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蒙古落實國家重大區域發展戰略的思路對策研究》課題組
摘? 要:革命老區是紅色基因傳承的重要承載地,是鞏固提升脫貧攻堅成果、完善區域經濟布局的重要一環。黨的十八大以來,內蒙古革命老區發展取得明顯成效,但是革命老區大多仍然處于欠發達水平,在基礎設施建設、產業體系構建、內生動力培育及紅色文化挖掘和利用等方面存在難點堵點。新時代支持革命老區振興發展,要明確差異化發展定位,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培育發展新動能,弘揚傳承紅色文化,推動全面綠色轉型,讓老區人民過上更加富裕幸福的生活,逐步實現共同富裕目標。
關鍵詞:內蒙古? ?革命老區? ?振興發展? ? 政策建議
黨的十八大以來,內蒙古堅決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于革命老區振興發展的重要論述,全面落實《關于加大脫貧攻堅力度支持革命老區開發建設的指導意見》《關于新時代支持革命老區振興發展的意見》《“十四五”支持革命老區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銜接推進鄉村振興實施方案》等系列政策舉措,多措并舉,革命老區面貌發生了深刻變化,老區人民生活水平顯著改善。但由于地理區位、資源稟賦、自然條件等多重因素影響,內蒙古多數革命老區革命老區發展大多仍然處于欠發達水平,新時代推動革命老區振興發展依然存在難點堵點,貫徹新發展理念面臨的任務較為艱巨。
一、難點分析
“十四五”推動特殊類型地區振興發展全局,既要考慮到內蒙古的革命老區與邊境地區、脫貧地區等欠發達地區存在的共性普遍問題,也要重視革命老區突出的個性差異,確保革命老區振興發展形成合力。
(一)基礎設施建設相對薄弱
由于大部分革命老區遠離中心城市、位置偏遠、干旱少雨,對增收致富項目的吸引力較差,市場競爭長期處于弱勢地位。盡管經過多年來的扶持發展,革命老區村都通了公路,但多數道路狀況質量不好,而且大部分革命老區與中心城市和城市群的人流物流信息流聯系不夠順暢,短期實現投資環境改變面臨較大壓力。
(二)特色優勢產業體系尚未構建
許多革命老區產業結構單一,優勢產業以農牧業為主,生產經營方式較為粗放,產業融合發展難度較大。具體來看,主要表現為農畜產品加工業發展水平較低,市場銷售環節薄弱,產業鏈條不完善,利益聯結機制不健全,農牧民群眾直接承擔著來自市場方面的風險,經常出現“產而不收”的現象,農牧民增收不穩定。
(三)內生發展動力不足
部分革命老區村文化程度相對較高的年輕人口流失較多,導致了革命老區現有人口中老齡人口和文盲人口的比重大,勞動力文化程度低,造成等、靠、要思想嚴重,缺乏自我發展意識,自身發展能力普遍偏低。低收入群眾接受新知識、掌握新技術的能力低、速度慢,經營也比較粗放,新品種、新技術尚未得到大面積的推廣和應用。
(四)紅色文化資源保護與利用水平有待提升
革命老區的紅色文化精神內涵有待進一步挖掘和凝練,部分紅色文化資源處于原生態保護狀態。紅色文化資源產業化發展薄弱,獨特的紅色文化資源沒有與生態資源、風土人情等特色優勢資源有效整合起來形成支柱性的產業鏈,基礎設施和基本公共服務配套存在明顯短板,難以發揮出紅色文化資源集群效應。
二、對策建議
“十四五”時期,內蒙古革命老區將與全國一道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新征程。要從戰略和全局系統謀劃革命老區的振興發展,明確差異化發展定位,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培育發展新動能,弘揚傳承紅色文化,推動全面綠色轉型,讓老區人民過上更加富裕幸福的生活,逐步實現共同富裕目標。
(一)明確差異化發展定位
支持革命老區重點城市明確差異化發展定位,探索各具特色的振興發展路徑,產業基礎好的革命老區,在加快革命老區高質量發展上做示范;紅色資源突出的地區,打造紅色旅游融合發展示范區;歷史悠久的革命老區,加強紅色資源保護利用;生態脆弱的革命老區,加強紅色旅游與生態保護有機融合。支持革命老區與赤峰及通遼等中心城市、呼包鄂烏等城市群合作,共同探索生態、交通、產業、園區等多領域合作機制,拓展革命老區合作新空間。支持革命老區積極參與“一帶一路”建設,以開放合作增強振興發展活力。
(二)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
一是繼續實施常態化扶持政策,把社會資源分配上盡量向革命老區傾斜,對已經摘帽的革命老區貧困旗縣繼續保持原有扶持政策不變。二是全面落實鄉村振興戰略,謀劃推動實施重大政策和項目,強化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支撐,不斷增強革命老區自我發展能力。三是落實推進以人為核心的新型城鎮化要求,支持革命老區重點城鎮提升功能品質、承接產業轉移,增強人口集聚和綜合交通能力。四是支持革命老區縣城發展,加快縣城補短板強弱項,支持符合條件的縣城建設產業轉型升級示范園區,增強服務農牧業和農村牧區能力。加大對革命遺址保護力度。五是加快推進革命老區美麗生態宜居鄉村建設,打造一批具有紅色文化特色的生態宜居村鎮。
(三)培育振興發展新動能
一是完善革命老區現代基礎設施體系。加大自治區財政對革命老區基礎設施建設的投入力度,并積極向國家財政爭取財力支持。支持將革命老區公路、鐵路、機場等重大基礎設施項目列入國家相關規劃,促進交通基礎設施互聯互通。二是培育革命老區特色優勢產業。支持革命老區加強農田水利和高標準農田建設,加強綠色食品、有機農畜產品、地理標志農畜產品認證和管理,建設一批農村牧區產業融合發展園區、農牧業標準化示范區、農畜產品質量檢驗檢測中心和冷鏈物流基地,推動農牧業發展更加注重品種培優、品質提升、品牌打造。支持有條件的地區建設新材料、新能源、生物醫藥、電子信息等特色優勢產業集群,打造承接產業轉移示范區。三是提升革命老區創新驅動發展能力。根據國家重大戰略需求和自治區發展需要,積極支持革命老區職業院校在特色優勢領域優先建設一批重點實驗室、技術創新中心、工程研究中心等科技創新平合。完善東中西部科技合作機制,促進中西部革命老區與東部地區加強科技合作。
(四)弘揚傳承紅色文化
一是深入挖掘內涵,激活革命老區“紅色基因”。積極開展紅色文化專題研究,打造獨具特色的紅色文化品牌,提升紅色文化的內涵和品位,使得紅色資源不只是一種口頭或文字形式,而成為看得見、摸得著的精神富礦。二是培育壯大革命老區紅色文旅產業。推動紅色旅游高質量發展,建設紅色旅游融合發展示范區。推動紅色文化、自然生態旅游、歷史文化旅游、民俗風情的有機融合發展,實現各業態融合滲透。精心打造革命老區紅色旅游精品線路,增強紅色旅游表現力和吸引力。大力培育和開發特色紅色文創產品,擴大紅色文化在文化產業中所占的份額和比例,培育具有內蒙古特色的紅色文化產業集群。
(五)推動全面綠色轉型
一是促進革命老區生態保護和經濟發展、民生保障相得益彰。統籌推進革命老區山水林田湖草沙一體化保護和修復,支持沿黃革命老區參與黃河流域重要生態安全屏障建設。支持革命老區積極探索生態產品價值多樣化實現機制,實現產業生態化、生態產業化。二是推進革命老區產業綠色轉型。引導革命老區傳統產業向高端化、智能化、綠色化發展,持續抓好戰略性新興產業倍增發展,大力培育文旅康養、生態觀等新業態,打響特色農畜產品品牌,加快能源資源產業鏈延伸拓展步伐。三是大力發展綠色金融,在綠色信貸、綠色證券、綠色保險、綠色債券等領域探索形成一系列創新性金融制度。持續深化“林改”、生態執法改革,不斷為綠色經濟發展賦能蓄勢增力。積極開展排污權、用能權、用水權、碳排放權等探索創新。
參考文獻:
[1]國務院關于新時代支持革命老區振興發展的意見.國發〔2021〕3號.中國政府網.http://www.gov.cn.2021-02-20.
[2]“十四五”特殊類型地區振興發展規劃.國家發改委.https://www.ndrc.gov.cn. 2021-11-26.
[3] 國家發展改革委等部門關于印發《“十四五”支持革命老區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銜接推進鄉村振興實施方案》的通知.發改振興〔2021〕1619號. http://www.gov.cn/zhengce/zhengceku/2021-12/01/content_5655189.htm.2021-11-22.
[4] 高國力.從戰略和全局系統謀劃加快推動新時代革命老區振興發展.國家發改委.https://www.ndrc.gov.cn.2021-02-28.
[5] 劉保奎.聚焦重點統籌兼顧精準支持革命老區振興發展.國家發改委.https://www.ndrc.gov.cn.2021-12-09.
(執筆:祁婧(內蒙古宏觀經濟研究中心) )
責任編輯:張莉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