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語文要素;呈現方式;落實方法
作者簡介:湯曉芬,(1988.9—),女,江蘇省昆山開發區世茂蝶湖灣小學,一級教師。
一、“語文要素”的含義
近階段,語文教學中經常能聽到一個詞“語文要素”。這到底是什么?“語文要素”可以理解為“語文學習要素”,語文知識、語文能力、學習方法、學習策略、學習習慣等,這些都應該屬于“語文要素”。
統編版教材中的“語文要素”與教學目標不同,它沒有明確每一篇課文要教的具體內容和學生要掌握的具體知識點,只是為單元教學指明了教學的方向。因此,統編版語文教材從三年級開始在每一個單元最前面有單元導讀,分為人文性和工具性兩個方面。人文性即本單元所要表達的情感;工具性即語文要素,就是本單元所需掌握的語文能力,一般包括閱讀訓練和習作訓練。單元課文圍繞語文要素編排,由精讀到略讀,再輔以語文園地中的交流平臺,梳理總結本單元課文中語文要素的體現,進一步提煉方法。最后習作進行實踐應用,形成本單元語文要素的閉環。
二、“語文要素”在教材中的呈現方式
(一)在“單元導語”中呈現
統編版語文教材從三年級開始每個單元的開篇就是單元導語,主要包含兩個方面:一是本單元的人文情懷;二是本單元的“語文要素”,也就是要掌握的語文運用的技能。如四年級上冊第三單元,單元導讀中就表明“處處留心皆學問”是本單元的主要內容。而語文要素指明通過單元課文的學習讓學生體會文章準確生動的表達,感受作者連續細致的觀察,并以此編排了三篇課文,其中《爬山虎的腳》和《蟋蟀的住宅》就是告訴學生只有細致地并且連續地觀察才能發現自然的奧秘,讓學生留心觀察身邊的事物,學寫觀察日記,并明白只有連續觀察才能得出結果。
(二)在“小氣泡”中呈現
在統編版語文教材中,除單元導讀和交流平臺直接指出單元語文要素外,在每一篇課文中會以“小氣泡”的形式呈現語文要素。其實這些“小氣泡”就是語文要素的體現形式,它總能在關鍵的地方幫助教師和學生快速明確本篇課文所要掌握的閱讀方法。
以低年級為例,從一年級上冊學寫第一個生字“上”的時候就出現“小氣泡”。直觀新穎,言簡意賅,把一年級小朋友要掌握的基本的識字寫字技能用這樣的方式呈現出來。第一單元的口語交際也是如此,對于剛入學的小朋友,“小氣泡”形式避免了大段文字讓內容變得無味,增加學習興趣,也能明確要求。而“小氣泡”在語文園地中的呈現,更多的是讓學生掌握本單元的要素技能。課文中第一次出現“小氣泡”是在一年級下冊的《樹和喜鵲》中,理解“孤單”這個詞語,“小氣泡”的提示是:讀了第一段,我知道了“孤單”的意思。它鼓勵學生通過研讀語段、猜測詞語和聯系上下文等方法理解詞語的意思。
(三)在“課后題”中呈現
在每一篇課文的課后習題中,語文要素的體現就更多了。不僅有知識,還有能力的訓練。如統編版一年級下冊第六單元《要下雨了》課后第二題:想想燕子、小魚、螞蟻下雨前都在干什么。學生從文中找到相應的答案,燕子低飛、魚兒出水、螞蟻搬家都是下雨的前兆,既學習了本課的知識點,同時也落實了本單元的語文要素:聯系生活實際了解詞語。這樣既有知識點的訓練,也有口頭表達能力的訓練。又比如二年級上冊《黃山奇石》一文,文中著重介紹了三種石頭,通過不同的方式表達出來,課后題里就讓學生模仿文中的寫法,通過想象表達出黃山石頭的奇,現學現用,學生很感興趣。再如二年級下冊第四單元《彩色的夢》一文,課后要求仿照課文第2或第3小節,把彩色鉛筆想畫出怎樣的夢寫下來。這就落實了本單元的語文要素:用學到的知識把想象的內容寫下來,既學到了知識點,又訓練了寫作要素。把握課后習題,有助于及時了解學生的學習情況和語文要素的落實情況。
(四)在“交流平臺”中呈現
從三年級開始,《語文園地》的第一部分就是“交流平臺”。它一般是以輕松的對話形式,對本單元課文中的語文要素進行歸納和整理,對課后練習題進行整合。如四年級上冊第一單元的“交流平臺”第一、第二句話就是對本單元的第一篇課文《觀潮》和第二篇課文《走月亮》中美麗景色的想象,并在腦海中形成畫面,第三句話就是讓學生用這樣想象畫面的方法來學習其他寫景類的文章。又如六年級上冊第二單元的“交流平臺”中,前面一部分僅僅圍繞本單元課文《狼牙山五壯士》和《開國大典》的大場面描寫,運用點面結合的方法,既讓學生感受到場面的宏大,也從各個細節去體會某方面的特質,給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在此基礎上,教師引導學生回想所讀過的課文中有點面結合運用的地方,再運用到自己的寫作中。因此,在“交流平臺”的教學中,要緊扣語文要素,從多個角度引導學生進行訓練,以幫助學生對句子的理解從感性認識上升到理性認識,促使學生全面掌握學習方法和技能。
不難發現,有了這些,學生就能在細微處見真知。教師關注它們,使用它們,使課堂教學更有針對性,效果更好。
三、課堂教學中落實語文要素的方法
教學前,教師要梳理構建本單元的閱讀要素和習作要素,將整個單元課文串聯,在腦海中形成語文要素網。這樣在教學時,才能圍繞語文要素,探尋文章中所要學習的地方,聯系課后相關習題,打通單元文章之間的橫向聯系,并與語文園地結合。那么,在課堂教學中,如何具體落實語文要素?筆者歸納為四個方面。
(一)明確單元要素,由教讀到自讀
統編版語文教材每一個單元都有語文要素,圍繞該語文要素編排課文,做到單元統整、循序漸進,依托第一篇課文,由扶到放,學生根據習得該單元的語文要素進行后面課文的學習,學會運用遷移。如三年級下冊第二單元—《寓言故事》。該單元的語文要素就是,讀寓言故事,明白其中的道理。第一篇課文是中國古代寓言故事《守株待兔》,通過學習故事,抓住主人公的細節描寫,明白道理,吸取教訓。到后面的中國古代寓言故事的改編,外國寓言故事的學習,學生觸類旁通,抓主人公的細節描寫,體會寓意。到后面的《快樂讀書吧》,比較中外寓言故事的相同和不同,勾起學生的閱讀興趣。這樣圍繞單元語文要素,由一開始教師教學生如何閱讀寓言,體會道理,到后面學生自主閱讀,體悟道理,實現了由教幾篇課文,到學生可以自主閱讀許多這樣題材的文章,做到了教學的延展。
(二)搭建學習支架,提升課堂教學效率
“支架”原本指建筑行業中使用的腳手架,在教學活動中指的是一種教學方式,即根據學生的學情和個體差異性,事先要把復雜的學習任務加以分解,以便學生的理解逐步由淺引向深入。如三年級上冊第三單元,語文要素是“感受童話豐富的想象”。在第10課《在牛肚子里旅行》,這一語文要素可分解為三塊,第一是用正確的語氣讀出青頭和紅頭的對話;第二是“我”能畫出紅頭在牛肚子里的旅行路線,并根據路線圖用表示先后的銜接詞語將紅頭的旅行過程講清楚;第三是“我”能感受到課文中作者豐富的想象,并能展開合理的想象,換一種角度想象青頭在牛肚子里旅行會發生什么事。再如五年級上冊第三單元,語文要素是“了解課文內容,創造性地復述故事”。在第9課《獵人海力布》,語文要素可分解成三步,第一提取關鍵詞概括故事情節,縮寫故事“救小白蛇,得寶石”;第二展開想象,講述海力布還會怎么幫助他人;第三以海力布的口吻,寫一寫海力布勸說鄉親們趕快搬家的部分。
像這樣搭建支架,教師和學生都有所依托,從而更好更快地提升課堂效率。
(三)注重要素前后勾連,形成知識體系
統編版語文教材以單元語文要素為抓手進行教學,但每一個要素不是獨立于某一年級,年級與年級之間呈現由易到難,螺旋向上的形式。
1.理解詞語的意思,在一年級下學期就要求“聯系上下文了解詞語的意思”,到了三年級上學期要求提高至“運用多種方法理解難懂的詞語”,隨著學生年齡的增長,認知能力的提高,學習要求也在逐步提升,學生在低年級的時候就要學會運用語文要素來理解詞語,到中年級才能以此為依托進行深入學習。
2.同一年級的上下學期也有勾連,如三年級上冊第六單元要求學會“借助關鍵語句理解一段話的意思”,如這一單元的《海濱小城》,每一個段落所描述的景物,都體現了關鍵句“海濱小城庭院、公園、街道的美”。學生借助關鍵語句理解段落大意。而到了三年級下學期就要求“借助關鍵語句概括一段話的大意”。如本單元第二篇課文《蜜蜂》,就是讓學生根據段落中的關鍵語句概括出“實驗目的”“實驗步驟”“實驗結論”。語文要素的前后勾連,讓學生習得方法,概括段落。
3.統編版語文教材從三年級開始每一冊都增加了習作單元。其實教材從二年級開始就有意識地告訴學生描述事情要有起因、經過、結果,接著從三年級開始引導學生留心觀察、大膽想象,讓學生初步掌握事情發展的順序,四到六年級在此基礎上習作要求進一步提升,從留心順序,再到注重細節描寫,然后注意事件的詳略,最后從不同層面描寫事件。如二年級上冊第三單元,都是寫事件,《玲玲的畫》里起因是要參賽的畫作弄臟了,經過是玲玲在爸爸的引導下想辦法對畫進行了創新,結果是比原來的畫更好了。通過起因、經過、結果,讓學生把事件梳理明白。三年級就要在經過部分適時地加入主人公的語言、動作、神態、心理活動等細節。又如四年級的《爬天都峰》,爬山的經過,就是在細節中主要選取了動作,更能體會天都峰的高和陡,體會爬山的不易,層層遞進,讓學生明白不是所有的細節都要進行描寫,要選擇最能體現事件的。高年級如六年級的《盼》,就是在寫事情的時候要注意人物的心理變化、周圍環境的變化所起到的作用,學會用烘托的手法來表現主人公的特點。就是這樣,根據學生的學情特點,層層深入,讓學生逐步學會如何寫好一件事情。
寫人的語文要素貫穿中高年級。由中年級的想象展開對人物的描寫,到五年級上冊正面描寫為主,如《我的“漫畫老師”》,五年級下冊進一步學會側面描寫,編排《刷子李》等文章,學會把一個人的特點寫具體、寫飽滿。再到六年級通過人物事件的描述傳達情感。層層深入,學生學寫人物這一語文要素得到充分的實踐和運用。
(四)關注學生反饋,落實有效性教學
學生的反饋情況能夠檢驗課堂是否高效,除了直接通過提問的反饋,統編版教材課后練習也是語文要素的分解。要想更好地達成本單元的語文要素,必須重視課后習題。課后習題一般由兩類組成,課后第一題一般都是幫助我們理清文章脈絡,有助于學生整體把握內容。后面的題目一般針對本單元語文要素所需要學生掌握的具體語文技能設置。如六年級上冊第四單元—小說單元。語文要素是“讀小說,關注情節、環境,感受人物形象”。在《橋》這一課中,課后題有兩道,一是“找出描寫老支書神態、語言、動作的句子,結合情節,體會老支書的形象。”二是“畫出描寫雨、洪水和橋的句子讀一讀,再聯系老支書在洪水中的表現,說說你這些描寫對表現人物的作用。”這兩道題都是旨在讓學生體會小說三要素。學生以此為抓手,學習后一篇文章《窮人》時,就能自主閱讀,借助環境、人物對話和心理活動等,體會桑娜和漁夫的善良。又如三年級上冊第四單元,第一篇課文《總也倒不了的老屋》,讓學生一步一步猜測后面發生的故事,在這一過程中,教師適時提醒學生猜測需要注意的點,不能隨意猜測,要有依據。到本單元的第二篇課文《胡蘿卜先生的長胡子》一文,學生就可以通過前一課學到的預測的方法進行學習,教師由扶到放,學生自主閱讀,猜測故事的發生,學生既感興趣又學到了方法。
通過對統編版語文教材中的語文要素進行解析與探索,明確落實語文要素是教學的重中之重。在關注文本的同時,還需要關注學法,掌握寫法。因此,學習語文不僅僅是知識的積累,更是語文能力的訓練和提高,我們要讓“語文要素”在學生心底生根發芽。
【參考文獻】
楊麗莉.基于深度學習的小學語文小說教學課例研究[D].福建:閩南師范大學,2020.
鐘婕.統編教材“口語交際”的編排特色及教學建議—以五年級上冊為例[J].教育研究與評論(小學教育教學),2019(09):89-91.
劉春光.例談第二學段復述支架的搭建[J].小學教學參考,2021(01):48-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