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錦
本節課是八年級上冊第三單元第六課《責任與角色同在》的第一框題。《全日制義務教育思想品德課程標準(2011年版)》 緊密圍繞成長中的我,我與他人和集體,我與國家和社會的關系展開。八年級《道德與法治》教材的主題是“責任與使命”,重點探討我與集體、國家和社會的關系。根據學生生活和成長的軌跡,學生在認識自我、學會與他人交往、正確行使權利、自覺履行義務的基礎上,學會對自己負責、對集體負責、對國家和社會負責。
只有具有強烈的責任意識,正確認識和處理個人與集體的關系,才能自覺關心祖國的前途和命運,勇于推動社會的發展。《道德與法治》教材把培養學生的責任意識作為這一單元的主體內容,為后面講述認清基本國情、肩負使命等教學內容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二、課程標準
課程標準第三部分“我與國家和社會”中的“積極適應社會的發展”部分:知道責任的社會基礎,體會承擔責任的意義,懂得承擔責任可能需要付出代價,知道不承擔責任的后果,努力做一個負責的公民。
三、學習目標
知識目標:知道責任的含義及來源。
能力目標:懂得每個人都扮演著不同的角色,每一種角色都要承擔相應的責任。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在現實生活中,學會自覺承擔自己的責任。
四、教學重點難點
(一)重點
責任的來源。
(二)難點
學會感恩,對他人和社會負責。
五、教學方式
多媒體直觀演示法、啟發式教學法
六、教學過程
(一)學前準備
1.教學內容
認清目標,預習教材并完成“學樂云”平臺上自主預習部分的內容。
2.學生活動
結合學習目標,進行課前預習,完成自主預習部分,以平板競答的方式展示自己的學習成果。
3.教師活動
在“學樂云”平臺上了解學生的學情,查看學生“錯題集”,指導學習上有困難的學生。
設計意圖: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習慣,有針對性地了解學生預習情況。
(二)課堂探究
1.導入環節:視頻《中國人的二十四小時》
設計意圖:通過視頻《中國人的二十四小時》導入,說明各行各業為國家的發展做出了各自應有的貢獻,這就是責任與擔當,從而引入本節課的內容。有效擴展課程含量,直觀展示,激發興趣。
2.交流與分享:學樂云“預習反饋”
設計意圖:通過“學樂云”平臺“作業反饋”的展示活動,激發學生參與課堂;通過“錯題集”了解學生易錯題目,培養學生積極思考、敢于展示和分享的意識和能力。“學樂云”數據分析,高效掌握學生思考狀態。
3.活動:快速判斷
設計意圖:通過“搶答”讓學生說明各行各業的責任,理清責任的來源,同時調動起學生思考的熱情。
4.探究與分享:抗震救災救援現場
設計意圖:通過思考與討論,讓學生了解到社會生活中你我他的角色和責任,需要大家做到各盡其能、各得其所,培養學生全面理性看待問題的思維,提升合作意識與能力。
5.分析與歸納:圖中人物努力工作為了什么?
設計意圖:通過交流,提煉、歸納知識,了解我們應該對自己、對他人、對社會負責,培養學生從現象到本質的思維方式,培養學生歸納、總結的能力。
6.引申與拓展:向英雄致敬、尋找身邊最美的人
設計意圖:號召學生“尋找身邊最美的人”,將責任意識內化于心、外化于行。
7.小結與歸納:關鍵詞梳理
設計意圖:通過出示關鍵詞,讓學生梳理,總結、歸納本節內容,培養學生邏輯思維能力。
(三)鞏固練習
1.教學內容
完成學樂云平臺上“堂堂清”部分的訓練提升題。
2.學生活動
以小組為單位進行合作探討。
3.教師活動
教師點評解題的思路與方法,檢查學習效果,鞏固所學知識。
設計意圖:在習題訓練中,特別要注意限時訓練,通過限時提高學習效率。
七、學習反饋
(一)學生活動
平板上傳展示自己的學習成果。
(二)教師活動
了解學生的學習情況。
設計意圖:鼓勵學生通過本節課的學習,展示自己的收獲與感受,加深對 “溫故而知新” 的體會。