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關鍵詞】境脈學習;情境創境;任務入境;脈絡出境
作者簡介:畢笑雨(1989.5—),女,江蘇無錫市前洲中心小學,中小學一級教師。
傳統的語文課堂教學注重情境的創設,主張用學生熟悉的實物或者具有趣味性的活動去創設學習氛圍,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欲望,但是情境式教學在課堂實踐過程中也出現了一些問題。首先,教學形式單一,教師將大量的圖片呈現、視頻欣賞、音樂賞析放在課堂的導入環節,只起到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引出知識點的作用。之后的課堂教學與情境關聯不大,或者直接拋開導入時的情境,忽視教學內容與情境的結合,導致前后教學出現“脫鉤”現象。其次,情境的選擇不適切,情境的創設和設計始終是教師占據主導地位,情境是教師人為優化的,教師創設的情境未必是學生需要的情境。情境的創設脫離學生的生活實際,情境過于虛擬化、理想化,與學生的生活相距甚遠,不利于學生的知識建構。情境的選擇,要從教材出發,結合學生實際,進行適當的優化,但是學生的認知發展不能僅僅局限于課堂情境,情境應當作為一種課程資源,從情境走向境脈,走向學生生活,讓學生實現自我的認知與建構。
“情境”與“境脈”只有一字之差,兩者既有聯系,又有區別。“情境”,解釋為情景、境地,指與事件關聯的情景、環境。“境脈”一詞源于英文“context”,指“上下文”“語境”。將“情境”與“脈絡”相結合,成為“境脈”。境脈學習是情境、意境、心境、學境、物境的融合,所以境脈學習,不僅僅關注學生習得的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更加關注學生心理和情緒的發展。
境脈學習,圍繞“境”與“脈”兩個關鍵字,通過情境的脈絡發展把課堂的各個教學板塊系統有條理地聯系在一起,為學生架起內部世界與外部世界相互聯系的橋梁,從而幫助學生建構自我的認知脈絡。
境脈式語文教學也強調個體對情境的認知是學習的原點,境脈是學習發生的時空。語文課堂教學中,如果脫離情境,素養便是無源之水、無本之木,概念的建構應基于真實和有價值的情境,因此學習境脈的真實性尤為重要。在境脈教學理念關照下的課堂,教學不僅僅是知識的傳授、記憶和復制。教師要精心設計課堂教學板塊,課堂教學的各個板塊不能孤立呈現,而應從情境脈絡出發,開啟與本節課核心教學目標有關的問題和任務,以螺旋式上升的活動任務作為板塊與板塊之間的線索,整個課堂是一個邏輯清晰、層層遞進的整體。
境脈式語文教學通常采用如下范式:
1.創設情境啟境。根據課堂教學目標和本班學生學情,創設生活情境或問題情境,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引出本節課的學習內容。
2.學習任務入境。在語文教學中考慮學生的知、情、意等不同層次的發展,設計“涵蓋性”話題、“生成性”話題和“探究性”話題。學生圍繞話題,緊貼文脈,反復誦讀,采用個人領悟或者小組合作的方式,發現語言規律,感悟蘊藏情感,以自覺的狀態進入作品人物的內心世界、生活世界和情感世界。
3.建立脈絡出境。充分挖掘教材中契合學生生長的語用遷移點,由此及彼,實現從課文到學生自身語言積累的有效遷移,從“學語文”到“用語文”,形成語文素養。
如此設計,有利于學生語文知識的結構化、系統化,進而有利于學生語文素養的提升。
《竹節人》是部編版語文六年級上冊第三單元的一篇精讀課文。本單元是策略單元,圍繞“有目的地閱讀”這一策略進行編排,即根據自己的閱讀目的,自主選擇恰當的閱讀材料,選擇適切的閱讀方法展開閱讀活動,達到閱讀的目的。學生在之前的閱讀學習中,已經積累了一些閱讀的策略,如預測的方法、提問的方法、提高閱讀速度的方法。此次閱讀活動,需綜合運用已習得的閱讀策略,進行個性化、有創意的閱讀,完成閱讀的要求,體會閱讀的樂趣,豐富學生的生活體驗。
在境脈教學思路的引領下,按照境脈課堂的教學范式,教師創設了“自創玩具比賽”的任務情境,圍繞“有目的地閱讀”這一語文要素,進行了如下三個板塊的教學設計:
一、創設情境啟境
“境脈式”語文教學依托生活、實驗等真實情境導入需要解決的問題,在激發學生學習動機的同時,讓學生真正了解問題真實來源,感受文本閱讀的目的和價值,以此激勵學生積極思考,自發融入課堂,在情境活動中主動構建自我知識體系,促進學生語文能力、情感態度、價值觀等方面的發展。
學生是否聽說過竹節人,見過竹節人,是否知道竹節人的具體玩法?為了更好地掌握班級學生的學情,教師在課前進行了簡單的班級小調查。調查發現,班級大部分學生沒有聽說過竹節人,也沒有見過,更沒有玩過。大部分學生僅從名字中猜測,竹節人是用竹子做成的小人。所以在課堂導入環節,教師用直觀的短視頻展示小朋友們課間玩竹節人的畫面,學生一下子被有趣、激烈的“戰斗”場面吸引,有些學生甚至發出了驚嘆聲,學生一下子就進入到游戲的情境中。
在簡單掃除課文字詞障礙后,進入到精讀環節。《竹節人》課文前面給出閱讀提示:寫玩具制作指南,教別人玩這種玩具。但是教誰玩竹節人,怎樣寫玩具制作指南?文中沒有給出具體、可操作的方法。課上,為了完成“整理玩具推薦指南”的學習活動任務,教師創設了具有生活氣息的真實的任務情境:六一兒童節快到了,二年級的小朋友們要舉行一次自創玩具比賽。作為六年級的大哥哥、大姐姐,你愿意把竹節人推薦給他們,讓竹節人在我們的校園里也風靡一回嗎?這樣的情境創設,貼近學生的校園生活,激發了學生閱讀的興趣,也契合了“有目的地閱讀”這一語文要素的實踐運用。
二、學習任務入境
“境脈式”語文教學不同于情境教學,它強調在做好情境創設的基礎上,重視學習脈絡的建立與情境的聯動,也就是更側重“情境”為“脈絡”服務。這里的情境不是孤立存在,毫無關聯的。每個情境都需要蘊含相應的教學內容,每項學習內容的落實又可以通過完成相應任務來實現。如果學習任務更具有操作性,就更能有效激起學生的學習動機和興趣,更好地關注學習個體的內在需求。為了成功把竹節人推薦給二年級小朋友,特級教師武鳳霞老師在課堂中設計了如下教學任務:
活動任務一:教二年級小朋友竹節人的制作方法
(1)整理制作要點(閱讀小提示:找具有參考價值的語段,對照插圖,圈畫關鍵字)
學生有目的地閱讀課文3-7自然段,根據表格提示,提煉出如下制作要點。
(2)整理制作步驟(閱讀小提示:根據表一提煉的信息,對照課文插圖,整理出具體詳細的制作步驟)
學生再次讀課文3-7自然段,理清制作步驟,列出制作步驟。
完成任務一時,教師創設了真實的任務情境,設計了有梯度的任務,由易到難,層層推進。為了增強學習的目的性,教師給出任務后,不是放手讓學生無目的地尋找,而是給出閱讀小提示和表格提示,提示學生帶著閱讀目的自主閱讀,圈畫關鍵字,圖文結合理解制作步驟,用表格的形式提煉關鍵信息,羅列制作要點,分步驟梳理制作步驟,完成一份竹節人制作指南。這份制作指南以表格形式呈現,簡單清晰,一看就懂,也適合二年級的學生學習、制作。
在閱讀活動中,學生將文本語言與活動相結合,不斷調動自身的經驗和知識,自發進入文本情境,與作者一起,真切感受到了竹節人玩具帶來的童年快樂。如此的語文活動,完成了教材提示的閱讀目的,也更有利于學生知識的拓展與遷移。與傳統的語文課堂相比,“境脈式”語文課堂仍以語言活動作為根本,但主張以學生為中心,從“教師的教”轉向“學生的學”,從語文的“知識積累”轉向學科的“涵養化育”。
三、建立脈絡出境
“境脈式”語文教學是一種意義學習,學生在已有認知和新知之間建立實質聯系。只有意義學習,才能讓學生的語文學習成為一種建構,一種再創造。在真實的情境中,教師引導學生繼續遷移運用習得的知識和技能,體驗語文學習的真實的意義。
教學《竹節人》,學生完成任務一,體驗學習了如何帶著目的去閱讀,提煉關鍵信息,完成任務。課堂上教師引導學生將所學方法總結提煉,遷移運用,建立新的學習脈絡,在此基礎上完成任務二“竹節人的玩法”介紹。學生進一步實踐“帶著目的地閱讀”這一閱讀策略,讓學生從文中字里行間體驗竹節人的玩法,感受竹節人給大家帶來的快樂。
活動任務二:教一教竹節人的玩法
運用課上學習的閱讀方法,介紹竹節人的玩法。(閱讀小提示:初級玩法可以抓住動詞;高級玩法加上道具、刻上名號)
語文的課堂具有延展性,在設計本課作業時,教師緊扣教材內容,結合學生年齡特點和個體差異,設計了實踐性較強的拓展作業,旨在提高學生的積極性,培養師生、生生之間合作的能力,提升學生的語文核心素養和綜合能力。教師布置了兩項拓展性學習作業。第一,小組合作,嘗試在勞技課上自己制作竹節人;為自己的竹節人寫一份設計說明書,用圖文結合的方式寫清制作方法和創意。如果遇到困難,可以請求勞技老師和同學們的幫助。說明書完成后,可以在小組內討論,研究說明書中的內容是否做到了簡明、清晰,內容一目了然;說明書中的配圖是否合適,是否有趣。在討論過后,進行修改,完善自己的說明書。第二,將說明書帶到二年級弟弟妹妹的課堂中,圖文結合,現場教弟弟妹妹制作竹節人,和他們一起玩竹節人,也可以在班級中開展比賽。
在評價學生此次實踐作業時,教師也充分發揮了作業中的育人價值,堅持以生為本的理念,把學生當成具有獨特個性的人。在完成作業的過程中,每位學生都有展示自我的機會,展現獨特的興趣愛好和個人特色。同學和老師給予持續不斷的支持、鼓勵、肯定,學生獲得了極大的滿足感和成就感。
此項跨學科活動,基于真實的探索實踐,將書本中的竹節人形象化、具體化。以竹節人為媒介,實現了師生、生生的交往和互動,同時也實現了語文學習評價方式的多元化,讓學生有獲得感。
本節精讀課,教師按照語文境脈式課堂教學范式,圍繞“作為大哥哥大姐姐,給二年級小學生推薦自創玩具”的活動情境,采用學習任務單的形式,設計有層次的閱讀任務,引導學生有目的地閱讀文本,一步步完成推薦任務“竹節人制作方法”“竹節人玩法介紹”。設計和學生校園生活密切相關的拓展性活動,開展跨學科教學,實現語文學科評價的多樣化。課堂以情境為活動脈絡,在活動中落實了語文要素,提高了學生的語文素養。
【參考文獻】
潘照團,陳加倉.境脈課堂:為生活而學習[J].中國教師報,2019(04):1-5.
鐘啟泉.“能動學習”與能動型教師[J].中國教育學刊,2020(08):82-87+101.
張麗.境脈學習,重建學生的數學學習范式[J]數學教學通訊,2019(07):53-54.
殷亞清.基于文本情境的項目化學習設計要點—以統編教材六年級上冊《竹節人》為例[J].小學語文教師,2020(12):33-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