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農村小學生;課外閱讀現狀;改變策略
作者簡介:張敏(1977.10—),女,江蘇省揚州市廣陵區頭橋中心小學 ,一級教師。
新課程標準提出:“語文課程應通過優秀文化的熏陶感染,提高學生的思想道德修養和審美情趣,使他們逐步形成良好的個性和健全的人格,促進德、智、體、美諸方面的和諧發展?!痹趦炐阄幕募橙∨c學習方面,閱讀擔負著極其重要的責任。新課程標準詳盡地對各個年級段提出了由易到難不同的閱讀要求,明確了“九年課外閱讀總量應在400萬字以上”。在當今“大語文”的形勢下,有一種觀念廣為流傳—“得語文者得天下”。舊時的“學好數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早已被更多的“名言”所代替:“語文一招鮮,高分走在前。”“今朝語文在手,明日獨占鰲頭。”“通向成功最快的一條跑道是什么?是語文?!薄鴾厝迕艚淌诘南嚓P言論,更被某些媒體扭曲和炒作,變成了聳人聽聞的一句話—“高考語文要讓15%的考生做不完卷子!”這一切,讓無數教師和家長不知所措,人心惶惶。“海量閱讀”的熱潮一時風靡全國,這股風潮席卷至偏遠的農村學校,也掀起了不小的波瀾。筆者近年來累計走訪了周邊幾所鄉鎮學校近兩千名小學生及他們的家長,還有一些社會人士,通過問卷調查、座談交流、閱讀跟蹤反饋等諸多手段和形式,在充分了解農村小學生課外閱讀現狀的基礎上,整理出了一份可信度較高的調查報告。
一、農村小學生課外閱讀現狀的調查報告
報告顯示,盡管目前課外閱讀的風潮興盛,但農村小學生課外閱讀的現狀卻著實堪憂,主要集中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閱讀廣度
在課外閱讀書目類型的選擇上文學類偏多,主要集中于小說、童話、散文等,而科學、軍事、歷史等方面選擇少?,F代的書目偏多,古代的書目偏少。
(二)閱讀深度
課外閱讀書目中繪本、童話、漫畫、故事類、短篇小說類、作文指導類偏多,名篇名著偏少。整本書能做到反復、深入閱讀并且堅持讀相關系列的小學生很少。
(三)閱讀時間分配
1.能做到每天堅持課外閱讀者少,每天堅持閱讀半小時以上者較少,每周閱讀時間累積達10小時以上者更少。
2.課余時間分配不均,在電子產品及其他休閑娛樂項目上花費時間多,在課外閱讀上花費時間較少,有甚者一周課外閱讀時間為“0”。
(四)家庭閱讀氛圍
1.受固有思想觀念的影響,秉持“課外書是與成績關系不大的無用書,不讀也罷”觀念的家長多,而秉持“支持孩子閱讀、鼓勵孩子閱讀”理念的家長少。
2.家長、孩子各行其是者多,而能做到與孩子共同讀書、共促成長的家長少,家庭閱讀的氛圍淡。
3.能給孩子提供安靜、良好的閱讀環境的家庭少,家里充斥著各種嘈雜、混亂的聲音的家庭多。
二、基于農村小學生課外閱讀現狀的原因分析
綜上所述,不難看出,與城市的小學生相比,農村小學生在課外閱讀的各個方面要遜色許多。經筆者分析,造成農村小學生課外閱讀現狀的原因可能有以下幾點。
(一)人文環境的劣勢
偏僻的地理環境,較薄弱的經濟條件和略為緩慢的發展速度,導致農村遠無法與城市相媲美,這是客觀性的因素。農村的小學生坐井觀天,其眼界和閱歷遜于城市孩子。城市孩子汲取知識、開闊眼界的社會場所,如科技館、博物館、益智天地、大型的公園(包括動物園、植物園等),還有劇院、音樂廳、影廳,這些林林總總的場所,農村孩子能接觸到的機會并不多,甚至有些孩子因為家庭經濟條件和父母工作的限制,父母幾個月才能帶他們到城區游玩一次。農村孩子課外閱讀的場所大多是在學校或家庭,從而導致他們的課外閱讀面遠遠沒有城市孩子廣,閱讀能力和水平的提升速度也比較緩慢,因此,城鄉孩子之間的差距也越來越明顯。
(二)學校引導的缺乏
在農村,很多學校對課外閱讀的重視程度遠遠不足,領導和教師囿于原有觀念,迫于形勢,更多地聚焦于學科成績,而對于課外閱讀,只是打打擦邊球,流于形式而已。上級安排活動時,人人手不釋卷;活動一結束,則立馬投身于緊張的課程學習之中,沒能形成長效的循環體制,沒能嚴格執行新課程標準中“盡可能滿足不同地區、不同學校、不同學生的需求”的要求。學校及教師對于學生在課外閱讀書目的選擇上缺乏積極有效的引導,導致學生一般只偏向于讀自己喜歡的某些書,而沒能做到廣泛、深入地去閱讀,學生良好的閱讀習慣及閱讀情操缺乏培養,從而導致農村孩子課外閱讀的廣度和深度遠遠不夠,無法為他們知識水平的提高和心理的發展提供更為有益的幫助。
(三)家庭環境的影響
1.筆者在多年的工作中發現,農村留守兒童和離異家庭兒童的數量在逐年增加。越來越多農村年輕父母向往著去更為繁華的城市生活,為了抓住更好的人生機遇,他們把孩子留給家中年邁的雙親。誠然,這既有年輕父母自身的考量,也有社會性的因素。留在家中的老人的關注點幾乎都集中在孩子的溫飽和安全問題上,他們對孩子的學習問得少得又少,甚至漠不關心,更何況是在他們眼中無關緊要的課外書。這當然也有他們自身知識水平的局限的原因。農村離異家庭中留下與孩子共處的那一方,在農村的社會經濟條件下,身上往往承擔著更為艱巨的重任,所以,大多數人幾乎無暇顧及孩子的課外閱讀情況。
2.“課外書是與成績關系不大的無用書”的固有觀念,在很多農村家長心中已深深地扎下了根。他們可能愿意在孩子的衣食住行上付出,但在買課外書這一項支出上卻不情不愿。即使在孩子的一再要求下勉強同意,也大多只允許買與提高成績有關,于學習有很大裨益的書籍。此舉不僅加重了孩子的課業負擔,也降低了孩子課外閱讀的興趣和積極性。在如今的“雙減”政策下,這類支出也大為縮減。心甘情愿為了孩子的課外書閱讀需求買單的家長,可謂屈指可數。
3.親子共同閱讀時間少,共讀氛圍淡薄。農村很多家長在辛苦忙碌一天或一周以后,難得的夜晚或周末,他們大多不會愿意也不屑于把時間花在和孩子共同讀書,共談琴棋書畫詩酒茶,共同外出游玩開闊眼界、增長閱歷上,而更愿意把時間花在看手機或打紙牌、麻將等娛樂活動上來放松自己。有些孩子晚托班結束后,回到家中與父母寒暄幾句,一天就這樣結束了。有些家長在周末需要加班,孩子一周和父母真正相處的時間少之又少,又怎么談得上親子共讀?而真正有時間能靜下心來陪伴孩子讀書的家長寥寥無幾,況且親子共讀的普及度也遠遠不夠。
(四)自制力的弱化
因為家庭等各方面的因素,許多農村的孩子缺少陪伴,缺少交流,缺少生活方式上的有效引導。學生在學校,有規矩的約束,有老師的教導和集體的陪伴;而回到家中,“一部手機行天下”。他們浪費在電子產品及其他娛樂活動上的時間遠遠多于課外閱讀的時間。前面筆者所提及的“一周課外閱讀時間為‘0’”,是真實存在著的。做到專注閱讀,明白利害,有效控制自己,這樣的自制力,對于部分農村孩子來說,是比較弱的。在較短的閱讀時間內,他們更偏向于自我興趣濃厚的某一類書籍,而沒有拓展閱讀面。短小、淺顯甚至帶有浮夸色彩的文章、書籍是他們手中的寵兒,可以百看不厭;而文學名著、歷史典籍等大部頭卻少有人問津。對于優秀的書籍他們不能靜下心來反復、深入地研讀;對于一個系列的作品,他們也不能很好地持續閱讀。日復一日,他們提升知識能力和水平的機會由于自身的原因白白流失,提升的空間也越來越小,很大程度上無法有效、持續地獲得現代社會所需要的語文素養。
三、基于農村小學生課外閱讀現狀的改變策略
綜上所述,造成農村小學生課外閱讀堪憂的不良現狀的原因有很多,查究出可能造成這一現狀的癥結后,我們又該如何去改變?筆者所在的學校和班級近些年做了一些積極的策略性的嘗試,收到了可喜的成效。
(一)充分利用農村獨有特點,變劣勢為優勢
相較城市孩子而言,農村小學生有一個顯著的優勢—時間充裕。過去他們中有很大一部分人周末沒有課業上的負擔,在如今的“雙減”政策下,他們的學習壓力變得更小,完全可以在周末抽出一部分時間用于課外閱讀,讓書香飄溢于他們的生活,讓不懈的堅持成為習慣,再讓這樣的習慣影響到每一天。另外一方面,事物皆有兩面,農村偏僻的地理環境反過來也賦予了孩子們得天獨厚的條件—與大自然親密接觸。古人言:“讀萬卷書,行萬里路?!彼麄儗⒂螝v名山大川作為尋求真知、增長人生閱歷的一種極佳的途徑。日本著名作家清少納言的散文《四季之美》中所生動描繪的春日美麗的紅云、夏日微微的螢火、秋日遠飛的歸雁、冬日靜靜的落雪,只有在農村,才會體現得恰到好處。而現代文學泰斗季羨林先生心中故鄉葦塘的小月亮,更是會勾起多少游子的眷念和愁思……對于農村孩子來說,他們所享有的廣闊空間,恰是讓自然、書本與靈魂完美融合的絕佳場所,這也是城市孩子可能無法企及的寶藏。
(二)充分發揮學校引導作用,變怠性為主動性
近幾年,筆者所在的學校成功創建為書香校園,書香班級、書香教師、書香兒童如翠綠新芽,在知識的浸潤下,日日茁壯成長。這一切緣于筆者所在的學校開展的一系列精彩紛呈的活動,采取的一系列有效持久的舉措。
1.學校創造了濃郁的讀書氛圍,在樓道、走廊、文化墻乃至步行通道的地磚等處精心張貼或鐫刻的名言、警句、詩文等,給予學生潛移默化的熏陶和影響。
2.學校圖書室定期輪流向學生開放,教學樓東西兩側各設立兩個讀書吧,供學生課余時間盡情閱讀,暢游書海?!凹t領巾書香廣播臺”每周播出一次的節目,為同學們提供了豐富的精神食糧。
3.學校每天組織課內早讀、課外午讀,不拘內容,鼓勵廣讀,保時保質。每晚的智慧學堂閱讀講述,需要打卡這個半硬性要求,則逐步讓閱讀成為學生每日心中自覺之事。
4.學校將教學的觸角從課堂延伸至課外,將課外閱讀積累回饋給課堂,通過閱讀展示課、讀書小作文、讀書交流會、讀書記錄卡展示等方式,實現課內外閱讀的無縫銜接。
5.學校和教師定期向學生推薦名著名篇,以班級共讀為途徑,以素養提升為目標,以定章節講故事或美文誦讀等方式,鼓勵學生克服對大部頭的恐懼,引導學生進行整本書或整個系列叢書的有效研讀,讓其充分調動閱讀興趣,享受閱讀的快樂。
6.學校通過讓學生摘抄筆記、填寫閱讀記載簿等方式實現閱讀積累和跟蹤記錄,印下閱讀足跡,處處留香。
7.學校搭建展示平臺,經典誦讀、我型我秀、小小演講家等活動百花齊放,充分調動學生閱讀興趣,讓閱讀成為校園新風尚。
令筆者印象最深的是在教師的帶領下,午讀的半小時由最初室內竊竊私語轉變為校園針落可聞。每次語文課預備鈴聲響起后,一首經典的詩作或一篇精美的小文總會伴隨著孩子們朗朗的誦讀聲深入人心。生動有趣的“蘇軾走進我心中”讀書交流會最初的緣起,則是課堂教學中筆者與學生對于蘇軾詩詞中“水”的意象的討論交流。沈石溪動物小說系列《狼王夢》《殘狼灰滿》等作品中精彩的細節描寫則被學生運用、舉一反三于作文中,變成一篇篇充滿亮點的佳作。這一切,無不彰顯著閱讀產生的巨大能量。
(三)充分培養學生自制力,變失控為可控
所謂“師父領進門,修行在個人”,學校和教師的引導固然能起到積極的作用,但關鍵在于學生自身的努力。在課外閱讀的過程中,投入其中,明曉利害,適時調控,三個層次逐漸遞升,最終端的調控尤為重要,最能體現一個人的良好意志品質。學生適時地放下電子產品,讓它不再不可或缺,從而使閱讀產生的行為欲望沿著良性的有益于自身發展的軌道向前推進。安靜地沉淀心靈,以一本本書為媒介,充分加深閱讀的深度,拓展閱讀的廣度,培養堅持閱讀的毅力。
(四)充分營造家庭閱讀氛圍,變漠視為重視
曾經南京某名校的博士、研究生家長班,令眾多教師和家長艷羨不已、望洋興嘆。農村家庭環境和家長文化水平,較城市學校在一定程度上可能有所差距,但這些從來不該成為親子共讀缺席或遲到的理由。拋開“課外書是與成績關系不大的無用書”的成見,放棄一點娛樂的時間,留守家庭便可以在網絡的云端共讀相會,本地家庭便可以齊聚溫馨的書房暢所欲言。父母應該活成、變成孩子心目中最應該有的樣子,應該成為孩子閱讀和人生道路上的支持者、示范者和同行者。
總而言之,雖然目前農村小學生課外閱讀的發展在多方因素的影響下,呈現出的狀況不盡如人意,但它正如花兒一樣,當我們為它除去不利生長的雜草、灌木,為它剪去多余的枝枝蔓蔓,為它精心地松土、澆水、施肥之后,相信總有一天,它會綻放異彩,長成我們所期待的模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