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鋒
摘? 要:為了更好地維護我國在發展中國家的地位和待遇,力所能及地做出應有的貢獻,我們應當做到原則性問題不放棄,利益性共贏要爭取,技術性分歧促和談,策略性取舍謀發展。基于事實和規則,中國是發展中國家,這是堅定立場,絲毫不動搖;出于利益和發展,中國原則性堅持特殊與差別待遇,但策略性取舍部分利益,絕不被動妥協;為了世界和未來,中國提供更多公共產品,愿意在具體談判中做出更大貢獻,展現大國風范。
關鍵詞:發展中國家? ? ?特殊與差別待遇? ? ?WTO改革
發展中國家條款,在全球經濟體系和世界貿易組織(WTO)框架下既是經濟問題,也是技術問題,但時至今日在很多場合被貼上了政治標簽,具有些許外交色彩。
一、發展中國家地位
目前國際上沒有關于發展中國家的準確標準和技術指標,國際組織大都按照過去約定俗成的做法進行發展階段的劃分。中國是發展中國家,這是不爭事實,也是中方原則。
(一)合乎規則
WTO本身并沒有關于發達還是發展中的標準界定,各成員國可以根據本國情況自主界定國家發展階段或身份地位,當然必須要有理有據,而且能經得起其他成員國的挑戰和質疑。從復關到入世,中國經歷了漫長而艱辛的談判,發展中國家身份由中方提出、各方商定,最終達成一致意見的共識。因此,中國是規則遵守者,我們的發展中國家身份不是固步自封,而是合乎規則的。
歐美發達國家是傳統經貿規則的制定者,但也是現有經貿規則的破壞者,原因無非是時過境遷的實力對比,尤其是大國崛起的中國因素。而中國不管是過去的被動接受,還是如今的主動融入,始終都是全球經貿規則的遵守者和貢獻者。關于發展中國家身份這一問題,世界可以有爭議和質疑,這是世貿組織和其他國際機構所允許的,但應該在規則的框架下通過協商談判解決問題,而絕不應該是單邊主義的歧視和制裁。
(二)合乎國情
中國地大物博、人口眾多,按國內生產總值(GDP)計算是全球第二大經濟體,但還遠談不上發達經濟體,因為經濟發展水平和經濟發展體量是兩個不同的概念。首先,發達國家的經濟發展水平普遍較高,人均GDP或人均國民收入也相對較高。目前中國位于發展中國家的中上水平,但距離發達經濟體還有一定差距。其次,發達國家的技術水平和生產效率也相對較高,中國整體以及部分行業依然還不能望其項背,不管是全球價值鏈的視角還是投入產出的指標,中國仍處于發展和趕超的階段。最后,中國的經濟發展呈現出差異性很強的不平衡性,不管是產業成熟程度還是區域發展狀況都迥然不同,部分行業、個別城市可能接近于歐美發達國家水平,但大部分行業和城市依然處于發展中階段。
十九大報告強調了中國的發展中國家身份,提出了兩個沒有變:我國仍處于并將長期處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我國是世界最大的發展中國家。
(三)現實困境
WTO在發展階段或國家身份的認定方面處理得過于簡單,自我認定的靜態規則無法適應世界形勢的動態變化,其一缺少技術標準難以進行準確量化,其二缺失“畢業制度”難以體現國家發展。一方面,任何一種技術性衡量標準都不能嚴謹準確地反映一個國家的真實全貌,而且有可能將部分國家進行錯誤的歸類劃分;另一方面,國家也在不斷發展變化,部分國家可能從發展中國家躍升到發達國家,如何界定或評判這種“畢業”就成為另外一個棘手的難題。
(四)堅定立場
中國是發展中國家這一基本判斷,合乎國際規則和中國國情,體現了中國的國情地位和利益訴求,更重要的是中國代表著廣大發展中國家,不僅僅是為了中國自身,更為發展中國家群體爭權益謀福利。WTO成員國中絕大多數是發展中國家,但現行的貿易規則體系依然是二戰后以歐美發達國家利益為標尺確立起來的,還存在一些不合理不公平的條款,需要廣大發展中國家作為一個整體進行利益申訴和權益維護,而中國有能力、有意愿進行國際發聲,這種利益代言的角色和地位不是固步自封,而是歷史選擇。不管是國情還是規則,無論是為自己還是為大家,中國堅持發展中國家地位的立場是堅定的,絲毫不動搖。
二、發展中國家待遇
對于非發達經濟體(包括發展中經濟體和最不發達經濟體),為了鼓勵其經濟發展和改革,WTO及其成員國會給予特殊與差別待遇,體現了其發展原則,在一定程度上也滿足了廣大發展中國家的利益訴求。
(一)關乎發展
WTO框架下,發展中國家地位意味著特殊的優勢和優惠的待遇,比如更長的政策過渡期、特殊的市場準入、普惠制關稅等。跟發達經濟體相比,發展中國家在經濟體量、產業基礎、技術水平、政策體制等方面都存在一定的差距,需要發展時間和政策空間,特殊與差別待遇是關乎發展中國家經濟發展的一種合理的全球化選擇。對中國而言,很多行業和貿易產品仍處于價值鏈低端,大而不強的貿易地位的確需要特殊與差別待遇。
回顧歷史,傳統發達國家在其發展階段更多地采用了單邊主義的做法,如幼稚產業保護政策、超保護貿易政策、戰略性貿易政策等,發展中國家也曾使用過進口替代貿易政策。這些單邊主義的政策舉措,既不符合全球化的發展趨勢和地球村的整體利益,又因其損人利己或以鄰為壑的效果影響而容易招致報復制裁甚至貿易戰。經過協商一致的特殊與差別待遇,是一種友好的全球化發展路徑,在價值鏈貿易體系中對參與各國都是利大于弊。
(二)據理力爭
雖然發展中國家可以享受特殊與差別待遇,但這些“最佳努力條款”不見得一定能夠兌現。根據中國商務部統計,在現行16個WTO協定155個特殊與差別待遇條款中,至少有105條過于寬泛而不具可操作性,占比高達67.7%;剩余50條中,有至少25條為過渡期或技術援助條款。因此,現有協定中直接關乎成員權利和義務的特殊與差別待遇條款(25條)僅占全部條款的16.1%。不僅如此,某些成員國可能并不認同部分發展中國家的身份繼而剝奪了相應的特殊待遇。
2019年1月,美國向WTO提交《一個無差別的世貿組織:自我認定的發展地位威脅體制相關性》,之后又提出一份總理事會決定草案,要求取消一大批發展中成員享受特殊和差別待遇的權利。歐盟、挪威等經濟體在基本立場和政策目標上與美國一致,但在具體解決辦法上則趨向務實,如挪威提出 “中間道路”,不支持就發展中國家地位進行無謂的政治討論,應務實討論不同發展中國家在談判中的不同貢獻。
為了維護廣大發展中國家以及中國自身利益,2019年2月,中國、印度、南非和委內瑞拉聯合向WTO提交了《惠及發展中成員的特殊和差別待遇對于促進發展和確保包容的持續相關性》。同年5月,中國提交了《中國關于世貿組織改革的建議文件》, 明確主張保障發展中成員的發展利益,糾正世貿組織規則中的“發展赤字”。
(三)策略性取舍
巴西、韓國等部分國家迫于美國壓力,放棄了發展中國家待遇。但對于中國而言,我們既不能屈服于國際壓力完全放棄,又不可一味死守不知變通。發展中國家地位決定了中國可以合理合法地享受發展中國家應有的特殊與差別待遇,但在部分領域可以量力而行地選擇放棄,如中國已經主動放棄了《貿易便利化協定》中的C類措施(技術援助)。我國還可以選擇某幾個行業進行嘗試性的待遇放棄,可以是具備國際競爭力的高端制造或高科技行業,也可以是經常遭遇反傾銷反補貼調查的中低端行業。但立場和態度必須明確表明:中國依然是發展中國家,相應的待遇理應享有;中國可以選擇主動放棄,進行策略性取舍,但絕對不會被動妥協。
三、發展中國家責任
中國作為發展中國家,從未推脫過自身責任,但絕對不接受強加的過度責任,愿意在具體談判中做出更大的貢獻。
(一)大國責任
中國作為發展中大國,已經承諾并承擔了遠高于一般發展中國家的大國責任,如農業技術示范中心、亞投行和絲路基金、對外援助和無息低息貸款等,并且不附帶任何政治條件,體現了大國責任。互利共贏的“一帶一路”倡議,通過務實合作造福了更多的發展中國家;獨一無二的中國國際進口博覽會,為很多國家解決了國際有效需求不足的發展困境。在全球經濟持續低迷的大背景下,中國沒有采用單邊主義、貿易保護等政策工具,避免了以鄰為壑的尷尬局面,而是將利益共同體、命運共同體的理念應用于國際經濟與貿易實踐,為世界提供越來越多的公共產品。
(二)力所能及
《關稅與貿易總協定》明確提及,不應期望欠達締約方在貿易談判過程中,做出不符合他們各自發展、財政和貿易需要的貢獻。WTO框架下各成員國責任共擔,但應當強調發達和發展中國家共同但有區別的責任,發展中國家在保障自身發展的前提下量力而行地履行責任做出貢獻。
例如產能建設中的節能減排問題,中國就明確表示反對碳關稅。發達國家對從發展中國家進口的排放密集型產品征收關稅,不僅違反了WTO的基本規則,也違背了《京都議定書》確定的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在氣候變化領域“共同而有區別的責任”原則,是“以環境保護為名,行貿易保護之實”。碳關稅實屬不公平貿易行為,這種超出發展中國家能力范圍之外的責任不應當強加于我們。
四、對策建議
為了更好地維護我國發展中國家的地位和待遇,力所能及地做出應有的貢獻,我們應當做到原則性問題不放棄,利益性共贏要爭取,技術性分歧促和談,策略性取舍謀發展。
(一)三位一體、綜合權衡
基于事實,我們堅守發展中國家身份;民族復興,我們不放棄原則性待遇;互利共贏,我們勇于承擔大國責任。上述三點內容應該是渾然一體的有機整體,不應單獨割裂任何一點,需要結合中國國情和國際局勢進行綜合權衡。中國是發展中國家,原則性待遇和基本的責任是順理成章的事情,這是發展中國家群體的共性;同時中國還是發展中大國,某些特殊待遇中國可以選擇性放棄,更多的責任和貢獻中國也勇于承擔,這是中國個性,體現了大國風范,但前提依然是中國是發展中國家,責任和貢獻不能超出中國的國情現狀和能力范疇。
(二)尋本溯源、整體改革
WTO改革是一個系統工程,不能一蹴而就也不應以偏概全,上訴機制、市場經濟地位、發展中國家地位和待遇、透明度等議題都急需改革,更重要的是改變過去不合理的制度安排(強權政治,以發達國家利益為中心),順應新時代的發展潮流(和平發展,發展中國家地位穩步提升),因此需要整體推進改革,堅持問題導向,以具體議題為切入點,從本質上解決公平性的問題,使自由貿易提升到公平貿易,做到全球性公平。具體而言,發展中國家條款的試點性調整,可以結合具體議題(如正在進行的漁業補貼談判)進行先行先試,也可以通過倡議的方式進行原則性的指導,還可以先在部分國家或區域談判中進行大膽嘗試。
(三)在商言商、經濟視角
貿易議題、特殊與差別待遇,這本是經濟問題,但出現了泛政治化傾向。西方發達國家帶著有色眼鏡看待中國的和平崛起,懷揣霸權思維對中國百般刁難。在發展中國家條款這一問題上,我們應當秉持實事求是的態度,就事論事地進行理性抉擇,讓問題回歸事實,用經濟達成共識,忌政治誤導決策,通過互利共贏的經貿合作消除分歧和誤解,堅持用經濟手段化解經濟問題。
(四)中美經貿、重點突破
當下的中美經貿關系,既影響中美兩國,又影響世界經濟,還左右全球規則。在發展中國家條款這一問題上,美國反對聲音最響、動作最大,但其本質是國家利益至上的利己主義做法。美國作為全球經濟霸主,中國作為世界最大的發展中國家,中美關系的好壞和經貿談判的進展將至關重要,需要中國不卑不亢地據理力爭,策略靈活地主動爭取,將中美關系引向有利于全球規則和經貿秩序的軌道上來。
參考文獻:
[1]張向晨,徐清軍,王金永.WTO改革應關注發展中成員的能力缺失問題[J],國際經濟評論,2019,(1).
[2] 彭德雷,周圍歡,屠新泉.多邊貿易體制下中國發展中國家地位問題研究:基于歷史、現實與規范的多維考察[J].太平洋學報,2020,(1).
[3] 顧寶志.WTO發展中成員地位改革及中國應對建議[J].國際貿易,2020,(1).
(作者單位:外交學院國際經濟學院)
責任編輯:張莉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