就是發展生產力。”由于自然生態環境是經濟發展的前提條件,發展經濟就必須遵循自然規律,違反自然規律就會破壞自然生態,從而破壞人類賴以生存和發展的基本條件。既然經濟與生態是密切聯系在一起,客觀上要求我們在考察經濟效益時必須同時考察生態效益,在考察生態效益時必須同時考察經濟效益。馬克思在《資本論》第三卷中,把由前者決定的生產率稱之為“社會生產率”,把由后者決定的生產率稱之為“自然生產率”。馬克思指出:“問題不只是勞動的社會生產率,而且還有由勞動的自然條件決定的勞動的自然生產率。”“并且由于自然條件的生產率不同,同量勞動會體現為較多或較少的產品或使用價值。”如果我們不注意保護自然生態環境,“這些自然條件所能提供的東西往往隨著由社會條件決定的生產率的提高而相應地減少。”甚至有可能出現社會生產率提高補償不了自然生產率的降低。這就要求我們分析生產率的變化情況,必須具體分析多大程度上是由社會生產率因素引起的,多大程度是由自然生產率因素引起的,并因勢利導地采取相應的對策。
2020年召開的全面推動長江經濟帶發展的座談會上,習近平總書記著重指出:“要加快建立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機制,讓保護修復生態環境獲得合理回報,讓破壞生態環境付出相應代價。”習近平同志這里所說的生態產品,其內涵相應廣泛,包括生態系統為增進人類與自然可持續發展提供的各種物質和服務,諸如符合生態要求的空氣、水源、土壤以及產業化開發后派生的生態系統功能產品,如綠色食品。生態系統為人類生活提供的各種產品和服務價值的總和,稱之為生態產品價值。依據生態產品的不同屬性,可以劃分為兩種類型:一種是純公共物品屬性的生態產品(例如森林、河流等);一種是具有私人物品屬性(例如綠色農產品、綠色工業品等)。由于相當一部分生態產品具有公共物品屬性,即消費的非排他性、非競爭性,產品邊界不清晰,從而制約了生態產品市場的形成和生態產品價值的實現。如何健全生態保護補償機制和建立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機制,將具有重要的理論意義和實踐價值。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積極探索推廣綠水青山轉化為金山銀山的路徑,選擇具備條件的地區開展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機制試點,探索政府主導、企業和各界參與、市場化運作、可持續的生態產品價值實現路徑。”
社會主義生態文明的理論基礎
2021年10月12日,習近平總書記在出席《生物多樣性公約》第五次締約方大會領導人峰會上又進一步指出,生態文明是人類文明發展的歷史趨勢。我們要以生態文明建設為引領,協調人與自然關系。以綠色轉型為驅動,助力全球可持續發展。生態文明是繼工業文明之后的文明形態,是人類遵循人、自然、社會和諧發展這一客觀規律取得的物質與精神成果的總和。生態文明的核心是以人與自然、人與人、人與社會和諧共生、良性循環、全面發展、持續繁榮為宗旨的社會形態。正是建立在對循環經濟、生態經濟和可持續發展科學認識的基礎上,以及針對我國改革發展面臨的突出問題,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指出:“人類發展活動必須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否則就會遭到大自然的報復。這個規律誰也無法抗拒。人因自然而生,人與自然是一個共生關系,對自然的傷害最終會傷及人類自身。只有尊重自然規律,才能有效防止在開發利用自然上走彎路。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取得了歷史性成就,這是值得我們自豪和驕傲的。同時我們在快速發展中也積累了大量生態環境問題,成為明顯的短板,成為人民群眾反映強烈的突出問題。這樣的狀況,必須下大力氣扭轉。”習近平總書記還創造性地指出:“各地區各部門要切實貫徹新發展理念,樹立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強烈意識,努力走向社會主義生態文明新時代。”并把滿足人們日益增長的優美生態環境需要,上升到以人民為中心的高度上來認識。強調指出:“良好生態環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環境就是民生,青山就是美麗,藍天也是幸福”。“發展經濟是為了民生,保護生態環境同樣是為了民生。”深刻地論述了生態環境在改善民生中的重要地位,是對新時代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的積極回應。黨的十八大以來,隨著生態文明制度體系的不斷完善,以及與其相聯系的生態環境質量的不斷提高,使得生態環境發生了歷史性、轉折性、全局性的變化,但是面臨的問題和挑戰還很嚴峻。從“十四五”時期開始,我國生態文明建設以降低碳排放為重點的戰略轉變,推動減污降碳協同增效,促進經濟社會全面綠色轉型,是實現生態環境質量改善由量變到質變的關鍵時期。
(作者系廈門大學經濟學院教授)
責任編輯:張莉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